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庭坚诗歌的文学观

2017-09-02 17:42代军诗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3期
关键词:黄庭坚句法文学

代军诗

摘要:黄庭坚在宋诗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探究他的创作,我们不难发现这和黄庭坚所提出的文学观是密不可分的。本文试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重视人的人格修养;二重视法度的谨严;三、诗歌兼容并蓄,加入个人所悟;四、黄庭坚论诗还有注意“性情”。

关键词:黄庭坚;诗歌;文学观

黄庭坚胸襟旷达,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创作态度谨严,因而在诗歌创作上确能独树一帜,有鲜明的个性,被誉为江西诗派的鼻祖。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云:“元祐后,诗人迭起,一种则波澜富而句律疏,一种则锻炼精而情性远,要之不出苏、黄二体而已。”由此可见黄庭坚在宋诗发展中的重要位置,探究他的创作,我们不难发现这和黄庭坚所提出的文学观是密不可分的。本文试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黄庭坚十分重视人的人格修养,把作者的品格德行与诗风格联系在一起

“行要争光日月,诗须皆可弦歌”。黄庭坚以此来喻“行”与“诗”,反映他为人与作诗的志趣与标准。他认为兼具清新俊逸之美的诗句来源于创作者的精神品质。一个作家如果拥有飘然不群的人品胸怀,往往在他的诗文中所展现出的创作思想也会具有独特的鲜明特点。所以黄庭坚常常告诫后学之士们,道德品行的修养是从事创作的根本:所寄文学,更觉迢迢,当是读书益有味也。……然孝友忠信是此物根本,极当加意,养以教厚纯粹,便根深蒂固。《答洪驹父书》)

黄庭坚这种文艺观念的形成,既根源于其一贯的人生观与美学观,也与他在当时党争中的处境与心态有关。政治上黄庭坚站在苏轼一边,但感到新、旧两党激烈的摩擦与争斗并无益于国家与后人。黄庭坚《答洪驹父书》云:“《骂犬文》虽奇,然不作可也。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该书作于崇宁二年(1103),该年四月宋徽宗下诏禁毁苏轼、黄庭坚等人文集,形式是非常严峻的。不过此事件的次年,即崇宁三年,黄庭坚作有《书磨崖碑》对唐玄宗、肃宗、张后、李辅国等均有讽刺而词气慷慨,致有顾虑其涉嫌讥讽当朝者。

二、黄庭坚非常重视法度的谨严,注意篇章结构的经营布局、字句的精心锻炼

黄庭坚对诗歌看似讲究严密的法度,但并不是特别高的要求,即达到自然浑成,也即自由地合于规律、平淡而意境深远的境界。

范温《潜溪诗眼》载:“山谷言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故黄庭坚所做诗歌,必须有宗有趣,终始关键,有开有阔,如海纳百川,或会而为广泽,汪洋千里。

黄庭坚所推崇的句法为榜样,常常以“一洗万古凡马空”杜甫《丹青引》,为例,赞叹此句用法格力雄健,希望作诗能够达到“澄江经如炼”所向往的句法境界。现在来看黄庭坚论句法主要指诗句的构造方法,包括规律、语言的安排,也关系到诗句的艺术风格、意境、气势,所蕴含的内容,是多角度、多层次的。

“句中有眼”,是黄庭坚句法理论的创造。讲究所做诗文下笔如有神,如禅家句中有眼。效法杜甫诗句中有眼,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而又有空灵意趣的一个关键词,如人之有炯炯清澈,足以顾盼、照应全体。黄庭坚常常称之为:“安排一字有神。”黄庭坚这里更用来形容陶潜之诗的意向超妙,襯出自然而不事雕琢,以与“句中有眼”的精心于字句锻炼者相对举,标志着诗歌创作两境界。虽然诗歌讲究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好作奇语或精炼语往往容易有失偏离,造成过度追求形式之美,成为文人士子逞才斗巧的表演,致使诗歌被诟病,但端正心态,正确运用,往往会理得而词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故有“所寄诗多佳句,犹恨雕琢功多耳”之说。

三、黄庭坚认为诗歌要善于“转益多师是汝师”,兼容并蓄,加入个人所悟,则能使得诗歌焕发生机

黄庭坚认为创作者要想能够自由地作用创作规律,就必须深入广泛地研究《诗经》、《楚辞》等古代典范作品,窥其法、入其门,并能在诗作中加入自我的抒写感受,这样才算是把握住文学创新发展的规律。黄庭坚在《跋书柳子厚诗》、《答洪驹父书》等文章中反复劝导人们熟读古书,揣摩古人作品作为诗文创作的借鉴。他还认为杜甫、韩愈诗文中词语都是渊源于前人之作的,同时总结了如何活学活用前人作品的方法,所谓的“点石成金”、“脱胎换骨”即指此。

活用古人成语典故来追求字句的翻奇出新,“化腐朽为神奇”的做法是有局限的。但靠字句陈陈相因,神奇也不免蜕变为腐朽了。所以“夺胎换骨”的说法就意义重大,揣意大旨,吸取化用或翻用前人作品中意蕴而加以丰富、扩充、改造,这一点其精神与“点铁成金”说是相通的。

四、黄庭坚论诗还有注意“性情”一面,向往着自然浑成、不事雕琢的更高境界

黄庭坚在肯定诗歌怨刺作用的同时,但又要求不可过分激烈,必须符合敦厚之旨。强调个人创作应该坚持道义原则,将环境遭遇中的悲喜感情通过从容不迫得声调抒发出来,诗歌所反映的情性与社会内容必须有自己的理解与规范。使作者自己胸怀得以排释,而对听者也有某种劝勉作用,让不同时代,地域的人们的生活景况与思想感情藉之以交流。他认为这样的诗歌是合乎审美理想的,而反对在诗中发泄感情与使用语言过于激烈,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尖锐对抗。当然,这种说法有时候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对诗歌的批判性与战斗作用有所掩抑。

参考文献:

[1]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1.

[2]李盼.从《与王观复书一》看黄庭坚的文学主张[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庭坚句法文学
柬语母语者汉语书面语句法复杂度研究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白饭、皛饭与毳饭
从棋品看人品
《空间句法在中国》段进、比尔?希列尔等(著)
文学小说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文学
用人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