本刊记者 胥苗苗
观 察
港航企业如何用好手中的大数据
本刊记者 胥苗苗
对于港航企业而言,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提升自己企业的竞争力,是他们当前必须直面和解决的课题。
毫无疑问,当今世界是一个被数据包围的世界。尽管航运业与大数据的结合远未到“颠覆”阶段,但随着大数据应用不断深化,传统的业务模式与新兴技术的火花势必会不断增多,如何处理、利用这些数据将成为新的挑战。那么,对于港航企业而言,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提升自己企业的竞争力,是他们当前必须直面和解决的课题。
众所周知,整个航运业包括最核心的三大部分:一是航运企业,二是港口企业,三是非常零散的贸易双方。航运的存在因为贸易的存在而存在,而贸易方式的变化倒逼航运企业和港口企业做出改变。而信息化、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则大大促进了这种转变的速度。
航运业的信息化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信息化研究室主任徐凯介绍,航运业是一条由上下游多方共同参与的服务链条,从最早各业务节点上的“单点信息化”,比如为解决某一个业务环节而开发的船舶管理系统、堆场管理系统、码头管理系统等,发展到现阶段的“链式协同”,即服务链条上的相邻节点间通过信息系统对接实现上下游协同,比如船公司和港口之间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DI)进行交换数据,货代和海关之间通过电子口岸进行报关等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还将进入一种“群体智慧”的阶段。这一阶段可能不只是简单的上下游的信息交换,而是整个业务链条上面所有相关方在“互联网+”模式下的共同参与。例如,区块链作为一种多方公共记账的技术,如果要对货物进行追踪溯源,上下游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会共享这个信息;又如,未来我们要实现智能化船舶,就要求船与船之间,船和港之间,船和航道、航标之间要广泛地实现协同和互联。在上述情况下所显现出的不再是的相邻业务节点之间的简单配合,而是整个行业各方共同参与的群体共同智慧。这是航运业未来信息化发展的一个趋势。
具体来说,目前的航运业正处在“链式协同”向“群体智慧”转型、智能港向智慧港发展的过程中。那么,现在的很多港航企业在信息化方面不足也在逐步显现。过去,港航企业开发信息系统时比较有针对性,比如会针对解决人事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收费问题等不同内容来建信息系统,且每个系统的功能都比较明确。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开发的时候可以比较高效地去完成既定的功能,但同样存在缺点。这样开发的系统会使我们主观地判断在过去完成业务的过程中,哪些数据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哪些需要保存,哪些不需要保存。从今天大数据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做法太主观,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数据里面蕴含了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过早地对它进行取舍是会有问题的。这种负面效果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数据的产生可能不及时,二是数据采集的颗粒度不够细致,三是数据质量可能受到污染。在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的是业务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这个数据必须是正确的、及时的、全面的,而不是主观认为哪些有用哪些没用,因为有些看似对解决某项业务没用的数据可能会对解决其他项业务有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今天的港航企业可能开发了不少的信息系统,也产生了不少数据,但仍然有可能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的数据要求。
目前国内港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分水岭还是比较明显。徐凯表示,因为传统的国企比如中远海运这样的央企信息化建设开展较早,且投入较大,因此,总的来说,他们的信息化比一般民营企业要好。而国内很多港口都是全球领先的港口,比如上海港、宁波港等,他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的也比较好。尽管如此,国内港航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在大数据时代,仍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其实,无论航运企业还是港口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早就已经完成了,至少应该在2010年之前就已基本完成。亿海蓝数据产品部总经理盛尊阔认为,现在我们谈的大数据,其中一个重要的核心就是连接,把每一个独立的模块连接起来。在现实中的情况,码头的生产系统可能是供应商A做的,码头的调度系统是供应商B做的,码头的场站系统是供应商C做的,如何打通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把一个系统的数据传到另外一个系统,这是当前大多数企业存在最大困扰。
由于港航企业的基础信息过于分散、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流效率并不高。即使顶着互联网头衔的第三方电商平台,大部分也只是把原来线下订舱的信息搬到线上。电商的成功主要是靠技术资源和数据资源的聚拢。技术资源通过社会招聘有技术背景的专业人才,数据资源则是通过搭建电商平台、建物流网站、建航运服务网络等。透过这些平台积累用户的使用“痕迹”,这成为第三方电商平台“获取”数据的主要方式。但是电商平台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就是手里的资源远远不够丰富。船公司的信息、港口的信息、政府的信息(边防、检疫等)等都是电商平台喜爱的数据来源。现如今,几乎所有的平台都在做一件事情,融合陆地拖车的信息、线上订舱的信息、港口生产的信息、政府的公开信息、船公司的船期信息、货物跟踪信息,形成一天完整的货物运输的信息流,并提供可视化的物流跟踪。
盛尊阔表示,从港口和航运企业方面来看,航运企业的信息开放是整个行业的大数据应用的关键,因为大量的数据资源都掌握在港航企业手里。如果我们只看航运企业对外在的服务,不提内部优化的问题,航运公司是实现数据标准化的最好推手。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全球主要的航运公司不断推进订舱、船期和货物跟踪的标准化,但是由于多个航运公司的数据标准并不完全相同,相互对接起来也并不容易。航运电商巨头INTTRA和CargoSmart至今都没有很好的完全融合各家船公司船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对此,徐凯认为,这个行业未来实现标准化是肯定的,未来整个行业的很多方面都需要标准化,比如船舶的配件、型号、体系,很多基础数据包括船舶、港口以及很多行业内很多货物的编码等都需要标准化。如果有一个权威机构来制定标准并能推动这种标准化实现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即使是现在没能出现这样的一个强势机构主导,未来随着航运电子商务的发展的推进,航运业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这种标准化也将更容易达成。
面对企业手里掌握的这么多数据资源,如何才能实现这些资源的最大价值?对此,徐凯表示,如今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信息系统运行以后沉淀下来的数据有很大的价值,是企业未来的一笔财富,数据将会成为一种企业新资产。正因为此,企业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首先,港航企业需要对自己的数据资产进行很好的治理。第一步需要先把自己的数据资产经营和管理好,具体包括把自己手上的数据资产梳理清楚,他们自己手上到底掌握了哪些生产经营的业务数据。这些数据是否都能有效地被提取出来,这些数据是否进行了很好的管理,他们的代码是否统一等等。不仅如此,港航企业要加强数据的融通,在大数据时代,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手上掌握的数据,一定要通过其他的渠道去了解和感知外部的数据,结合自身的数据资产才能解决一些数据问题。所以治理数据资产还包括开拓外部数据资源。企业一定要有数据即资产的意识。但值得注意的是,数据即资产并不意味着这个数据很快就能变现,变成企业的一笔财富,这些数据可能成为未来在大数据时代做很多事情打下的一个好基础。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面面俱到拥有方方面面的数据,最终还是要参与行业的共享和交换才能更好地获取更多的数据资源。
其次,港航企业需要将大数据理念理解、渗透到整个企业中。目前,港航企业还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信息化发展可能只是某些部门某些人的事情,实际上数字化未来真正发挥价值,最终还是需要在应用端去实现,也就是说需要实际去解决一些问题。所以不论是企业上层的战略决策者、中层的经营管理者、还是下层的业务操作人员都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什么是大数据,什么是大数据的思维和理念,不一定要懂得具体技术,但是企业的每个员工最好都要对大数据有一定的认识。因为只有懂得了大数据时代的理念,才能够把这些理念跟自己的具体工作做结合。而这些第一线的实操者才是真正第一线的创新者。
再次,港航企业一定要有面向大数据的人才储备。这种人才储备重点就是培养复合型的人才。这种复合型是指既懂企业的业务,又懂一定的技术。企业有必要组织企业里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培训,了解大数据的用途和思维方式。要改变过去总是以业务为导向去设计信息系统的思维。今时今日的信息系统不再是企业里面辅助的支撑工具,而是发展成为了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的重要一环,今天IT技术也不再做幕后英雄,变成了一个盈利的渠道。我们现在谈得很多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变革都是把“互联网+”不仅仅看作是一项技术,更看作是一种商业模式的转变。这需要企业重视和培养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比如马士基提出数字马士基的战略,选择了德国IT公司SAP的总裁做马士基的新任总裁就是很好的例证。
最后,港航企业需要选择适合自己行业特点的大数据技术方案。大数据并不是追求最前沿、最高端的技术,大数据的应用要以实际的问题去逐步推进。这样才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收益。初期要减少试错成本,要选择适合的技术,降低风险,但是又要选择容易突破的点让大数据为我们产生实际的效益。开源和节流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不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运维成本始终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徐凯建议,如果有条件的话,企业尽量考虑在云计算的环境下去开发他们自己的信息系统。当然,那种特别小的企业比如货代公司,在做好保密设施的前提下,可以去做一些公共云服,或者考虑建一些私有云也可以,总的来说,云计算的好处很明显,它可以把计算机里的计算资源像处理器、硬盘、内存、网络带宽抽象成资源,变成了可以按照不同应用、不同功能且是它需要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不论是私有云还是公有云,对企业来说都能一定程度地减少信息化的投入,降低运营维护的门槛。在港航业私有云建设方面,国内一些航运大数据企业已经有了针对性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减少数据采集和数据中心建设的起步成本,企业可以做这方面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