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振华 田如勋(贵州省松桃县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
松桃县现代畜牧业园区的发展对策
文│姚振华 田如勋(贵州省松桃县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
近年来,贵州省松桃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资源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企业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有效发挥土地、资金、科技、人才、信息等要素的集聚效应,全力推进现代生态畜牧业园区的建设。笔者对松桃盘石现代生态畜牧业园区进行了实地调研,梳理分析了园区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现就如何稳步发展现代畜牧业园区,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1.地理、经济及社会状况。松桃盘石现代畜牧业园区位于松桃县盘石镇境内,海拔800~1300米,与湖南湘西接壤。涉及盘石、长坪、世昌3个乡镇,37个村,园区总面积293.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822公顷,田1868公顷,土954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8.63%。园区核心区占地2.3万余亩,已成功注册“黔东草海”地理标志,拓展区1万亩。园区总人口6.53万,14982户,其中劳动力人口3.78万,占总人口的58%,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为28%。
2.牧业生产情况。2016年,园区出栏生猪8.78万头,出栏肉牛1.24万头,出栏山羊1.85万只,出笼禽12.04万羽,畜牧业产值达3.1亿元,占园区农业总产值的68.1%。园区农民人均收入6983元,畜牧业在养殖大户家庭收入中占90%以上,在农村散养家庭收入中平均占22%,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畜牧产业经营现状。
(1)园区畜牧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围绕现代畜牧业发展,通过扶持发展养殖龙头企业和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
园区现入驻大型龙头企业3家:一是引进华西希望集团松桃德康农牧有限公司实施“3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建设项目”,总投资11亿元,建成了5000头二元母猪扩繁场1个、10万头的选育场1个,公司推行“公司+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在全县发展生猪家庭牧场245个,2016年全县实现新增出栏生猪15.8万头以上,农民增收0.35亿元以上;二是引进贵州梵净山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施“松桃万头肉牛基地及黔东草海生态观光园建设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成了年出栏肉牛5000头的养殖场1个,创建了销售品牌“跑山牛肉”系列产品,建成了“黔东草海”观光园;三是引进贵州省努比亚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两扶一带产业链建设项目”,总投资4.2亿元,建成了2000只努比亚山羊种羊场1个、年出栏5000只养殖基地1个,公司推行“10+1”模式,在全县发展示范户367户。通过龙头企业的引擎,带动了一大批养殖户,吸引了成千上万农民参与畜牧业生产及产业化经营,园区初步形成了以猪、牛、羊为主体的三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2)草畜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2016年,园区建植优质牧草2.56万亩,草地改良1.35万亩,冬闲田土种草0.62万亩,秸秆处理0.32万吨,青贮饲料0.26万吨。为了有效形成草畜配套一体化,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园区分区建有规模养殖场16个、牧草加工厂1个、有机肥加工厂1个,通过将“粪、水、肥、草、饲料”与养殖生产有机结合,使“畜禽粪污资源化、草畜配套一体化”程度得到了明显提高。
(3)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强化。畜牧部门与贵州大学、贵州省草业研究所、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科研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为园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通过引进和运用先进的畜牧业前沿技术,先后在园区内推广了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技术、瘦肉型猪配套养殖技术、优质牛羊经济杂交技术、水禽生产技术、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饲料青贮和秸秆利用技术等,取得了较大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畜牧业生产大发展,实现了由传统畜牧业逐渐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1.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表现为畜牧业工业化、工厂化、规模化水平低。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几乎空白,无法形成较强竞争力,难以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同时,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不能有效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造成市场竞争乏力,产销衔接不畅,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严重制约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2.市场培育程度低,营销体系未形成。一是目前尚未在园区建立有影响力的禽畜产品交易市场,绝大多数还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销售,限制了销售范围,使园区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二是禽畜产品销售体系不完善,相当数量产品的销售都是业主自行动作,有的依靠一些“贩子”来完成,未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销售平台,不能充分发挥流通产业链各环节促进利益合理分配的作用。三是禽畜产品品牌创建意识不强,竞争力不足。目前,松桃县禽畜产品品牌创建还没有起步,还没有一款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禽畜产品。大多数禽畜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初级加工阶段,深加工、精加工少,产品附加值不高,效益不明显。
3.发展资金不足,养殖技术落后,抵御风险能力差。当前,畜牧业生产发展速度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项目资金需求量大,仅靠企业或养殖户自身资本投入难以解决。松桃县的扶持资金和政策亦跟不上畜牧产业发展的步伐,对畜牧业的倾斜和扶持不够,在很大程度上仍处在自发的发展状态。从调研得知,很多农民对生猪、肉牛和肉羊等的养殖愿望非常迫切,但苦于资金短缺、农村信用贷款额度时间有限,加上缺乏养殖新技术,对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抵御能力差,因此多数养殖场、养殖大户想扩大规模也难以圆梦。
4.发展畜牧业的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养殖场、点、户选址建圈布局不合理,部分养殖场户为了减少在土地租赁和道路修建上的投入,选择离主要交通道路较近的土地或荒山进行建场,随意性大,且大部分养殖场只注重在产业发展上的投入,忽视了在污染治理配套设施上的建设,加上园区种养循环、草畜配套、有机肥加工等功能未完全形成,畜禽粪便循环利用率较低,粪污消纳不善、处理不及,养殖环境污染成为制约畜牧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亟待解决。
5.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县、乡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基础设施、设备配置水平不高,高级技术人才不足,全县畜牧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从事畜禽生产管理方面的工作,对畜禽良种繁育、畜产品开发等尖端技术缺乏经验。一些中小型企业现代化的设施、生产设备安装应用少,生产自动化程度低,与技术服务部门未形成很好的联结机制,技术人才匮乏、技术装备落后成为制约畜牧业生产发展的因素。
1.建立健全高效生态畜牧业园区发展体制机制。从组织保障、政策扶持、监督落实等层面入手,建立健全一系列促进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工作体制机制,实现由侧重管理向监管并重的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带动、部门服务、农民发展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机制。
2.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建设新型畜牧产业体系。
按照“资金集合、项目集中、要素集聚、效益集显”的要求,采取重点突破、县乡联动、分步推进的方式,围绕县委、县政府已明确的农业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显著、示范作用明显的现代高效养殖示范区。大力推行“公司+基地+村集体+农户”代养模式,构建畜牧产业组织、畜禽产品生产、饲料配送服务、畜牧业科技装备、生态循环、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体系,成立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抱团发展,统一制定生产标准,建设新型畜牧产业体系,打造地方优势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3.着力转变生产方式,推行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养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农业产业、资源环境、农村社会可持续为目标,着力加强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场的建设,着力推行生态循环养殖发展模式,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把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广畜禽粪便循环利用技术,深入推进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实现种养业循环共生共赢,使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加强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畜牧业投融资机制。整合各级涉农资金,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鼓励全社会参与和支持畜牧业发展,采取组建投资公司、建财政风险“资金池”等方式为养殖企业(场、户)搭建贷款担保融资平台;推行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联合经营等模式,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农民和企业投资、引进外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5.进一步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以良种产业化为突破口,强化与科研院校联姻,搞好畜牧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积极引进和运用畜牧业高新技术,发展畜牧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畜牧科技培训,不断提高科技人员、饲养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及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