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涵
摘 要: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其名饱含了水丰土肥、物产多样的意义。三国时期的蜀国作为四川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不仅为四川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留下重要的一笔,在农业生产方面更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三国时期蜀国农业发展状况研考,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以期为各位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国时间;蜀国;农业发展;后世影响
三国时期蜀国的农业发展通过改进与普及农用器具、完善水利灌溉等系列措施不仅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且对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发展,甚至是蜀国地区的经济结构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继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 三国时期蜀国的农业发展情况
(一)古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古代农业的发展受到较多因素的制约。首先从农业生产的条件要求来看,一方面农业种植对于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土壤肥力、水源条件、气候特征、地理位置等均会对农业种植造成影响,也是决定农业生产成果的关键性因素;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对于工具依赖程度比较突出,实用性强、操作便利、机械程度高的生产工具会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率,让农业种植效果大相同。其次市场需求量、经济附加值、种植难度等因素也对农作物实际生产情况产生巨大影响,当种植效益较低时,会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从而造成基本粮食供应不足的情况发生。而当生存型的种植成为农业基础模式时,则又容易导致农作物种植种类的单一。从三国时期蜀国地区农业发展的环境来看,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偏远山川丘陵地区,人们或因地区征战而不事生产,或仍然采用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
(二)三国时期蜀国农业发展情况
三国时期的巴蜀作为三国争霸战略重地,边争战、边生产,为争霸而生产,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在粮食生产、农作物种植种类、生产工具革新等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成为巴蜀古代农业文明的辉煌期。
1、粮食丰饶,农业生产成就斐然。诸葛亮提出的“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方针,采取的轻徭薄赋,抑制豪强的措施,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为蜀国地区的耕地开垦、农业人口保障、农业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而诸葛亮 “边防屯田、重农积谷”政策的坚定执行,使得耕种的粮食不仅能够保障百姓生活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军粮要求。据史书记载,在建兴九年到十二年间(即公元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为了荷载重量大约四百斤以上的”一岁粮”军粮,并要满足每日行程”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的需求,专门发明了“木牛流马”为蜀国十万大军运输粮食。即使在刘禅投降之时,蜀国仍然是一派“百姓布野、余粮栖亩”的景象。这都印证三国时期蜀汉地区的农业生产确实成就显著。
2、农作物种类得到极大丰富,种植种类繁多。有了基础的土地、水源、人口资源条件作为保障后,蜀地百姓在农作物种植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从主食来看已经有黍、稷、稻、麦、高粱、麻、菽、芋等多种类型,此外还有豌豆、荞麦、胡麻、青稞、胡豆、扁豆、绿豆、黑豆、芝麻等引入品种的大量种植。以蔬菜来说,《急就篇》中便列举了秦汉三国时期已经广为推广种植的藕、笋、赖、芋、蘘荷、葵、韭菜、葱、姜、蒜、等,据其他考古得出的素菜种类更是包括了萝卜、苜蓿、荠菜、芜菁、芹菜、葫芦、荸荠、冬瓜、菠菜、蕹菜、芥菜等等不胜枚举。此外,从水果、干果的制作来说,三国时期已经能够被食用到的原产水果便有桃、梨、杏、柿、李、杨梅、仁面、梅子、罗浮栲、荔枝、桑葚、柑橘、香瓜、松子、甜瓜、菱角、枇杷、含笑栗等等,其中桃、梨、杏、柿、桑葚、柑橘等也在蜀地得到了种植栽培。
3、生产工具普及革新,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一是引水工具的普及革新。农业东汉、三国时期,已经出现了高效的取水机具,能够实现快速引水的目的,民间也不断对取水设备加以改良、完善并投入运用,从而使得“水蜈蚣”、“翻车”、“龙骨车”等水车也在当时获得了普遍性使用。起初的引水工具通常只是用作园地浇灌,而随着引水设备的不断革新,也使得百姓在农田区也能采用水车进行灌溉。而一些筒车的利用也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甚至在一些山区仍有使用。二是用于播种、除草的农具也更加齐全了。汉朝所发明的耧车在三国时期得到延续使用,从而有效的保证了播种的速度,通过划分农具大小,针对不同需求选择不同大小、类型的农具也成为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种植过程的有效手段。三是关于翻土农具的使用。春秋战国时期普及的耒耜也是现代铁锹、铁铲的原型,在汉末通过改良耕犁模型,从而确定了木牛犁的基本形态,此外耦犁、长辕犁也在耕地时得到广泛使用。
4、兴修水利工程设施。诸葛亮十分注重兴修水利,今齿(今云南保山)南面的诸葛堰、小诸葛堰和漓水渠等,都是诸葛亮兴修或续修的。成都府城西北隅,地势低下,诸葛亮修了一条9里长堤,以防冲蚀。在汉中“他重新整修了汉初萧何开创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为发展蜀汉农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 蜀国的农业发展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农业生产要素是一个积累增长的过程,长久累积下的农业生产基础会让后人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优势,如各种水利设施、渠道的修建,既能够造福当代人民,也能够成为宝贵的遗产同样荫庇后人。蜀国时期各项农业设施建设、农田开垦、作物研究在后续的历史演进中得以保存,对后世产生影响深远。
(一)对农业水利设施的完善与保护,利在千秋
在刘备治理蜀国时期,诸葛亮实现了 “常镇成都,足食养兵”的目标,通过对农业水利设施及设备持续化、精良化的改进与维护,使蜀国的各项农业水利设施功能更趋完备。公元前256年由秦国蜀守李冰兴修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不仅完全改变成都平原的农业面貌,使得巴蜀地区成为沃野千里的“宝地”,而且当江南、山东等地区出现旱情时,巴蜀地区的产粮还能供应到受灾地区,从而有效缓解当地灾情。诸葛亮以此堰为农本,视国力所资,设置了专职堰官管理,又征了1200人专职维护。据《水经注》中卷三三记载,诸葛亮在北上讨伐期间仍然心中不忘安排兵力镇守保卫都江堰,“此堰农本,国之所资”,可以看出蜀国统治者对它的重视和保护。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以蜀锦为例,蜀地发达的农业种植带动了养蚕业的发展,丝织业崛起,成都一地就有工官户76000人,主要从事织造,可见生产之丰。随着缫丝技术的进步,蜀锦成为蜀汉对外与魏吴两国通商的主要商品,质量精美,驰名全国。直至今日蜀锦的织造技艺已经得到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并且在2009年入也被录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蜀锦的美名传至海外,成为日本工艺品京都西阵织的前身。
(三)对少数民族和荒芜之地的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的繁荣。诸葛亮曾命李严移民2万到汉中,终于使荒芜的汉中重新得到开发,出现“男女布野,农谷栖亩”的繁荣景象。诸葛亮平定南中,将居住山林的少数民族人民“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 荒芜之地的开发,少数民族人民的教化,对四川历史的发展影响巨大。
3 结束语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完成着形成与积累,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实践、完善,从而将丰富有益的经验凝聚成惠及后世的智慧结晶,农业文明的进步更是集中反映出这一特点。加强探索研究,了解中华农耕文化,吸取营养精华,推动发展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赵志浩. 国家政权与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4:69-73.
[2]劉丽萍,韩阳. 我国古代农业文献发展历程及其分类研究[J]. 新农业,2016,23:4-6.
[3]王奕. 中国古代农业整地机械发展概述[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9:192.
[4]谢忠梁. 农桑自古甲“天府”——四川农业史札记[J]. 思想战线,1978,05:62-63+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