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贺 林
丝绸之路:一条舞动的赏石文化金带( 上)
文/贺 林
by He Lin
丝绸之路,一条商旅的长河,顽强地穿越戈壁沙漠,连贯东西;
丝绸之路,一条文化的彩带,多姿多彩的东西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出辉煌灿烂的文明火花;
丝绸之路,更是一条赏石文化的金带,它曾作为玉石之路而高贵晶莹,作为宝玉石之路而闪耀夺目,今天更作为赏石文化之路而闪耀金光。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青海、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影响最大而得名。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于“海上丝绸之路”。本文“丝绸之路”主要指陆上丝绸之路,或狭义上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自古与赏石文化渊源深刻。早在丝绸作为该线路上大宗货物之前,它就作为玉石之路而存在。当张骞凿通东西,它正式摇身变成丝绸之路后,不仅是玉石之路,也是一条宝石之路,后来也成了一条赏石之路。
(一)玉石之路:远古的文明之路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玉、爱玉的民族,有着久远的爱玉历史。早在8000年前中国就出现了玉器,在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中,就出现大量玉器。正因对玉的热爱,促进了对玉石资源的开发和对美石的关注。当本地玉石资源已不能满足人们需求时,促进了异域优质玉石资源的输入,和田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它的东传之路。在20世纪80年代,杨伯达提出在丝绸之路之前就存在一条和田玉输入内地的“玉石之路”,它也称为“昆山玉路”、“玉帛之路”。
1.“玉石之路”的形成
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是8000年前华夏大地两个玉文化中心,随后玉文化向外传播,同时也促进了玉石资源向玉文化中心的集中,因而促进了早期多条“玉路”的形成,如东北与红山文化相关的“夷玉之路”,与良渚文化有关的“越玉之路”⑴。它们形成于6000年前,无关乎中西文化的交流,并非本文所指的“玉石之路”。这里所指的“玉石之路”,指的是古代西部以和田玉为主的玉石资源向东传输之路,即“西玉东输”之路。
新石器晚期,在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和东部一带的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200年~前1600年)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少量和田玉制品。这说明西玉东输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而在此前一两千年,应即有玉石之路的雏形。《山海经·西山经》:“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临大泽,后稷所潜也,其中多玉。”可以想象,早在远古原始社会,虽然处于小国寡民的时代,交通落后,但在经济利益和文化需求的驱使下,古人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使地域遥远的人们之间也有物质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在亚欧大陆上存在远古的贸易交流之道,成网状分布于亚欧大陆北部草原和戈壁之间。
西玉东输的出现,源于东方华夏民族对西部透闪石玉石(主要是和田玉)的热爱。内地并非没有玉石,之所以人们热爱和田玉,是因为和田玉质地细腻,微透明,光泽带有很强的油脂性,给人以滋润柔和的感觉,尤其和田白玉为上等玉材,备受人们喜爱,被称为“真玉”。中原的崇玉之邦和西域的和田美玉如一对心心相印、相互倾慕的恋人,建立了不朽的情缘——正是东方的爱玉民族用他们越来越成熟的琢玉技艺彰显了玉的温润美丽,成就和田玉的最初辉煌,赋予了它们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也正是和田玉满足了爱玉民族对美玉的想象与渴望,滋润了我们不断发展的玉文化,直至当今爱玉情结依然深入骨髓。
(图1)和田玉的主要产地
2.“玉石之路”的线路
和田玉产于新疆境内的昆仑山上,因而也被称为“昆玉”、“昆山之玉”。和田玉矿西起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的安大力塔格—阿拉孜山,经和田地区南部的桑株塔格、铁克里塔格、柳什塔格,东到巴洲且末的阿尔金山北翼拉穆塔格,绵延长达1100多公里,著名的矿点有密尔岱(玉山)、阿格居改、阿拉玛斯、塔特勒克苏(图1),其中有的矿点有五六千年的开采历史。传输路线是从和田向东,沿塔里盆地南缘进入青海,经青海湖到兰州,再向东北经宁夏中部、内蒙古南部或陕西北部,越黄河进入山西西北部,过雁门关后再南到达山西南部的中原地区。或者从塔里盆地向东进入河西走廊,到达兰州,再从此流传到内地。这就是人们设想中最早的玉石之路(图2)。
而当代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实际情况是,古代东输的不只有和田玉,玉石之路也不只一条。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舒宪和他的团队经过9次拉网式考察,发现西部多省区都出优质透闪石玉料,尤其是甘肃有几个玉矿点,在先秦时期就大量开采,以前文献从来没有记载。由此认为中国西部存在一个玉矿资源区,它顺着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到青海格尔木的昆仑,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图3)。特别是中蒙边境的肃北马鬃山发现先秦时代玉矿,出产优质玉石,有战国到汉朝的官方作坊。而从马鬃山运玉到河套地区,要比新疆和田玉进中原的距离缩短一半。考察也表明,古代玉石之路存在多条支线⑵。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记载了很多产玉之山,以前人们认为那不过是上古的神话传说,现在看来是可信的,说明古人通过玉石之路,对玉石产地有着充分的了解。
(图2)公元前20世纪玉石之路路线图。古代遗址:1.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2.青海民和喇家(齐家文化)。3.陕西神木新华在,石峁(新华文化) 。4.山西襄汾陶寺(陶寺文化)
丝绸之路上的另一种流传的宝玉石是主产地在阿富汗的青金石。它先传到南亚印度,再通过伊朗向西亚地中海传播。因此,在玉石之路出现的同时,还有一条甚至更早(长达6000年的历史)的“青金石之路”。这样,就以和田玉、青金石产地为中心,具体来说就是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从帕米尔西麓向西直到地中海,是“青金石之路”,帕米尔东麓昆仑山下于阗往东则是“玉石之路”,两段相加就是日后的丝绸之路⑶。其中,玉石经乌兹别克斯坦向西传播,青金石也向东传播到了中国。
(图3)中国山脉走向与西部玉矿资源区
翻开地图,今天新疆靠近帕米尔的重要城市是喀什,又称喀什噶尔。当代学者唐善纯从语源上考察,说:“‘喀什’一词,在维吾尔语中即‘玉石’之意。”“‘喀什噶尔’这个词其含义被解释为‘玉石之国’或‘玉石集中的地方’,也有说成是‘玉山’或‘玉市’的,总之不离‘玉石’这一含义。”喀什并不产玉,却在古代被称作“玉石之国”,就因为它紧邻玉石资源的出产地,是玉石流通的集散地,贩运玉石的则是当地的塞族人,以及其后的月氏人等,而且月氏从语源上有“宝石”之意,月氏即贩卖玉石的民族⑷。而中亚和新疆地区有不少带“石”的地名,如塔什干、塔什库尔干中的“塔什”都与石头有关。这些地名是玉石之路留下的烙印。
3.玉石之路的发展与繁荣
西玉东输,促进了先秦玉文化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夏、商、西周时期的礼玉文化,春秋、战国的德玉文化,出现了用玉的制度化,也促进了玉雕工艺的不断进步,产生了专门的玉器作坊和玉工。和田玉虽然产在西域,却在东方成就了它的美丽与辉煌。
(图4)腰配宽柄器玉人,殷墟妇好墓出土
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和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作为“软玉之王”的和田玉正契合王室贵族的需要,成为他们表示身份、彰显高贵的象征。今天在夏代墓葬中就发现了不少和田玉。
到商代,和田玉更是大量使用。在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总数756件,有不少就是和田玉(图4)。据刘迎胜《丝绸之路》一书中说:“考古学界曾取各类标本300余件送请北京市玉器厂、安阳市玉雕厂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单位鉴定,结论除3件标本之外,均属新疆玉。”虽然商代依然没有和田玉的文字记载,但是这些出土的和田玉器,默默地诉说着远古时期人类就勇敢挑战各种天然艰险,穿越漫漫长途,在大地上用勇气和智慧踏出了一条玉石之路的故事。
西周时期更是西玉东输的鼎盛时期。这时期出现了第一部明确记载到西域玉石的著作《穆天子传》。穆天子即周穆王姬满,周朝第五位帝王。据《穆天子传》,他曾巡游今青海、新疆一带,到了“群玉之山”,也就是昆仑山。“天子于是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玉器服物,载玉万只。天子四日休群玉之山,乃命邢侯待攻玉者。”书中有关“玉”的记载还有很多。周穆王不仅取了很多玉料,而且通过与西域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使西周玉器产生新的艺术风韵。
《史记·赵世家》中,苏厉(战国纵横家苏秦的弟弟)对赵惠文王说:“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非王有已。”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先秦典籍中出现了大量西玉东输的资料。
考古与发掘均表明,西玉东输经过夏、商的发展,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繁荣期。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和田玉基本取代了较次的玉种。
4.汉代之后的玉石之路
西汉初期,因为北方匈奴的存在,汉王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中断。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以武力打通了从河西走廊连接西域各国的通道,东方的丝绸成为东西交流的主要物资,丝绸之路出现,但玉石之路继续存在。“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元代维吾尔族诗人马祖常的这两句诗,很好地指出了丝绸之路贸易的实质:丝绸之路是玉帛贸易之路,玉石依然是这条路上重要的商品。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时,置“玉门关”,就因玉路取道于此,可见当时人们心中它还是玉石之路,而非丝绸之路。班固《汉书》卷六十一《张骞传》:“而汉使穷河源,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⑸”卷九十六上《西域传》:“鄯善国本名楼兰……国出玉。”“于阗国,……多玉石。”“西夜国……而子合土地出玉石。”典籍中对西玉东输的记载多起来。
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将西部玉石产地纳入版图,唐代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在和田玉产地于阗筑城屯兵,都保证了玉石之路的畅通。
清乾隆二十年将新疆纳入版图,于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命回部每年贡玉4000斤,沿丝路运至北京。至嘉庆七年(公元1812年)玉贡减半,为每年2000斤。到了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撤销玉贡⑹。因而,清代也是西玉东输的重要时期。
直至今天,和田玉与俄罗斯玉、昆仑玉一起,依然成为国人争相收藏的珍品。丝绸之路亘古弥新,爱玉崇玉的独特传统也依然流淌在民族的血液里。
5.玉石之路的意义
央视专题片《玉石之路》中这样评价“玉石之路”:“历史证明: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与商贸交流的第一个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和田玉首开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交流的运输通道,在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远远超过丝绸。而‘丝绸之路’是后来丝绸交易商人利用‘玉石之路’这一古老的通道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和田玉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开路先锋。”
从观赏石文化角度来看,“玉石之路”也是有意义的。我们已知远古观赏石文化孕育于玉石文化之中。许慎《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最初只要是质地坚硬的美石,都可以用来制作玉器,它们包含玛瑙、水晶、煤精等非玉的石头,实际上很多是今天的宝石与美石。玉文化的繁荣,促进了人们对石头尤其是美石的认识,从而孕育了赏石文化的萌芽。西玉东输的出现,和田的“真玉”促进了“玉石之辨”,一方面促使美石退出玉石行列,一方面使玉石文化与赏石文化分道而行,虽然玉石文化的强大一时抑制了赏石文化的发展,但也使赏石文化得到了独立发展,并终于在唐宋时期开始进入繁荣期。(未完待续)
相关注释:
⑴杨伯达《“玉石之路”的布局及其网络》,《南都学坛》2004年第3期。
⑵叶舒宪《玉成中国——以往未知的中国故事》,《光明日报》2016年6月16日“光明讲坛”。
⑶沈爱凤《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大草原艺术溯源》第十四章第五节《青金石之路》,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9年1月出版。
⑷唐善纯《贩卖玉石的塞人》,网络文章。塞人:4000年至2000年生活在中亚到新疆和河西走廊一带的欧罗巴人种,跟现在的伊朗人相似,非现在欧洲的塞尔维亚族。
⑸这里的“河”指黄河,古人相信黄河源出昆仑山,伏流千里,从青海流出地表。
⑹杨伯达《“玉石之路”的布局及其网络》,《南都学坛》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