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人的思想是有活性、生机和张力的。给它点阳光,它就灿烂;给它点春风,它就还你一片新绿。“阳光”和“春风”是外界能量的输入过程,是思想的生长点。换言之,一个人的思想如果没有外物、外事、外媒的扰动,它就是平静无波的。
思想的阳光所由何来?当然路徑是多元的。比如经验、交流、行万里路,这些实践层面的体验、碰撞、感悟,常常构成思想阳光的来源,但人活在世上,受到生活圈子的局囿,直接体验和经历的事毕竟是有限的,充其量也只能占到我们知识、思想、智慧生成的20%,更多的、占80%的应该是间接的、别人的经验为我们构筑思想殿堂、提供精神营养品。这是一个宽广的思想通衢,一个无尽的思想、智慧之源。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书籍。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的确,犹如人的机体的生长依赖于食物的营养,思想的成长离不开精神的载体——书。书是人类思想成长的精神要素、智慧源泉,徜徉、流连或攀缘其间,我们可以领略思想的伟丽、精神的壮美、智慧的深邃,获得思想的照耀并成全一个大写的人。
读书是寻觅人类精神阳光的过程。但思想的阳光,并不常有。一本本很厚的大部头,不见得就有多少有价值的思想,大部分可能都是重复的、反刍的、人云亦云的、老生常谈的东西。这样的内容是不具有阳光属性和品质的,充其量是阳光周围的云彩而已。因为任何时候堪称思想阳光的东西,都是凤毛麟角,都是稀缺资源,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而又难觅其踪、不可强求的东西。
但真正的读书却是执拗,偏执,必欲取之而不言弃的“淘金”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读书若不能淘到思想的真金、精神的阳光,那就枉为读书。反之,只有千淘万漉、吹尽狂沙、始见真“金”的读书,才是得读书神髓、真谛的读书。因为只有这样的读书才达及读书的本质、获得思想的阳光,只有这样的读书才具有读书者所追求的真正的价值属性。
人们读书、爱书的最大理由在于:书如阳光,具有照亮功能。照亮行为,照亮思想,照亮创新。第一,照亮行为。读书是为着人的修为提升的精神活动。目的是使人摆脱蒙昧、愚钝、低俗,达及社会化所要求的知识水准和文明门槛,使人获得社会存在所要求的基本的对话、交流、沟通、行为能力。第二,照亮思想。书是用文字记录的人类的经验和思想,是思想翻译成语言的过程。读书实际上就是思想启迪思想、灵魂唤醒灵魂、智慧生成智慧的过程。照亮思想较之照亮行为是更高层次的一种超越。因为思想支配行动,思维决定践履。读书在更本质的意义上,就是寻觅思想意义的照亮过程。当你在读书过程中获得一种启迪,内心暖暖的,有一种收获感,一种对赐予你这种思想的人充满感激之情、思想触动和阅读满足,这说明思想的阳光、阳光的思想已照耀到你的头上了。第三,照亮创新。这是读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当思想的阳光照亮了你,你为之惊喜,兴奋,感动,甚至震撼,但倘若感奋之余复归沉寂冷静,没有引出自己的东西,没有自己的思想吐珠沁玉、灿然耀亮,那阅读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读书不是为了存储以显示自己知识富有,不是为了猎取谈资语料,武装嘴巴,自我炫耀。读书为的是读出自己的东西来,实现创新超越。这才是“入得进”又“行得出”、“悟得到”又“留得住”的最高层次的读书。
能够照亮创新、使之灿烂的阅读,是创造性的阅读。人的机体的生命应与思想的成长成正比,同步放大,否则,我们就会成为思想的矮子、精神的侏儒。而思想和精神成长的最有效形式就是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一要善于思考。人在阅读过程中精神样貌是最美的,那极尽心力的捕捉,精骛八极的敞开,精思附会的沉潜,使人能充分地汲取书本中的营养,思维品质、思考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升。二要能够抓得住阅读过程中的感悟。你要有价值辨识的判断力,一眼就能看出这是我所需要的好的东西,并与你的创新意识和心向接轨,找到并抓住具有生发效应的创新点,生成创新成果。三要具有写作外化能力。阅读中有了思想阳光的照耀,还必须有表达展现能力,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灿烂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