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箴
摘 要 自 2012 年起,运动健身移动应用逐渐进入大众视线,2014 年是运动社交产品的爆发年,产品数量急剧增多,融资规模增长迅速,仅2014 年一年就有 12 家运动类 App 获得融资。但整体来说,中国运动社交行业目前用户规模较小,处于快速增长之中,各企业以积累 用户规模为首要任务,商业变现尚未大量尝试,营收规模较小,因此中国运动社交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关键词 运动社交行业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45 文献标识码:A
1中国运动社交行业用户规模
处于快速发展期的运动社交行业用户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2014 年中国运动 App 月活跃用户规模超过 1000 万,预计 2015 年月活跃用户规模有望翻倍,突破 2000 万大关,未来三年内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率。
目前有关运动健身应用的数量多达上千个,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以跑步、健步为主的户外运动类应用:如咕咚、乐动力、益动 GPS、Nike+Running、悦跑圈等;第二类为健身塑形类应用:如 Keep、薄荷、瘦瘦等;第三类为单独针对某一部位训练的垂直锻炼类应用:如腹部运动、腿部锻炼、臀部锻炼等。
由于运动健身应用数量众多,并且存在同质化现象,使得运动健身人群的 App 使用分布相对分散,尚未形成高度集中现象。整体来看,三类运动健身应用的用户渗透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跑步/健步类、健身塑形类和垂直部位锻炼类。
跑步/健步类应用中,咕咚和乐动力用户规模更多,用户规模渗透率超过 10%,位于第一阵营,两者的运动记录均可同步到微信的运动排行榜中,其中咕咚除了跑步、走路外,骑行也是其核心运动。其次是Nike+Running、悦跑圈和益动 GPS,Nike+Running 和悦跑圈高度专注于跑步,并且具有与跑鞋相关联的展示与分析,益动 GPS 除了跑步、骑行外,益动滑雪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垂直运动。
健身塑形类应用中,以薄荷和瘦瘦两款减肥瘦身类应用的用户规模居多,两款应用发布时间较早,薄荷 2007 年就成立薄荷网,2011 年薄荷应用上线,瘦瘦于 2012 年底上线,经历多年发展,两者积累了相当规模的用户基础。另外,Keep 应用虽然 2015 年 2 月才开始 上线,但上线 7 个月内已获得三轮融资,吸引数百万用户下载,发展迅速。
垂直部位锻炼类应用大都位于第三阵营,以男性健身运动应用居多,其中腹部运动类应用的用户规模最为广泛。
目前产品的用户规模更多取决于运动的门槛,跑步、走路运动门槛低, 受众人群广泛,因此用户量级较高。其次随着人们对形体的重视,室内运动人群的增加,健身塑形也成为用户的主要运动,而垂直部位锻炼类应用的人群定位本身有限,只有对某一特 定部位有锻炼需求的用户才会使用,因此覆盖用户较少。
2中国运动社交行业发展趋势
2.1 产品更加专业化、垂直化
产品更加专业化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将继续优化算法,使得用户的运动记录结果更为精确,这也是作为运动类应用的核心功能;另一方面指增强产品的用户体验,如优化界面布局、操作更为便捷、后台自动运行、减少耗电量等,从而提升用户使用满意度。
另外,由于跑步/健走类运动门槛较低,涉猎人群广泛,很多企业将其作为产品的核心运动来切入市场,达到快速积攒用户的目的,因而也造成了运动类应用的同质化现象。未来随着资本流入及企业战略的不同,市场竞争格局逐渐清晰,核心竞争企业将形成各自差异化的主导运动,即产品更加垂直。产品的垂直化一方面使得产品更专业,另一方面引导市场更加细分。
2.2平台更加开放
平台的开放一方面指可以外接更多智能运动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耳机、鞋子、衣服等;另一方面指允许更多第三方企业或个人进驻,为运动者提供更完善的运动健康服务。运动应用外接智能设备是企业发挥产品平台价值、完善产品产业链的有效措施。手机虽然可以记录运动数据,但一直带着手机进行跑步、健身等运动确实有所不便,尤其对于强调专业性的跑步者来说,硬件(大都是智能手表)+软件是最佳结合方式。加之国家对智能硬件领域的重视以及智能硬件产业自身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硬件+软件”这一结合方式,对于以“软件”为主的互联网企业来说,外接其他企业硬件设备,不失为一种快速有效的办法。允许更多第三方企业或个人进驻,是为了发挥运动应用更大的商业价值。不论采用电商、 还是 O2O 商业模式,都需要与第三方企业或个人进行合作,才能为用户提供服务。电商模式中,根据企业战略不同,可以直接允许商户入驻或者与垂直电商平台进行合作;O2O 模式中,更多是与运动场馆、运动教練、赛事等活动的线下合作。
2.3社交属性更重
目前运动类 App 对于大部分用户仍是一个记录运动数据的工具,但当运动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用户对于运动的专业性追求更高,参与运动的成本也会更高,社交行为自然就会增多。除了用户的需求刺激外,企业增加社交元素也是提升用户黏性、保持产品活跃度,从维系产品长期运营的必备条件。
因此在保障产品使用体验的前提下,社交元素的融入会愈来愈多,关键是在微信独大的时代下,如何融入社交属性。目前用户社交行为更多体现在分享动态、晒排名等基础层面, 在产品上进行约场地、约人、参加运动俱乐部等行为已有多家企业正在尝试之中,如咕咚、 约运动等,未来效果关键要看各自的线下运营能力如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