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虚《滹南诗话》论黄庭坚之双重标准

2017-09-02 17:37邢蕊婷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3期
关键词:双重标准黄庭坚

邢蕊婷

摘要:金人王若虚在其《滹南诗话》中对黄庭坚大加斥责,这既与当时的诗坛风气有关,也与王若虚本人的诗歌观念有关。而这种斥责更来源于王若虚审视黄庭坚诗歌时采用的双重标准,主要集中体现在其主观引用前人评论、苛刻要求黄诗及歪曲黄诗成就等方面。这不仅造成对黄诗的过分贬低,也不利于指导人们正确评价诗歌作品。

关键词:王若虚;《滹南诗话》;黄庭坚; 双重标准

王若虚是金代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在他的著作《滹南诗话》中把黄庭坚的诗歌批评的一无是处。一方面,这与当时的诗坛风气有关。金代诗坛深受宋代诗歌风气的影响,促使一些诗人渴望摆脱宋人的束缚,积极向唐诗学习,尤其反对宋诗的尖新奇险。黄庭坚无疑是宋诗的代表,必然会受到一些人的批判,王若虚批评黄庭坚就有这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则与王若虚本人的诗学观念有关。王若虚的诗歌观念受到了其舅周昂的影响,《金文最》记载周昂“尽传所学”[1]于王若虚,从《滹南诗话》中也可以看出王若虚对他的尊崇与诗歌理论上的继承。据统计,在《滹南诗话》中共有五处提到了他的舅舅周昂,而在这五处之中,有两处与黄庭坚有直接的联系,其论述如下:

吾舅儿时,便学工部,而终身不喜山谷也。若虚尝乘间问之,则曰:“鲁直雄豪奇险,善为新样,固有过人者。然於少陵初无关涉,前辈以为得法者,皆未能深见耳。”

善乎吾舅周君之论也,曰:“宋之文章至鲁直,已是偏仄处。陈后山而後,不胜其弊矣。人能中道而立,以巨眼观之,是非真伪,望而可见也。”若虚虽不解诗,颇以为然。[3]①

可以看出,周昂认为黄庭坚作诗与杜甫没有上承关系,宋诗到了黄庭坚这里已经走向了偏仄。王若虚更直言周昂“终身不喜山谷”,而他自己也“颇以为然”,王若虚继承了周昂对于黄庭坚的批评并形成了固化的心理倾向即黄庭坚的偏仄。可以说,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直接导致王若虚不能站在公正的角度来评价黄诗。除此之外,王若虚从周昂那里还继承了“文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的诗学观念,并将“以意为主”发展成为了其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他充分运用“以意为主”的理论展开诗学批评,锋芒所向直指苏黄诗风在金代的流弊,彻底扫荡了百年金代一切形式主义文风。[2]王若虚提倡的不事雕琢、自然抒写也从周昂这里找到了渊源,他也将这种理论发扬光大,要求诗人“发乎性情”来写诗。这样一来,黄庭坚作诗的雕琢奇险就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无疑成为他反对批评的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王若虚批评与自己诗学观念不符的黄庭坚固然无可厚非,但他并没有做到公正客观,反而以双重标准来对待黄诗。所谓双重标准,是指对于同一性质的事情,会根据自己的好恶、利益等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判断。王若虚对于黄诗的评价当然有一些合理的部分,如那继承来的半句肯定的话语“鲁直雄豪奇险,善为新样,固有过人者”,再如他批评黄庭坚作诗的刻意求工“诗人之语,诡谲寄意,固无不可,然至于太过,亦其病也。”这些都是公允的评价,也符合一名诗歌批评者应有的理性精神。但大多情况下,他都采用了双重标准。这主要体现在:

(一)引用前人评论

《滹南诗话》中引用了不少前人对黄庭坚的评价,对待这些评价,作者应当给予理性的分析,而不是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判断。事实上,他对于前人否定黄庭坚的评论一律同意,而对于肯定的意见一律否定,这绝非巧合。当不同意前人的看法时,他甚至毫无证据的否定黄庭坚:

其评山谷则曰:“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乃著腔子唱和诗耳。”此言得之。

慵夫曰:“予于诗固无甚解,至于此句,犹知其不足赏也,当是所传妄耳。”徐师川亦尝《咏雪》云:“积得重重那许重,飞时片片又何轻。”曾端伯以为警策,且言“师川作此罢,因诵山谷‘疏疏密密之句,云我则不敢容易道”。意谓鲁直草率而己语为工也。噫!予之惑滋甚矣。

善乎吾舅周君之论也,曰:“宋之文章至鲁直,已是偏仄处。陈后山而後,不胜其弊矣。人能中道而立,以巨眼觀之,是非真伪,望而可见也。”若虚虽不解诗,颇以为然。

从这里看出,王若虚只是一味的同意他人批判的意见,发出“此言得之”“若虚虽不解诗,颇以为然”等的附和语,并没有提出自己对于黄诗批评的实质性意见。

陈後山云:“子瞻以诗为词,虽工非本色。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耳。”予谓後山以子瞻词如诗,似矣,而以山谷为得体,复不可晓。

王直方云:“东坡言鲁直诗高出古人数等,独步天下。”予谓坡公决无是论,纵使有之,亦非诚意也。

或谓论文者尊东坡,言诗者右山谷,此门生亲党之偏说,而至今词人多以为口实,同者袭其迹而不知返,异者畏其名而不敢非。

以上均涉及到前人肯定黄庭坚的评论,王若虚明显提出反对意见,但他大多从心理臆测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反驳,如猜测苏轼评黄庭坚时的诚意和门生对黄庭坚的尊崇等。可以说,他并没有从黄诗中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看法,只是立足于主观上的否定。与之相反,在讨论其他诗人时,他又总能理性的引用前人的评价,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试举苏轼的两条例子,不再详论:

东坡诗云:“文章岂在多,一颂了伯伦。”朱少章云:“唐《艺文志》有《刘伶文集》三卷,则非无他文章也,坡岂偶忘于落笔之时乎?抑别有所闻也。”予谓不然。按《晋史》云:“伶未尝措意文翰,惟著《酒德颂》一篇。”坡亦据此而已。且公意本谓只此一篇,足以道尽平生,传名後世,则他文有无,亦不必论也。

东坡《薄薄酒》二篇,皆安分知足之语,而山谷称其愤世嫉邪,过矣。或言山谷所拟胜东坡,此皮肤之见也。彼虽力加奇险,要出第二,何足多贵哉?且东坡後篇自破前说,此乃眼目,而山谷两篇,只是东坡前篇意,吾未见其胜之也。

(二)苛刻要求黄诗

相比于黄庭坚,王若虚对于其他诗人的态度明显宽容了许多。他对于黄庭坚的要求几乎到达了苛刻的地步,大多都超越了诗歌本身而追求逻辑上的合理性。endprint

在谈到杜甫“皂雕寒始急”和白居易“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语病时,他说到:“予谓不然,古人淳至,初無俗忌之嫌,盖亦不必辨也”;在谈到对“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中的花和柳絮时,他认为“据一时所见,则泥之有花,不害于理,若必以常有责之,则絮亦岂所常有哉?”;在谈到唐人重叠用字时,他也认为“此皆不足论也”。然而,到了黄庭坚这里,一切都变得足以言谈。

然《夜发分宁》云:“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此复何理也?

山谷又取船子和尚诗为《诉衷情》,而冷斋亦载之。予谓此皆为蛇画足耳,不可作也。

山谷词云:“新妇矶边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自谓以山色水光替却玉肌花貌,真得渔父家风,东坡谓其太澜浪,可谓善谑。盖渔父身上,自不宜及此事也。

山谷《闵雨》诗云:“东海得无冤死妇,南阳应有卧云龙。”“得无”犹言“无乃”耳,犹欠有字之意。卧云龙,真龙邪?则岂必南阳;指孔明邪?则何关雨事。若曰遗贤所以致旱,则迂阔甚矣。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据笔者统计《滹南诗话》中有三十八处涉及到黄庭坚,而其中有二十三处都是在探讨黄诗中的事理及逻辑问题。一方面,讨论这些内容有着牵强附会之嫌,没有深入的研究黄诗。换言之,王若虚对于黄庭坚诗歌的认识还停留在形式层面,并没有深入到内容和思想方面。另一方面,与王若虚对其他诗人的宽容度相较,其对待黄诗的态度过于严格,难免露出故意找茬的心理倾向,这也是其采用双重标准的确证。

(三)歪曲黄诗成就

对于其所推崇的白居易,王若虚可以这样评价:“公诗虽涉浅易,要是大才,殆与元气相侔,而狂吠之徒,仅能动笔,类敢谤伤,所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也。”他可以毫不在乎白居易新乐府的浅白直漏为其正名。“浅易”不足为白诗病。[4]而他对于黄庭坚的评价甚至达到了歪曲事实的地步。

首先表现在诗歌句法方面。他认为“鲁直区区持斤斧准绳之说”,“鲁直欲为东坡之迈往而不能,于是高谈句律,旁出样度,务以自立而相抗,然不免居其下也”黄庭坚确实讲究声调的拗峭,但是其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人物绝不是“持斤斧准绳之说”。至于其认为“鲁直开口论句法,此便是不及古人处。而门徒亲党以衣钵相传,号称法嗣,岂诗之直便也哉?”评价也不公允,黄庭坚确实总结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诗歌创作理论培育和影响了江西诗派中的很多人,门下济济多士如徐俯、王定国等人。

其次表现在艺术手法方面。“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铺张学问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而浑然天成,如肺肝中流出者,不足也。”可见,在王若虚看来,黄庭坚作诗奇险而无妙处,好卖弄学问,点化陈腐而不能成,根本不值得称道。他更一步认为“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鲁直好胜,而耻其出于前人,故为此强辞,而私立名字。夫既已出于前人,纵复加工,要不足贵。”认为黄庭坚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其实只是剽窃了前人的成果而改头换面的结果。他并没有理解到黄庭坚艺术手法的真正内涵:化腐朽为神奇。无论是黄庭坚还是整个江西诗派,无论是他们的诗歌理论还是诗歌创作,都不应该因“夺胎换骨”而得到“蹈袭剽窃”的恶谥。[5]

综上所述,王若虚并没有以客观公允的态度来评价黄庭坚的诗歌,反而采用了双重标准。这不但造成了对黄庭坚的过分贬低,也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诗歌。任何人在评价别人的作品时,都应该尽可能的做到公正客观,以还原事实本身的面目。

注释:

①本文所引《滹南诗话》内容均采用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

参考文献:

[1][清]张金吾.金文最[M].北京:中华书局,1990:1383.

[2]胡蓉.论王若虚诗学理论及其形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4.

[3]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尚永亮.论王若虚对自居易的接受及其得失[J].社会科学,2009(9):165.

[5]莫励锋.江西诗派研究[M].山东:齐鲁书社,1986:298.endprint

猜你喜欢
双重标准黄庭坚
白饭、皛饭与毳饭
从棋品看人品
从棋品看人品
从棋品看人品
双标
国际反恐话语双重标准的形成基础与机制研究
双重标准惹人嫌
警惕美国总统的“双重标准”
“一带一路”沿线的恐怖主义活动新态势解析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