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成龙
随着我国对于文物、收藏和艺术品市场等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逐步完善,收藏行业整体步入理性、成熟的发展阶段,上述部分“疑难杂症”正在逐渐得到解决。
既然是有量的商品,那么操作妥当就会造成整个市场趋之若鹜地追捧,从而导致行情不断变化。也就是说,这类藏品是最具有炒作嫌疑的类型。毕竟资本要做的事情就是低买高卖,这中间的价差就是靠市场营销和炒作产生的。如果作为以“盈利”为目的且能够在持有周期上洞察市场的藏家,可以搭顺风车入手该类藏品,在适当的时机出手就可能赚得不菲的利润,只是其中面临的种种风险如前文所述,笔者就不再重复了。
高质低价低流通性:如果遇到这种藏品,那么很大几率是“漏”了,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藏家都可以考虑入手,但前提是高清“低流通性”的原因。或许是一件或一类有潜力的藏品尚未被人们发觉,又或许是因为其稀缺性造成体量较小,如果是因为这些原因的话就没有问题。甚至如果机缘巧合且眼明手快,一夜暴富或一举成名的先例也不是没有。
然而,这类藏品也同时最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坑”,令人猝不及防。以假冒真、以次充好,不良商家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专门坑骗那些整天等着“捡漏”者。要知道,绝大多数人概念中的捡漏,其实是一种依靠概率来撞运气的赌博行为,也就是“赌徒心态”。买一百件赝品,总有一两件真货吧?如果以这种心态进行收藏,基本可以肯定百分之百收来的都是赝品。要知道,捡漏靠的并不是运气和直觉,而是通过常年的学习、钻研与调查所积累的超凡眼光,或通过各方面资讯、数据与渠道而对市场做出的成功预判。无论哪种,都对藏家的专业知识储备、投资信心等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不是资深老手或有值得信赖的专家指点,一般人恐怕是很难做到。
高质高价低流通性:很多藏品符合这一性质,比如鸡缸杯、鬼谷子下山、乾隆玉玺等。高价高质不必解释了,而低流通性主要是因为其唯一性。通常持有这类藏品的藏家并不急于将它们易手,因此可能每隔几年甚至更久才会在市场上出现一次。笔者曾经对很多藏友说过:“其实这个圈子赚钱特别容易,只要你有足够的资金且不会在五至十年期间着急用,那么你就找个靠谱的渠道,尽管挑最好的最贵的买,准没错。说白了,也就是《蒙娜丽莎》不卖,否则不管开出什么天价总有人买得起,就算个人买不起机构也买的起。这种藏品拿在手中只需要考虑持有,不需要担心增值问题,因为它一定是越来越贵,如果再经历个战乱、天灾之类的,价值可能呈几何数增长。不过前提就看你是不是能撑住这笔资金占用的时间了……”因此,这类藏品多数会落入机构藏家的口袋,又或是资金实力雄厚的超级个人藏家之手,真正可谓一货难求。
另一方面,随着“消费升级”的理念逐步清晰,国内藏家的鉴赏水平和经济状况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人们开始更愿意本着“少买,买精”的原则挑选藏品,这一点也得到了相关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支持(详见上期文章)。在这样的前提下,一旦藏家们开始着眼于精品收藏,那么鉴于其稀有性甚至唯一性,市场一定会重新活跃起来,只是和十年前的傻买傻卖大不相同了。如果说曾经拼的是胆识、财力和直觉,如今更多要靠品味、知识和渠道,也正是如此,没有赶上古董和艺术品“暴力”发展时期的新一代藏家,才有机会在这一轮“赶超”前辈,在收藏行业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撰文至此,笔者已经基本将常规艺术品和古董类收藏品对应的卖家、买家群体大致做了区分,读者应该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藏品类型了。至于是收瓷器还是收字画,买玉器还是买彩宝,以来是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二来也是要根据市场的周期性变化,理性地选择投资门类和入手渠道。最简单的方法是,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条件学习、实践专业知识,那就找个值得信赖的专家或行家“带路”,少走一些弯路。
那么一旦步入了收藏的大门,“收”只是其中一半的功课,而“藏”更是大有讲究,并非字面意义地藏起来便罢了。甚至毫不夸张地说,藏品的增值空间以及盈利机会不仅仅体现在易手的过程中,这会让很多藏家失去大好的“赚钱”或“省钱”机会。如何让这些藏品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价值,它们的最终归宿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每个藏家,特别是资深藏家都要面临的。
如果说,藏家没有机会和能力获得某件藏品是一种遗憾,我们尚可以“无缘”安慰自己。然而一旦藏品落入口袋,如何保管、经营、挖掘这些藏品的潜力,让他们以最合适的方式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则是另外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归根结底,这些藏品也是一种商品,也有经济价值,也要考虑如何让它们增值。说白了,既然这个行业叫做收藏,那么我们首先就来看看“藏”到底包括什么。
对于一个藏家来说,“储存、保管”只是最基本的功课,保障藏品的品相不会受到损坏可说是持有该藏品所应尽的最基本义务。而接下来的任务与入手此藏品的目的有直接关系。在笔者看来,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纯粹以“占有”为目标的终极收藏者,人们必然是为了达到某种经济利益或心理满足才会进行投资。而无论其目的为何,尽量提升该藏品的“经济价值”是最為直观的收益和成就感来源,无论最终是不是真的出手。
上图:我国宋代金石学家吕大临(1040~1092)在晚年开始对所藏青铜及玉器进行整理和研究,终于元祐七年(1092年)完成了《考古图》。该书总共目列二百二十四器,实收二百三十四器,并对每件器物都精细地摹绘图形、款识,记录尺寸、容量、重量等,更是尽可能地注明出土地和收藏处,堪称当代考古学的开山鼻祖。
要想提升藏品的价值,最为“经济实用”的方法就是学习。“知识就是力量”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都可以称得上是金科玉律。无论古董还是当代艺术品都必然包含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审美等各方面信息,每一项都值得深入挖掘。作者通过该件物品所表达的思想,以及在各方面条件下所产生的唯一性、独特性、稀缺性等,都是用来提升藏品本身经济价值的筹码。除了材质优劣、工艺水平、艺术价值之外,诸如瓷器、铜器、木器、牙角器等实用性物品的用途、等级规制等因素也应列入参考范围。
另一个层面,一件藏品的作者信息也能够为其经济价值提供很大的提升空间。简单说,官窑和民窑瓷器,造办处和民间工坊制作的玉器,从其“身世”就注定他们的档次不同,这一点就不必过多解释了。不过,不仅仅是作者本人,就连该器物的历任主人和经销商的身份,以及其流转过程在很多情况下也是至关重要的。
就好像《富春山居图》这幅旷世名作,其艺术价值自然不必多说,而其流转经历也是命运多厄。自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再接下来的六百多年中先后经沈周、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等多次易主,直至清顺治七年,被吴洪裕拿去焚画殉葬又被其侄吴静庵以偷梁换柱之法从火中抢出,从此断为《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短两部分,身首各异。此后围绕这幅名作所引发的事件,想必读者们也都是耳顺能详了。要说,这幅画也就是最后捐献给了国家造福人民,如果真的在艺术品市场上商业流通,其价值恐怕远不止“连城”而已。《富春山居图》尚且如此,如果流传历史更加传奇的《兰亭序》真迹现世,那还不知道要在收藏界掀起多大的“腥风血雨”呢。可见,作品的流转过程也是其经济价值的重要参考因素。说白了,能把故事讲明白,这件作品的价值就能比在别人手中大幅提升。即便不以盈利为目的,那么比别人更懂自己的作品,不是也能极大地满足藏家对格调与品位的追求吗?
上图:《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这幅中国山水第一画经历了六百年的流转,此后又身首各异长达三年百多年,最终又在我国大陆和宝岛台湾两地分离长达六十多年,终于2011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重聚。为了赴台展览,我国为《富春山居图·剩山图》投保了15亿元人民币,而这完全是处于海峡两岸兄弟单位联合展出的信任,实际上,该作的估价当年就已经高达500亿元,而其价值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额。
除了深入挖掘藏品的背景外,还有一个常被人忽视的小细节会对价值产生重要影响,那就是藏品在公众面前曝光的时机。详细来说就是根据藏品的性质决定在什么时间,地点,以谁的名义,以什么方式展现给世人,这也符合营销学上常用的5W概念(What、When、Who、Where、Why)。
时间是个多方面参考的因素,除了要参考当时的市场态势之外,还与“频率”有关。如果一件藏品以过高的频率连续在市场上出现,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该藏品不值得被持有,或存在较为难以发现的瑕疵以至于频繁被人转让。反之,如果长时间淡出人们的视野则可能被行业遗忘,逐渐降温。在适当的时机以交流或非经营性展览的方式,选择规格相匹配的场所环境中展出,对藏品的曝光率和行业认知度会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如果再能把握適当的时机将藏品推向市场,加上政策、行业、娱乐等相关“事件营销”或“IP效应”的推波助澜,则可以让藏品的价格就地大涨。
看准时机后,以谁的名义将藏品出手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前文所述,藏品的作者和曾经的持有者身份都有可能对其价值加分,前提是他们或者在学界、业界具有相当的声望,或者与作品本身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而一个声明在外,美誉度较高的中间商或代理机构也相当于间接为该藏品背书,以自身名誉为藏品的品质进行了担保,比如我国的荣宝斋和英国的白立方就是这类机构中的杰出代表。对于买家来说,即便售价稍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很多忠实客户仍然选择俄从这些机构处购买以图安心,当然还能享受一系列的售后服务。
右图:这件西汉时期的鎏金铜熊形摆件在纽约佳士得举办的“锦瑟华年——安思远私人珍藏”专场拍卖会上以285.3万美元的天价成交。实际上这种器物名为席镇,是用来压在席子角上,四个一套,并非极为罕见之物,此前也没有出现过极高的成交价格。这件“金熊”曾经就坐在安思远的办公桌上,触手可及,算得上是与主人朝夕相处的心爱之物。饶是如此,在拍卖前其价格评估仅为20至30万美元而已……
至于拍卖行,原本应是“一手托两家”的交易平台,但针对当前的艺术品市场现状和藏家的消费习惯,他们也开始在运作机制方面发生变化。为了征集更加优秀的藏品,提升销售的利润,有很大一部分实力雄厚的拍卖行都开始以“买断”方式先行将藏品收购,或进行“保底”拍卖。如果藏家的藏品数量和质量都能达到一定要求,甚至可以与拍卖行进行专场合作。这对坐拥奇货又急于出手的卖家来说无疑是一个便利、迅速的解决方案,而就经济利益和时间成本的平衡性来说,恐怕是个见仁见智的事情了。
在整体社会经济局势的影响下,拍卖市场也不例外地遇到一些尴尬局面。在热资本流动愈发谨慎的时候,出售阔绰的大藏家似乎都按兵不动,保持冷眼观察的态度,也因此导致精品收藏不远在市场上暴露,落得个贱卖的下场。为了刺激买卖双方的信心,拍卖行也必须开发更加符合需求的服务,谋求改革才能适应当下的市场环境。
解决了时机和名义两件事,其它的就很好办了。除非是以此为生的从业人员或仅在私下交流的兴趣藏家,否则对于大多数人,笔者最中肯的建议就是: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办。出手藏品的地点、环境及方式,通常是一个外行人很难把握和控制的,还是交给经验丰富,口碑良好的代理或中间商去决定比较靠谱。在他们的推广和运作下,藏品的价值无疑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可谓互惠互利。
不过从长远目标来看,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很少有藏家愿意出售自己的心爱之物。如果不想将藏品出手,那还有哪些方式可以体现出它们的经济价值,并在当下让持有人获取既得利益呢?这就要从自己预设的投资周期和预估的资金状况来判断,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首先如上文所述,无论是否出售,藏品的价值提升都需要有专门的人员甚至团队来运作,并不是扔到自家大衣柜里就可以高枕无忧,守株待兔的。这一系列的研究、考证、宣传、展览、交流等工作,无论哪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精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当然,并不是每个藏家都有能力为自己的藏品成立一支基金会或是私人博物馆,但通过“艺术品托管”的方式,可以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前提下,让个人藏家手中的藏品交由机构进行运作。
这种基于委托人和受托方的合作方式相对简单,双方的利害关系也非常明确。对于委托人来说愿意支付一定的酬劳,或从日后的销售中让出一部分利润,将自己的藏品在一定前提条件下全权委托给受托方保管。委托的条件包括年限、销售底价、展览次数等不同形式,双方商议而订,不一而同。而作为受托方将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业界渠道和资源与包括现金在内的其它投入,将标的物以委托方认可的方式进行处理,包括但不仅限于出售、租赁、有偿或无偿展览等。
右图:最初设址于英国伦敦詹姆斯区公爵街的白立方画廊于1993年创立,如今已经成为整个欧洲甚至全球最为知名的当代艺术展览和销售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上面一种方式中,标的物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委托方所有,受托方只是按照预先约定的条件对标的物进行处理。然而处于各方面原因,委托方可能会将标的物连同其所有权有条件地全部移交给受托方,不再名义上持有标的物。而作为条件,受托方除了负责对标的物的销售和非销售目的处理外,也要将通过运作该标的物所获利润在一定时间周期内与委托方共享。“家族信托”就是这个类型的代表。可惜由于信托登记制度对于艺术品领域的相关规定尚待完善,以笔者所知,我国绝大多数提供私人银行业务并出品了“家族信托”产品的机构均不接受艺术品做为标的物。
如果短期内急于使用现金又不想将藏品出手,那么信贷无疑也是一种最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方式。与典当行的经营模式及资金来源不同,信贷的利息显然更低,且在贷款周期方面具有比较灵活的决策空间。此外如果是通过银行等正规渠道申请贷款,在符合国家政策和渠道经营策略的前提下还可能享受免息、贴息等政策。当然,以艺术品作为反担保标的物也是人之常情,到底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不过同“家族信托”遇到的问题类似,放贷机构通常并不具备收藏和艺术品方面的专业背景,对标的物的年代、真伪、品质和价值很难做出合理、权威的评估。此外对于标的物的保管方式,各家机构的处理策略也稍有不同。有些要求在指定仓储机构存放标的物,有些还要求对标的物投保以规避双方责任。
幸运的是,随着我国对于文物、收藏和艺术品市场等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逐步完善,收藏行業整体步入理性、成熟的发展阶段,上述部分“疑难杂症”正在逐渐得到解决。截止本文截稿之日,笔者已经了解到目前业内已经诞生了经公安部和司法部评审认证认可的鉴定技术和机构。为避免广告嫌疑,笔者就不再透露具体细节了,相信有心的读者都会找到答案。
右图:目前,一种基于微痕检测和数据分析并结合传统专家眼学判断的鉴定方式刚刚诞生,有望成为物证司法鉴定体系的核心技术之一。倘若真的如此,相信文物和艺术品鉴定的权威性就可以迎刃而解。有了标准,艺术品成为金融产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了。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包括民间收藏在内的文物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除加强馆藏文物保护工作之外,同时也需要重视民间收藏文物的保护与展示。”随后不久,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微博采访中也表示:“民间文物也是国家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最近,国家文物局连续召开座谈会,广泛调研,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建议,为出台相关政策做好前期准备。”看来艺术品行业,特别是民间古董收藏的春天不会太远了……
(作者为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