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冯建洪 邓天江 陈松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文叶飞
田维涛: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急先锋”
文 / 冯建洪 邓天江 陈松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文叶飞
田维涛在认真工作。(胡加余 / 摄)
没有轰轰烈烈的伟业、没有豪言壮语的承诺,却坚守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默默付出,坚定无私地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就是田维涛,德江县泉口镇一名普通的农村党员干部。
位于德江、沿河、务川三县交界处的泉口镇,距德江县城53公里,自然条件恶劣,平均海拔1300米,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98%,属典型的老、少、边、穷乡镇。
从泉口镇政府出发,经过18公里崎岖山道,来到猪场村。在这里,有一名农村党员干部,与村支“两委”一道,带领群众搞发展、抓产业、谋出路,三年减少贫困人口113人。他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第一次尚未完全康复就又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第二次受伤后,躺在病床上还在想着村里的贫困群众如何脱贫……
他,就是德江县泉口镇猪场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被评为“全县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被称为“脱贫攻坚战场‘急先锋’”的53岁土家汉子田维涛。
猪场村坐落于群峰之巅,附近有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群,这里山水优美、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勇敢。但土地贫瘠,环境恶劣,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民生欠账多。全村辖5个村民组,有138户78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224人。至今从镇上到村里还是一条泥石路,遇到雨天,车子难行,马儿难跑。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田维涛不向困难低头、不向命运屈服,时时处处想着为群众多办实实在在的事情。
2007年底,田维涛决定到外面闯一闯,寻找脱贫致富的出路;2010年,看到外面繁华的世界、想到家乡贫穷的面貌,田维涛决心回家竞选村干部,带着群众一起干。当年底,他成功当选为猪场村村委会副主任。
为了早日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田维涛经常忘我工作,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16年6月,为完善猪场村精准扶贫有关资料,田维涛到镇扶贫站连续加班工作,在加班的第四天晚上突然昏倒。经抢救苏醒后,尚未完全康复的他又投入到紧张工作中。在当年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一户一档”评比中,猪场村荣获全县第2名的好成绩。
病床上的田维涛(右)向前来看望他的德江县委书记商友江保证:“猪场村的脱贫攻坚不会拖后腿。”(高应清 / 摄)
前不久,田维涛到镇扶贫站对接脱贫攻坚工作,晚上7点左右驾驶新买不久的三轮车,载着贫困群众的救助粮和生活用品从镇里往家赶。由于山路崎岖,在离家百米处侧翻下坎,导致右脚胚骨处粉碎性骨折。
听到田维涛受伤住院后,村民自发前往医院看望他。村里的桂世英、邓国英、田友娣等老人因不能到医院探望而偷偷抹起了眼泪,一遍又一遍打听田维涛的身体恢复情况。
面对前去看望他的市、县、镇、村干部,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的田维涛激动地说:“脱贫攻坚工作等不得、误不得、慢不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村干部,为了脱贫攻坚,受点伤算不了什么。请领导放心,猪场村的脱贫攻坚不会拖后腿。”
此时,他忘记自己已经做过两次手术,右脚也许从此不能负重甚至残疾,却没有忘记脱贫攻坚。
担任村干部以来,田维涛多年如一日,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本村群众有需要,他及时上门搭把手;邻村干部群众有需要,他也及时赶到尽尽力。
农作物收割季节,田维涛经常开着自家的三轮车,将贫困群众的玉米、红苕运送回家。要是到镇里赶集、办事,他就把救济粮、肥料和群众的生活用品运回来、送到群众家门口。
村民田茂明在田维涛的帮助下,申请资金改造了危房。新房需要通电,由于很少出门,田茂明不知道镇政府在哪里,也不会打电话。正在为用电发愁时,田维涛主动上门,为他提供“一条龙服务”。不久,田茂明家就通了电。
在收取新农合和新农保费用时,有的人家一时拿不出钱,田维涛就帮忙垫付,对垫付的钱也从不主动催要。他总是说,能还上的就还,还不了就算了。
田维涛一心扑在工作上,自家的生产管不上,家庭并不富裕。但是群众有困难,他总是慷慨解囊。
村民田仁录86岁了,子女外出对他不管不问,生活比较困难,田维涛每年都为他交上新农合和新农保费用;村民冯修俊、冉隆明等6人至今不知道,作为村医的田维涛有时送给他们治疗高血压的药,其实是他自己掏钱买的;精神病人覃国权、冉隆洪的监护人,如今每月领到100元监护费,才明白当初田维涛磨破嘴皮,催着他们办理残疾证的良苦用心……
在猪场村,这样的暖心事还有很多。村里的大小事,几乎都能看到田维涛精瘦的身影。
因为家境贫寒,39岁的田维涛以代课教师身份考入思南师范,只读了两个星期就辍学回家务农。因此,为了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他从未放弃。
田维涛经常舍小家、顾大家。村集体修建烤烟烘烤房,他主动把自家的“菜园子”让出来;修建村办公楼,他支持占用自家的承包地……
田维涛为村集体和群众牺牲了很多个人利益,办了不少好事、实事,村里的贫困户纷纷住上砖混房时,田维涛80多岁父亲的住房需要维修,他却没有向政府申请过一分危房改造资金。
在猪场村,只要谈起田维涛,村民都说他有想法,吃得苦,没有“坏心眼”。这些年,田维涛与村支“两委”一起,凭着一股狠劲、韧劲和干劲,争资金、跑项目,带领群众打通“断头路”,修建产业路、致富路;大力种植茶叶、发展烤烟、栽培水果……为猪场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同步小康铺平了道路。
如今,猪场村与沿河交界的“断头路”被打通,全村先后种植了400亩烤烟、920亩茶叶、200亩水果,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三年内减少贫困人口百余人。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心气顺了、干劲足了,全村有望在今年底摘掉“贫困帽”。
田维涛,一名普通的农村党员干部,没有轰轰烈烈的伟业、没有豪言壮语的承诺,却坚守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默默付出,把忠诚写在岗位上、融入事业中,坚定无私地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初心,难舍乡亲,树起了农村党员这面鲜艳的旗帜。
(责任编辑 / 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