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
摘要:《广场》与《赤地之恋》分别作为韩国与中国两位著名作家的代表作,都反映了出了当时的两个国家各自的社会现状。《广场》与《赤地之恋》两部小说中的李明俊和刘全具有应的共性,通过对着两部小说的对比分析,明确政权建立初期体系不完善的过渡期时期下的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关系,以期可以更好的明确当时人们的状态。
关键词:广场;赤地之恋;对比
《广场》是韩国最早的研究半岛南北意识形态对立的长篇小说.作家崔仁勋为60年代韩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主人公李明俊南北生活的境遇,爱情线,探究当时受压迫的人民的痛苦生活以及政治的混乱性.中国作家张爱玲的长篇小说《赤地之恋》描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城市进行三反运动背景下,主人公刘全的生活境遇与爱情故事,笔者认为李明俊和刘全的经历与思想变化具有共性,李明俊和刘全与社会的对立,本文结合当时时代背景,探究主人公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分析他们从幻灭世界中寻找的乌托邦意识。
一、个人和外部世界的对立
随着中韩国家的建立,描述意识形态对立的分断小说也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
韩国战争结束后社会混乱不堪,民众生活困顿,也形成了北朝鲜和南韩两个对立的主体。《广场》的矛盾表现在“密室”和“广场”的对立上。“广场”对应的社会这个大空间,“密室”则是个人的小空间。李明俊因为父亲的缘故受到了警察所的拷问与侮辱。南韩标榜自由,但是对李明俊这般没有任何过错的公民采用私刑,连一个普通人的安全都保障不了。自由的“广场”在南韩社会是不存在的。《赤地之恋》中主人公大学生刘全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参加了农村的土地改革。村民唐占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并非富农,然而成为“打到封建地主”的对象。无辜的农民成为了国家斗争的对象,然而主人公刘全却手无缚鸡之力,丝毫改变不了什么。这样的土地改革与知识分子所想象的改革是不一样的。李明俊对南韩的生活充满了失望,刘全对初期土地改革也很痛心,个人和外部世界的矛盾第一次展现出来。
《广场》主人公李明俊想为北朝鲜做一些事情然而却无从下手。北朝鲜标榜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实际上,人民并不是国家的主人。《赤地之恋》中刘全被调到城市中工作,当时正开展着“三反运动”。主人公刘全也受到了牵连。刘全的女友为了救他通过高珊的介绍认识了刘全的上司申凯夫。然而申凯夫要求黄娟成为自己的情妇以作为交换。最终黄娟答应了他的要求,由此看出,当时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现象是也体现了社会的黑暗的一面。李明俊对北朝鲜的生活感到失望,刘全无辜入狱,女朋友也沦落为上司情妇,这是个人与社会的第二次对立。
二、幻灭社会中的乌托邦意识
李明俊因为父亲的事情受到了警察局的侮辱后,去了仁川允爱的家里,他觉得那是安全和自由的,是内心可以安放的港湾。然而允爱拒绝了他。在此处心灵无法安放,他决定了北朝鲜之行。然而,在北朝鲜人民并不是国家的主人。外部这个大“广场”中不存在和平与自由。然而在个人的“密室”中,恩惠走进了他的生活,并让他第一次感受到母性的温暖。然而鸭绿江战争中,怀着李明俊孩子的恩惠的战死让李明俊悲痛:外部的“广场”和内部的“密室”都将不复存在。后来,南韩官员和北朝鲜官员都陈述着归国之后的待遇与优势,然而李明俊选择了中立国,开往中立国的船中,李明俊体会到了空虚感。两只海鸥朝他飞过,他幻想成恩惠和未出生的女儿,并在海鸥母女的引导下投身于大海。
对现实生活充满无限失望的刘全,向上司申请去前线参加战斗,前线给人的印象是危险的,随时都有可能丧生,然而对刘全来说,却是一个心灵的避难地,因为那里没有暴行,没有不公,没有势力。战争结束后,刘全也面临着去往何处的选择。刘全没有选择台湾,没有选择中立国,相反他选择了中国。他的命是黄娟给的,虽然他现在的力量还不能救她于水火,但是要生活的更加有价值。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祖国充满了无限的希冀与信任。这种对祖国特殊的情感从张爱玲的生平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张爱玲虽然身在香港,但仍心系祖国。
《广场》和《赤地之戀》是包含主人公寻找乌托邦的小说。李明俊在南北韩生活受到压迫,对两个国家充满绝望后在开往中立国的船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对李明俊而言,这不是单纯的自杀,水是生命的源头,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平和,他前往生命的本源中寻找。平和不在外部,而存在与自己的内心。刘全在生活,社会的压迫下,尽管伤痕累累,但仍心系祖国,对祖国充满了希望。李明俊和刘全都找到了自己的乌托邦。
三、结论
1950-60年代,中韩两国建立了新的国家,是社会思想混乱,民众最为艰难的时期,国家的体系也不太明确。崔仁勋和张爱玲通过《广场》和《赤地之恋》展现了当时的这一状况。通过主人公李明俊和刘全的悲惨人生展现政权建立初期体系不完善的过渡期时期下的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关系。为了治愈受伤的心灵,李明俊和刘全也开始寻找着乌托邦,最终李明俊以投身大海的方式选择了生命的本源,刘全则选择了祖国。当时的制度,体系,统治方向的局限性的失败教训也为未来中韩两国的发展作为明镜。
参考文献:
[1]鹿义霞.张爱玲政治书写的复调性[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01):74-81.
[2]曹琳瑛.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看《广场》中“他”的悲剧[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3):223.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