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守奎
·专 栏·
垂涎欲滴——口水与羡欲
◎ 李守奎
李守奎 1962年出生于河北省阳原县。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文字、出土文献和汉字学,任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目前开设的课程有汉字学、《说文解字》导读、出土文献选读、楚文字读解等。
食、色,性也。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就是对食物的追求。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发明了工具;为了吃到美味的食物,学会了用火。在这欲望的满足过程中,人类的头脑越来越发达,把其他动物甩得越来越远。欲望是发展的动力!欲望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羡慕,见过饿狗看见骨头的眼神和口水吗?——那就是羡慕的最好解读!饥肠辘辘的时候闻到饭香,口水便翻涌而出,儿童本真,直接就淌出来了——垂涎三尺;有文化的人得装出灭人欲的样子,即使是垂涎欲滴,也得偷偷地咽到肚子里。就欲望而言,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动物一直停留在食与色的追逐中,人类在此基础上不断产生更多的欲望;动物的欲望表达是直截了当的,人类却可以装出种种隐晦曲折的姿态。欲望的价值是什么?当今人们的欲望是什么?应当激发什么欲望、克制什么欲望?问题太大,有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研究,在这里只讲一讲汉字中欲望的直接表达形式——口水。我此时此刻的欲望就是写好汉字随笔,把汉字中的口水问题说清楚。
人类初期大概就像人的幼儿时期,想到食物、见到食物就分泌大量口水,那时的食物也不像现在这么充足,淌口水大概是常有的事儿,这口水就成了时代的记忆,这记忆就保存在汉字里。
甲骨文中有下列字形:(合21724)(合8317)(合10156)
跽坐的人大张其口,口旁是水,学者认为此字就是《说文》的“”:
,慕欲口液也。从欠从水。凡之属皆从。,或从侃。,籒文。
从文字的表层结构上说,二者确实非常相近,尽管其他还无法落实,我们就姑且相信它们是同一个字。许慎说“”是因慕欲而产生的口液,也就是唾液。一旦淌出来,我的家乡俗语叫作“哈啦水”,东北叫“哈拉子”,也就是“垂涎三尺”中的“涎”。甲骨文确实很形象,后来又造了一些形声字。“、、、涎”都是异体字。异体多、异称多,说明常用,生活中重要。
这口水也是健康的指标,口水不多,就是食欲不佳;一旦口干舌燥,医生就得设法生津止渴。商业盈利首先就是激发人们的欲望,然后再去满足人们的欲望。饭店广告铺天盖地,无不渲染食物之精美,让人看了能产生口水,广告就成功了。《舌尖上的中国》挺火,激发好多人对美味的美好向往——这就是羡,看见美好的东西心生欲望。简化字“羡”上羊下次,不知羡慕之意从何来。繁体字作“羨”,《说文》:“,贪欲也。”上从羊,下从。变换成图画文字就是:
面对着美味的羊,口水如注,多么形象的“羡”!
我在《羊与美善》中讲过羊之美味,人类最初的贪欲不过如此。吃货看见美食如此,色鬼看见美色如此,当官的见到权力如此,道德家见到荣誉如此,读书人见到知识如此,科学家对世界的未解之谜如此;商业社会,更多的见到金钱如此……人类之羡越来越多,(口水)却越来越少,原始需求比例的降低是人类的进步,有进步就有退步……
“”与“羡”古今读音都很相近,意义也有密切联系,因羡而,我很怀疑最初都用 “”,“”“羡”最初也是一字异体,后来才异体分化。
人类努力的内在动力是为了满足欲望,有欲望不是坏事,产生羡慕之心也不是坏事,关键是产生什么欲望和满足欲望的手段。见美色而好之是正当欲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赢得芳心,人间之美事也!见到美色,心生艳羡,强暴满足,那就是犯罪。富足是绝大多数人的欲望,勤劳致富,又一人间美事。见到美好财物,心生慕欲,非法据为己有,不贪污就盗窃。 “盗”字与“羡”字一样,所从也不是“次”,是“”。《说文》:“,私利物也。从,欲皿者。”“皿”就是器物,可以代表财富和荣誉,看见就心生贪念,继而就是盗窃。
口水是表象,羡慕是心象,盗窃是行为,文字中都用口水表达,本质上都是欲望。把这三个字排列在一起,好像是对物质有欲望就会导致盗窃,推而广之,就是对利益有追求就会导致人美好本性的丧失,所以孟子就要求人们重义轻利。我很怀疑,“盗”字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任何欲望不加节制,都会如洪水猛兽冲毁一切,这确实是事实,但对“义”的追求又是另外一种欲望的满足,过分追求又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世上没有永恒的“义”,却有永恒的“利”,发展经济,永远是必须。
“欲”表示欲望,《说文》:“,贪欲也。从欠谷声。”
出土文献中“欲”这个词大都用“谷”表达:
(《郭店简·老子甲·简 32》):我谷(欲)不谷(欲)而民自朴。
(《上博简·孔子诗论·简16》):见其美必谷(欲)返其本。
谷与欲音近通假,很好理解,但“欲”为什么从“欠”?颇不可解。“欠”就是张口打哈欠,怎么能表达欲望?不好懂。楚文字中“欲”字大都写作:
(《郭店简·老子甲·简2》):少私寡(欲)。
(《上博简·容成氏·简 30》):舜乃(欲)合天地之气。
过去大家都习惯用战国文字“欠”与“次”相混讹解释,自有道理。我现在怀疑,所谓的“次”很可能是“”的变形。 “,从,谷声,贪欲也”,如此构形,极其合理,但“”这个横粗的字形群点乱飞,又极其难看,于是就对字形进行改造。方法一:如上面的古欲字,把口水简化下移,类化为“次”。第二种办法是借笔省形:
(《上博简·鲁邦大旱·简5》):其欲雨。
(《上博简·恒先·简4》):同出而异性,因生其所欲。
这就和小篆的 “欲”字一致了,右侧确实是“欠”,但可能是“”的借笔省形,其中“谷”右上侧的两点既是“谷”字的一部分,又是“”字的一部分。借笔字在古文字中大量存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如果读者不相信,自己去分析一下“羲”字的构形就知道了。
我曾经讲过考释文字中的“系统释字法”,“、羡、盗、欲”语义的关联是欲望,文字构形中的表意部件是口水,“”就是把欲望形象化,作为义符构词,这些字同属一个表意系统。
今天把口水称作 “唾液”,我没考证它来自哪里,《汉语大词典》给出的辞例是茅盾的《某一天》。这个词很俗,是恶俗的写照。古人认为津液是生命之精华,津生而吞之,健康且有益健康,上不唾而下不泄才是养生正道。现在我们知道口液有帮助消化食物的重要功能,岂能唾弃。此物对人体极好,但一旦唾出,即使不带病菌也让人恶心,可不知为什么人们却要唾,而我们的语言还用“唾液”将其固化。国人随地吐痰招致全世界反感,连口水都要唾,谬哉!幸亏现在文明素质提高,虽然“吐口水”一词大行,但口水并不唾出。
当今羡慕不必淌口水,骂人也不必吐口水。但口水依旧很重要,既是你的健康指标,也是你的文明程度。见到美食,满口生津,说明身体状况良好,暗暗吞下,卫生而体面。至于 “唾液”这个词如何处置,就权当历史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