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该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展现中国人生活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让国人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的、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让世界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本片制作精良,第一季于2012年5月登陆央视,旋即引发收视狂潮;第二季于2014年4月登陆央视,延续了第一季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的主题。在该片播出后形成的广泛讨论中,既有广大网民对于各类地方美食的关注和讨论,也有网友对以纪录片方式展现美食的手段表示赞叹。一个以美食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纪录片,何以能在价值多元、崇尚个性化的社会引发如此多的讨论?有人指出:“将故事作为纪录片的构成方式,是奠定《舌尖上的中国》产生良好效果的前提,一个载体是影响纪录片成败的关键。”
点睛之笔
1.美食讨论时代变迁
所谓“食色性也”,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这部纪录片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从生活的艰辛到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统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文化气质。《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能够吸引眼球,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它并不是单纯只讲述美食,而是抓住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为简单的瞬间,讲述了千百年来传承的信念。它用美食讲述百味人生,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讨论一个国家的变迁。这是中国真正的软实力所在,没有任何阻碍,可以达到全世界。
2.人生情怀
将具有文化内涵、价值深度和情感融合的故事作为纪录片的构成方式,看过该片的观众无不“口水与泪水齐飞”,究竟是美食的魅力占据了主导,还是在美食的背后,涌动着某种不易被察觉的力量?《舌尖上的中国》是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不见“烹饪大师”,不见“美食专家”,更没有“厨艺大赛”,有的只是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关系的微妙理解,于悄然之间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种食物都体现出人生情怀,成为沟通现实与内心隐匿情怀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