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什么是感悟呢?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认识。“感悟”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受到感动而醒悟”,人的感悟过程,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感知—理解—应用”的人的思维过程。而语文教学中的感悟,就是要紧扣文本,在阅读、填补、拓展、延伸、联结等环节,通过联想与想象,把自己对人生的体验渗透对文本的解读中去,产生的对文章(作品)思想内容、主题的感触与领悟。培养感悟能力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乃至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怎样去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在阅读环节上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并非说教师不用去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恰恰相反,它告诉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去阅读,以便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二、在填补环节上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囊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换言之,文学作品常留有空白,它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决定了读者需要经过想象补充,才能咀嚼出它的意味。
另外,文章当中有许多省略句和潜台词,不妨让学生把它补充完整,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培养感悟能力。如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描写警官奥楚蔑洛夫脱大衣时,运用了省略号。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做有何意义,去掉之后,是否影响原意的表达。经过思考,多数学生不赞成去掉,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警官奥楚蔑洛夫随狗的主人的变化而变化的窘态。
三、在拓展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大语文观”提倡“把语文教学引向深处”,一堂好课,教师还需注重知识的延伸,使学生不仅看到“森林”。教学中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延伸,那么学生的感悟一定更正确、更扎实、更有深度。如我在讲《乡愁》一课时,学生一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情体验,但我并未就此结束课文,结尾屏幕展现作者余光中的平生经历,特别点出三个地名“南京、台湾、美国”,让学生再次谈感受,明白了乡愁为什么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明白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呼喊:“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最后又抓住“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让学生感悟到作者模糊的怅惘,悠悠的愁思,从而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在联结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课文作者常常通过语言文学,借助人、事、物等,表现他们对生活、社会的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紧扣课文,通过联想自己的生活体验,再对文章进行解读,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目的。
例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篇散文中描写的一排排挺拔的白杨,一颗颗晚熟的草莓,春风中盛开的海棠花,窗外投入的一片绿影,都能触动作者的情思,都能引发作者丰富的联想,创造出独特而美好的意境,这就是作者的体验和感悟。学习这些优美的抒情散文,我采用了“读、思、拓、悟”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思”去理解课文,通过“拓”“悟”进行深化发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作品中来,联系自身的体验,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如,我在讲授《囚绿记》一文中,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1.作者对绿色的感悟是什么?同学们从课文中很快能找出答案:“绿是生命,是希望,是快乐。”2.请同学联系自己的体验,说说你对绿的感悟是什么。有的同学回答:“绿色是青春,是活力,是执着的勇气,是妈妈给予我的幸福……”3.在自然界中,你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时同学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各抒己见,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五、在延伸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生活是创作之源,也能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所以,引导学生将文本延伸到生活中,在生活中用心去观察、体验、领悟。比如,林希在《石缝间的生命》感悟到:“小草的尊贵,蒲公英的拼搏,松柏的顽强。”这些优美的文章都来自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用心感悟,是将作文延伸到生活的典范,是值得學生去学习的。
延伸到生活中来,就是要引导学生平时多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显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的实践活动“我爱文学”,组织得好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还可以引导他们通过文学作品来感悟生活。
此外,要在生活这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还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生活感悟总结。如:在“绿叶”和“树根”的感悟训练中,有同学写道:“绿叶和树根代表着两种人生,绿叶归根,奉献别人,却牺牲了自己;而树根奉献别人的同时也壮大了自己,前者的人生是悲壮的,后者的人生是现实的。”从这些感悟中我们不难看出,生活是文本立足的根基,教学必须延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好学生的感悟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语文活动,亲历阅读过程,激活原始积累的经验,产生内心与作品的张力场,最终获得真实的个性化体验。这样,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