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敏 樊金兰
文章的表达无非“言”“意”二字,“言”指言语的外在形式,“意”指文本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好的阅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关注“言”,又要引导学生关注“意”。笔者结合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吆喝》,谈谈教学中实现“言意兼得”目标的具体做法。
一、深入解读“言”与“意”
要让学生达到“言意兼得”的目标,教师必须较为全面、准确地解读出在具体文本中“言”的特征和“意”的表现,并有选择地确定教学内容。
“言”的方面,本文的突出特征是善用修辞。如第二自然段中介绍白天的叫卖声时,作者说“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一个有趣的比喻,把旧北京街头吆喝之多、之热闹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第四自然段中的“喝了蜜的大柿子”采用拟人手法,把那甜滋滋的大柿子描绘得让人垂涎三尺。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吆喝更添一份情趣。教学中,教师可以凭借这样的语言形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想象参与文本情境的再造,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
关联词的恰当运用在文本中也收到了良好的作用。如:到了冬天,“只要兜里还有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只要……就……”这组关联词使作者童年的这份温暖记忆跃然纸上。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只要……就……”中隐藏的密码,相信他们不仅能体会出这样的表达形式背后隐藏着的决心与期盼,更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这种表达方法。
“意”的方面,要重点关注三点:一是感受作者在这些吆喝中所得到的快乐,如第四自然段中介绍四季不同的叫卖“货色”时,作者至今念念不忘的是卖蝌蚪的——“我对卖蝌蚪的最有好感,因为我买得起,花上一个面值最小的铜钱,就可以往碗里捞上十来只”。读着这样朴实的文字,我们似乎也能感受到作者满满的快乐。二是感受作者对中国民间文化失传的惋惜与忧虑,这可以从文本最后一段话中挖掘出来。三是从各种吆喝之中,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如第五自然段中商贩们的吆喝方法,或夸张,或借甲物形容乙物,或形成戏剧效果,其目的都是夸耀自己的商品,招徕顾客。
上述这些方面是文本的闪光之处,也是教学中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深入体悟、理解之处。
二、细思慢品把握“言”
把握“言”的形式,离不开“思”和“品”。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观察、思考,他们才能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我们来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找出你感兴趣的吆喝读一读,然后用“我喜欢的吆喝是 ,因为 ”的句式说说理由。老师先给大家示范一下:我喜欢的吆喝是“葫芦儿——冰塔儿”,因为这句吆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了冰糖葫芦的晶莹剔透和形状,而且运用了老北京方言的儿化音,具有北京地方文化的色彩。老师是从哪些角度赏析这句吆喝的?
生1:修辞方法和语言风格。
师:很好,同学们也来试一试吧。
生2:我喜欢的吆喝是“喝了蜜的大柿子”,因为这句吆喝让我想到了柿子一定很甜,让我产生亲口尝一尝的欲望。
师:当你听到这简简单单的一句“喝了蜜的大柿子”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生2:我仿佛看到柿子的圆肚子里全是蜜。
师:那它是用什么方法吸引你,让你想到了它的甜呢?
生2:作者把大柿子说成喝了蜜的胖娃娃,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3:我觉得“喝了蜜”的“喝”用得好,柿子喝了蜜,肚子里都是蜜,肯定汁多味甜。
生4:我喜欢“小玩意赛活的”,因为“赛活的”三个字运用夸张手法,把小贩手里的小玩意表现得栩栩如生。
生5:我喜欢“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拆开来”,这个看似夸张却又十分准确的比喻把白天热闹的景象写得十分逼真。
师:是啊,白天街市热闹非凡,吆喝声此起彼伏,虽然作者没有列举出这些吆喝,但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就让我们身临其境。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得言”不仅仅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为了让学生感受“只要……就……”这组关联词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并学会运用它,教师先播放了一段寒风呼啸的录音,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的“鼻涕眼泪冻成冰”和下文的“上学路上一路取暖”“大嚼一通”,体会出这组关联词表现了“我”在寒冷的冬天,一听到卖烤白薯的吆喝,就非买不可的决心。明白了意思之后,教师让学生回忆自己有没有像这种“只要……就……”的经历。有的学生说:“只要到公园去,我就非坐碰碰车不可。”有的说:“只要是周末,我就非骑自行车不可。”至此,学生真正明白了这组关联词的意思,也进一步体会到了它在文中的作用。
这个环节,教师扣住“只要……就……”这组关联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它所表现出的强烈情感,真正落实了“得言”的教学要求。
三、潜心会文感悟“意”
“言”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是服务于“意”的。阅读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得言”的层次就失之于浅,所以教学本文时,教师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言”去感受文本中隐含的“意”。
本文的“意”,上文已从三个角度做了分析。限于篇幅,笔者仅就一个教学片段,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中国民间文化失传的惋惜与忧虑”这层“意”的过程。
师:作者对吆喝所承载的过去的生活充满了喜爱之情,当那么多曾经陪伴他的吆喝渐渐从耳畔消失时,他的心情怎样?
生1:我觉得他有怀念,还有失落。
师:“失落”——你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
生1: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
师:“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他应该高兴而不是失落呀,失落之感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2:我觉得从“現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中可以看出来,作者小时候能听到那么多种吆喝,现在只剩下一种了,作者觉得很惋惜。endprint
师:这么多的吆喝从耳畔消失,自然有些惋惜。老师觉得如果把“倒”字拿掉,惋惜之情会更明显。(师读,重读“一种”。)惋惜之情是不是更加明显?
生3:我觉得加上“倒”字之后,因为还剩一种吆喝,所以作者感到有些庆幸。
师:有一种庆幸之情。你把这个句子朗读一下,读出点庆幸之感。(生3读,教师指导。)很好,有惋惜之情,惋惜之中又有些许庆幸,请同学们一起在朗读中感受一下。(生齐读。)作者在庆幸什么?
生4:作者庆幸还剩一种吆喝。
师:还剩一种就意味着没有失传,作者直接说“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没失传”,不是很肯定吗?他却加了一个“并”字,这有什么意味?
生5:因为现在吆喝越来越少了,在作者心目中这些艺术应该已经失传了,但是他后来发现还剩一种,所以就用了“并”。
师:你的意思是“并没失传”中有一种意外的惊喜,有道理。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来想,那么多丰富、精彩的吆喝从耳畔消失了,还剩下这一种,能留得住吗?
生(纷纷摇头):留不住。
师:是的,仅剩的这一种吆喝也许很快就会失传,所以作者在庆幸之中还有着一些期待,他期待能留下些什么。我们把这一段完整地读一读,细细地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生齐读最后一段。)
生6:作者想要留下這些吆喝和吆喝中所伴有的记忆。
师:吆喝是一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叫卖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必然会慢慢地消失,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想要留住吆喝吗?
生7:我觉得作者想要留住的应该是北京的文化。
师:具体一点,是一种什么文化?
生8:民俗文化。
师:是的,这是一种民风民俗。小贩们的这种吆喝,这种普通的市井生活,是滋养我们生命的基础。作者那一代人就是在这样的吆喝中慢慢长大的,它是北京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我们每个地方都有着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各地的民俗文化合起来就汇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这是我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所以我想作者不仅仅是要留住吆喝,更重要的是要唤醒国人珍惜自己这一份特有的文化。
这个片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的方法,步步深入地理解了作者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那份微妙的情感,让学生真正得到了文本之“意”。把整个教学过程连接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中,“言”中有“意”,“意”不离“言”,二者既各有侧重,又融会贯通,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达到了言意兼得的目标。
(作者单位:段敏,武汉市硚口区教育局督导室;樊金兰,武汉市硚口区仁寿路小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