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肥城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经验与做法

2017-09-01 12:17高军邓来强刘彬赵炎
中国绿色画报 2017年8期

高军 邓来强 刘彬 赵炎

摘要:肥城市作为全国首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近年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于水资源短缺地区并能在全国较大范围内进行推广的建设模式,在此对其积累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肥城市;高效节水灌溉;经验做法

肥城市行政总面积1277.3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耕地面积96万亩,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71 立方米,占全国平均量的12.9%、全省的81.1%、泰安市的87.1%,属于农业灌溉贫水区。

近几年来,肥城市牢固树立“农业发展、水利先行”理念,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按照“旱能浇、涝能排”的建设目标,狠抓重点工程,加强统筹协调,通过实施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着力打造规模较大、集中连片、效益突出、群众受益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示范区,促进了农田灌溉发展,增强了全市农业抵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截至目前,肥城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近56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5.7%。先后荣获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全国首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机制

肥城市将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责任体系,科学制定规划,广泛宣传发动,严格督查考核,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建设格局。为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建立了四项机制。

1.1 实施行政推动制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的原则,成立了分工市长任组长,水利、财政、发改、国土、督查等部门和各镇街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肥城市国家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全力以赴推进工作开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现场督导,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协调帮助解决。市水利局也经常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议,通过组织落后镇街向先进镇街学习,达到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促进了全市整体工作的有序开展。

1.2 发挥规划引领制

坚持规划为先导,组织精干技术力量,广泛调查研究,多方倾听群众意见,准确把握群众灌溉需求。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高效节水灌溉规划》、《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山区水利工程规划》,都体现了节水优先的理念,突出了高效节水灌溉这一重点,为我市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1.3 落实督查考核制

实行定期督查通报制度,重点督查各镇街在组织实施上是否与规划相匹配,质量是否达标,进度是否及时,并在全市范围内通报督查情况和整改落实情况。同时,建立考核制度,对各镇街区高效节水灌溉工作推进情况作为年度科学发展观考核的重要依据,推动了全市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顺利实施。

1.4 开展舆论宣传制

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主渠道作用,先后在中国水利报、中国农业信息网、水利信息网、节水灌溉网、大众日报、山东水利、泰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发表了《山东肥城市高效节水节水“山东粮王”》、《肥城念活农田高效节水经》、《遍散甘霖润桃乡》66篇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了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取得效果,增强了全社会及群众的节水意识,激发了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发展节水灌溉的热情,形成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受益群众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2、实施水源建设,提供节水保障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有效运行,必须有充足的水源作保证。为此我们确立了“优先利用地表水、竭力拦蓄雨洪水、充分引用客水、控制开采地下水、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的总体方略,坚持开源和节流相结合,努力实施水源建设。

2.1 拦起地表水

连年实施河道综合整治,通过河道清淤、险工护砌、修建拦河坝等工程措施,既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又可使河道拦蓄雨洪资源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先后投资2.14亿元,实施了国家级河道治理工程,对大汶河、汇河、康王河、小汇河、东金线河、漕浊河等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年可拦蓄雨洪资源252万方,扩大农田灌溉面积15万亩。

2.2 蓄起天上水

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在增强水库防洪能力的同时,增加水库蓄水量;通过新建“五小”水利工程,尽最大限度积蓄各类水资源。“ 十二五”以来,共投资1.7亿元,对1座中型水库、79座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水库整体蓄水能力增至7148万方;投资3893万元,建设“五小”水利工程433处,年新增供水能力135万方,扩大改善灌溉面积3.4万亩。

2.3 引进过路水

充分利用汶河水、黄河水等客水资源,积极做好引水调水文章。立足我市“毗邻黄河、南靠汶河”的实际,投资1.2亿元,铺开实施了引汶调水工程,通过2年的实施、两级提水、水库调蓄,年可实现调水3500万方,惠及沿线四个镇街,扩大农田灌溉面积2.2万亩。扎實推进了引黄济肥工程,投资2000万元实施了引黄灌渠五期改造工程,对泵站及供电线路进行了更新改造。针对山区缺水实际,实施了4处抗旱应急调水工程,将汶河水、黄河水、矿坑水通过管道调入山区村,逐步采取挂账销号的方式,改善了83个山区村的灌溉条件。

2.4 发动全民节水

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有利时机,进农村、社区组织开展节水活动,加强对水法的宣传,增强了广大群众的节水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从我做起、厉行节约”的节水氛围,使节约用水成为了人们的自觉行动。

3、坚持项目引领,推动节水灌溉

围绕肥城市《高效节水灌溉规划》的实施,以项目为抓手,集中建设了一批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减少了农田灌溉用水量,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数,节省了人工投入,进一步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1 争取项目资金,建设重点工程

我们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资金,加快节水项目建设。自2009年以来,投资2.13亿元连续实施了六个年度的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和一年的省级农田水利项目县项目;去年通过竞争立项又争取到2016-2018年连续三年总投资6600万元的国家级农田水利项目县项目;连续四年实施了每年投资980万元的泰安市强村固基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实施完成了投资2240万元的抗旱应急调水项目;完成了投资1529万元的安孙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3.2 激发民间投资,创新投入机制

我市不断完善“政府投入主导、用水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节水灌溉发展投入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筹措资金。出台了《肥城市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建设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实施办法》,创新了资金投入及管护模式。在农田水利设施维护项目中以实物进行补助充分带动激发了民间资本投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社会各方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涌现了许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发展节水灌溉的典型。如:在2015年省级农田水利项目县中,泰安市东兴农业有限公司的1000畝茶园被列入项目范围,根据项目建设规划,为茶园实施微喷灌建设,总投资250万元。为配合项目的实施,该公司积极筹资70余万元对周边塘坝进行了清淤扩容,确保了灌溉水源。2016年我市对肥城高端农产品展销有限公司,按照补助50%方式,公司自筹40万元,财政补助40万元,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建设,提升了蔬菜和绿化苗木的节水和灌溉效益。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极大调动了社会组织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降低了农田灌溉成本。

3.3 进行项目整合,统筹发展节水

全市水利、国土、农业综合开发、发改等部门的涉水涉地项目中,都按照规划实施,并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重点,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良好局面。将农田水利项目县、千亿斤粮食、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中涉及到农田水利建设的工程加强统筹协调,发挥了项目最大效益。两年来,共整合水利部门以外的涉水涉地项目资金2.6亿元,有效促进了节水灌溉的发展。

3.4 推广高新技术,提升灌溉效益

针对国家对地下水资源的限采规定,立足我市实际,因地制宜,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平原地区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和带喷,利用现有机井,延伸灌溉管道距离;在山区实施远距离引调水工程,满足农田灌溉要求。引进实施了自动化控制蔬菜喷灌、机井及泵站射频控制、风光互补提水、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对果树和农作物进行高效灌溉,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向“精准灌溉”的技术性转变。积极发展喷灌、微灌和水肥一体化,推广用水计量和智能控制技术,加强灌区自动化控制、信息化等技术研究与应用,促进农田水利现代化。通过高效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利用现代水利科技给农业生产带来强力支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在2014年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项目发展果树小管出流灌溉工程2600多亩,通过实施果树小管出流灌溉工程并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既提高了灌溉效率,节水、节电、省工,同时还具有防冻花、防畸形、防裂果、提升果品质量的优点,深受群众欢迎,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果树年增产值500多万元。

4、坚持多措并举,巩固节水成果

我市被评为国家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后,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为指导,以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为核心,以农业增产增效为目标,坚持统筹规划、多措并举,建立健全水权制度,深化水利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用水结构,采取水量分配、高效节水、引水调水等综合手段,推进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

4.1 立足实际,构建水网体系

以肥城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为指导,借助北部毗邻黄河、南部有汶河流经边界的优势,确定了“引黄济肥、东西互补,引汶调水、南北贯通,河库相连、引蓄结合、城乡一体、优化配置”的现代水网体系。根据肥城的地形和水资源现状特点,确定了 “三条线、一大片、水利设施围山转”的总体治水布局。依托山势、水势,建设大量的拦水、蓄水、调水、节水设施,利用拦蓄雨洪资源扩大灌溉面积,减少“望天田”面积,进一步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升农业灌溉水平。

4.2 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指导

针对肥城市水资源紧缺的特点,结合全市节水灌溉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积极推广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水源相对丰富的区域,大力发展大田管灌;在山丘区积极发展管道输水灌溉技术,通过新建塘坝和调水管网扩大灌溉面积;在种植高效优质经济作物区适度发展喷、微灌技术,切实达到节水、节能、扩灌、高效的目标。

4.3 深化改革,提高用水效益

为了加强灌溉用水管理,确保用水单位均衡受益,实行科学用水、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灌溉用水的效益和供水可靠性,我市作为全省的试点,开展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逐步建立了用水总量与用水定额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规范了农业灌溉供水价格管理,较好地发挥了价格对水资源配置的调控作用,实现了用水的商品化。同时,为用好、管好灌溉工程,不断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对于灌溉工程效益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4.4 建管并重,创新管护模式

结合肥城实际,坚持“三分建、七分管”,扎实推进了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营管护机制工作,坚持政策稳定、依靠群众、尊重实际的三项原则,全市56万亩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全部明晰了产权,做到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争创省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用经济杠杆调动农民节水的积极性。在水利项目建设中,探索推行了项目代建制,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专业优势,让专业人管专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