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瑶
她的“微妙”,是风格?还是诟病?
文/程瑶
索菲亚·科波拉与父亲弗朗西斯·科波拉合影
听着这张弥漫着迷幻和飘逸的专辑创作,故事中的女孩们也仿佛森林里漂浮的灵魂,始终保持着和观众的距离感。
成长于片场的索菲亚·科波拉曾经对《教父》有着这样的评价,“我真心没觉得是个很大的事情!”因此,每每有人问她,父亲对她电影风格的影响的时候,她总是绕开话题。
在索菲亚·科波拉的言谈中会经常听到一个词——“微妙”,这个词精准完美地概括了她的创作风格。《迷失东京》几乎没有故事主线;《处女自杀》的女孩们仿佛森林里漂浮的灵魂,始终保持着和观众的距离感;《绝代艳后》孤独女人的内心表现;刚刚在戛纳获奖的《牡丹花下》被影评人诟病“太过空洞”……显然,我们有必要看明白索菲亚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工作状态的索菲亚·科波拉
索菲亚·科波拉的时尚大片
小时候的索菲亚·科波拉和演员马特·狄龙、戴安·莲恩合影
尽管从小生活在片场,而索菲亚第一次真正接触“电影”,是在她改编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畅销小说《处女自杀》时。“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本小说的时候,我就完全知道要怎么把它拍成电影了。”索菲亚在The A.V.Club的采访中谈到。“女
孩子们在十四五岁的时候会变得特别毒舌尖刻,那是个容易受伤的年纪,而那个时候,任何小事看上去都有着重大意义,比如你的第一次心动,在那个年纪都会重要得惊天动地。”
索菲亚找来了许多六十年代的摄影作品为自己的剧本寻找灵感,“我有点想保护这个故事,不想让任何人拍出一部足以毁掉这个故事的电影。”
故事讲述了一个“过分保护”的家庭对于五个处于青春期懵懂迷茫中的少女的摧毁。电影中,最小的女儿是第一个自杀的,她的死让这个家庭陷入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状态。而小女儿的日记落到了四个男孩手上,从日记上,他们疯狂地了解着另外四个女儿,她们仿佛具有了一种神奇的魔力,让男孩们越来越想探秘。然而,一次高中舞会,大女儿Lux因为和校草发生了性关系导致四个女孩被关在了家里。
索菲亚·科波拉工作照
1-《处女自杀》是索菲亚·科波拉的处女作,已然对“微妙情绪”有着精准把控。
四个男孩对他们心爱的女孩们展开了“营救”,他们用莫尔斯电码的方式接受着女孩们的求助信号,给她们打电话播放她们喜欢听的唱片、给她们寄旅游杂志看外面的世界……然而,在一个深夜里,四个男孩开着车,在约定的时间来到女孩们家里,本以为可以带着心爱姑娘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程,迎接他们的,却是四具冷冰冰的尸体。
索菲亚是听着空中补给乐队的Premiers Symptomes那张专辑创作完成的整部剧本,正如这张专辑里弥漫着的轻柔的迷幻和飘逸,故事中的女孩们仿佛森林里漂浮的灵魂,始终保持着和观众的距离感,就像男孩们在片尾说的,“我们爱过她们,她们却始终听不见我们在门外的呐喊,她们始终在那里孤独着,而我们,永远无法将她们的故事拼贴完整。”
索菲亚摒弃了原本小说时空穿插的叙事方式,她采用了男孩们的视角去讲述女孩们的故事,将整个的故事线还原到了顺叙的时间轴上。然而,青春期的女孩身上所有微妙到难以言喻的变化和她们复杂到无法言说的情绪,在男孩看来如迷宫一样深不可测。正是利用了男孩视角,女孩的复杂和孤独,通过愚蠢而简单的男孩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下榻东京凯悦酒店的经历,引发了创作灵感:如果你在一个酒店里不停地遇到同一个人,就算没说一句话也会有一种微妙的友情产生。
索菲亚在《处女自杀》中对 “微妙情绪”淋漓尽致的把握,在她自编自导的下一部电影里更为成熟,而这部电影帮她同时获得了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和同年第61届金球奖的 “最佳编剧”这一大奖,而那一年,她只有32岁,和她父亲获得奥斯卡第一座小金人竟然是同一年纪。这部电影叫做《迷失东京》。
2-几乎没有故事主线的《迷失东京》却把孤独与彷徨描摹得十分仔细
3-《绝代艳后》是索菲亚·科波拉为克里斯汀·邓斯特量身打造,也是对女性心理的复杂描述
正是在日本宣传《处女自杀》的时候,索菲亚下榻东京凯悦酒店的经历,引发了她的灵感,她要在东京这个看似繁华喧嚣实则冰冷沉默的城市,讲一个发生在东京而不落俗套的浪漫爱情故事,将她年少时期和朋友们到东京摄影时看到的那些霓虹灯和酒吧全部融入这个故事。“我(在东京时)在想,如果你在一个酒店里不停地遇到同一个人,就算没说一句话也会有一种微妙的友情产生。而(当一个人)陷入一个根本不想卷入的困局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迷失东京》几乎没有所谓的故事主线,一个独自到东京拍广告的电影演员和一个陪丈夫到东京工作却被冷落在宾馆中的年轻妻子,两个孤独的灵魂相遇,在有限的时间中相互取暖、慰藉彼此,在需要分开的时候各自回归。他们所有的互动看似浅尝辄止、但这才是人类本身会有的怀疑与彷徨的真实写照,而他们片刻的恣意如去KTV买醉等等情节,也是在看似浮夸的环境中享受瞬间释放的欢愉后,重新坠入孤独。
《帝国》杂志这样说,“在令人捧腹的喜剧和温柔的浪漫之间无缝转换,《迷失东京》是一场关乎台前和幕后的全线胜利。”《滚石》杂志则评论:“科波拉让她的电影如最后(男女主角之间)的耳语一般寂静而亲密。”但谁也不知道男女主角在《迷失东京》的最后到底耳语了什么。
在拍摄《处女自杀》的时候,她就想为当时还很年轻的女主角克里斯汀·邓斯特量身打造一部电影——《绝代艳后》。
早在拍摄《处女自杀》的时候,索菲亚就想为当时还很年轻的女主角克里斯汀·邓斯特量身打造一部讲述法国洛可可时期最为奢华的女人、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万的电影。拍摄完《迷失东京》,索菲亚开始为这个让自己心向神往、众说纷纭的传奇女子撰写剧本:《绝代艳后》。
“人们很少描述复杂女性的内心情感。”克里斯汀在接受采访时称,“你很难看到孤独的女人的内心,但索菲亚就能把这个部分展现出来。”而试想一下,如果将“玛丽王后”这个题材交给别人,很有可能会出现“祸乱宫廷玛丽王后”、“玛丽王后与她的情人二三事”、“跌宕起伏的法国大革命和荒淫无度的玛丽皇后”等等方向。
而换到索菲亚这里,她的笔触落在了“玛丽·安托万”这个女人身上——这个女人因为和丈夫性生活的不和谐感到无助、因为虚伪无聊的宫廷生活感到孤独、因为得不到爱情的滋润感到空虚。她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却不断想找点新鲜事做的小鸟,在凡尔赛宫的走廊里奔跑、在别宫的田野里漫步、在贵族们面前自导自演戏剧——而所有这一切索菲亚笔下的情节,都并不显得荒诞,反而让这个在孤独命运里彷徨的女人具有了一种现代女性的反思精神。
“ 这部改编自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七十年代同名电影的作品,汇聚了欧美女星二十、三十、四十三个年龄层最为优秀的女演员:艾丽·范宁、克里斯汀·邓斯特和妮可·基德曼。”
而贯穿于《绝代艳后》中的“现代感”绝不仅仅来自于颇具摇滚风格的配乐、迷幻炫目的美术设计及造型,还将“现代感”注入了人物的内心设定。和《处女自杀》、《迷失东京》一样,索非亚并不关注爱情中男女的互动感,而是将目光放在了女性自我的感受上(这是以往很少有编剧关注的方向,但却恰恰反映了索菲亚对于人物“微妙”心理的捕捉和掌控。),玛丽每次做完爱以后灵魂的释放、她佯装出的无所谓的轻松态度和她每次无法继续伪装后的崩溃、她在庞大的宫殿独自徘徊时的宁静,索菲亚仿佛既不想在这个人物身上下什么结论,她只是将狂放和沉静交织在一起,展现这个女人的孤独内心,像极了一个冷静的旁观者。
《牡丹花下》中的男人都是“物品”,因为她对多个女性之间的互动更感兴趣,尤其是当一个男人出现的时候。
《绝代艳后》曾提名第59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1年后,第70届戛纳电影节,索菲亚带着新作《牡丹花下》重新归来,一举斩获此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奖项,成为继上世纪苏联女导演尤丽娅·索恩采娃之后,第二位得此殊荣的女性导演。虽然在戛纳展映的时候被诟病“太过空洞”、“对美国内战的表达流于表面”,但显然这些影评人根本没有看明白索菲亚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这部改编自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七十年代同名电影的作品,汇聚了欧美女星二十、三十、四十三个年龄层最为优秀的女演员:艾丽·范宁、克里斯汀·邓斯特和妮可·基德曼。影片讲述美国内战时期,森林深处的一座女子寄宿学校的女人们救了一个受伤的士兵,随着帅气英俊的士兵逐渐康复,女人们春心萌动,事情变得不可收拾……“这些(寄宿学校)的学生本来是要被培养成男人们的完美女主人,她们所学的一切都是为了照顾男人……但是她们被遗忘在了战争中。”索菲亚曾经声明自己不会翻拍别人的电影,直到合作多次的艺术指导安妮·罗斯给她看了原版《牡丹花下》——她用自己的方式:从女性视角把这个故事重新讲述一遍。“电影中的男主角必须是非常简单充满男性属性,对比起那些复杂的南方女性。我从来没有拍过类型片,而要拍类型片就需要有情节。我需要这些女性完全被抛弃在了战争里,她们必须靠自己,因此我删掉了电影中关于黑奴的情节。我觉得女性的生理机制相对于男性的好斗属性,要复杂很多……我总是对女性之间的互动感兴趣,尤其是当一个男人出现的时候。”
对于索菲亚创作的新故事,她的老搭档克里斯汀这样说,“我觉得(在电影中)把男人物化简直棒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