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小会
摘 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多样、情感丰富,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当前有关于《诗经》更多地是涉及某一块民俗研究和整理分类,缺乏民俗因子文学价值探讨。本文将以《诗经》及其内容作为入手点,结合当时社会生活水平和思想文化,分析和探究《诗经》民俗因子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诗经》 民俗因子 文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 2017 ) 08-0-01
《诗经》可以说是中华灿烂历史文化中的代表性作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在《诗经》内容中,不仅有民间歌谣,也有不同阶层的温煦作品;不仅有美好爱情的歌颂,也有对自然万物的向往,这也使得有关于《诗经》的研究热度未减。由于《诗经》是周代当时社會生活的真实写照,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含有大量的民俗因子,因而有必要基于《诗经》中民俗因子,从民俗与文学之间的联系着手,更好地分析《诗经》中民俗因子中的文学价值。
一、《诗经》中最具文学性的民俗因子
1.婚恋民俗因子
《诗经》中《国风》内容中有很多对于美好爱情的歌颂,在当时旧风俗大量存在的环境中人们对于自由恋爱的追求。《邶风·静女》中“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描写了男子等待约会的情境,《齐风·东方之日》中“彼姝者子,在我室兮”中写了当时青年男女在家中约会的情景,《卫风·氓》中“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和“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描写了男子以贸易之事商谈婚事以及确定婚期的故事[1]。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男女自由交往的习俗,以及后来逐渐发展有媒聘礼制的条件交往,不仅需要有父母之命,也有媒妁之言,需要遵循一定的婚姻礼仪制度,并逐渐发展成为受到广泛认可的婚恋民俗。
2.社会民俗因子
《诗经》产生于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思想萌芽时期,社会关系和思想文化非常复杂,存在着重重矛盾。内容中有对名门望族和货币财富的崇拜,有关于农事耕作的描述,有战争尚武的精神。《小雅·都人士》、《小雅·无羊》、《小雅·信南山》等内容中有很多对于领主的赞美,前提领主是受人尊重的,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诗经》内容中也仅局限于崇拜,而没有对取而代之的想法。在当时社会过渡时期里,农业在人民政治和生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周颂·良耜》中“畟畟良耜,俶载南亩……获之挃挃,积之栗栗……”描述了农民经过辛勤劳作获得大丰收的情景和喜悦之情,《卫风·伐檀》、《卫风·硕鼠》等也有许多关于农作物、农事耕作、劳动习俗的描述。《诗经》所处的年代是战争纷乱的年代,人们都以保家卫国为荣[2]。《商颂·长发》中“相士烈烈,海外有截”描述了将士英勇气势的场景,《秦风·小戎》、《小雅·出车》、《小雅·江汉》等也有大量对尚武精神的歌颂。
3.宗教民俗因子
《诗经》时代人物由于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因而更相信天地神灵,宗教民俗占据着重要内容。《商颂·烈祖》中“自天降康,丰年穰穰”、《商颂·殷武》中“天命降监,下民有严”表明当时人们认为祖先有莫大的功绩,通过祭祀宣扬先人的形象。《小雅·甫田》中“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描述当时人们祭祀求雨农耕的场景。《周颂·执竞》中“钟鼓喤喤,磐筦将将”刻画了祭祀活动中伴随乐舞的生动场面[3]。
二、《诗经》民俗因子与文学价值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诗经》作为文学的最初表现形式,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作品,民俗因子和文学价值融合最为原始也最为密切。《诗经》的内容来源于现实,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人民群众。
民俗因子是约定俗称的,是集体性的表现。民俗因子是那个周代和当地人民的共同生活方式,对于人民群众——文学创造者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文学艺术审美还是创作源泉。《诗经》中大量的民俗因子融入到不同种类的诗歌作品中,包括青年男女约会和爱情婚姻内容、农事耕作和战争尚武的社会民俗内容、对于天地神灵祭祀和祈福仪式的内容。比如说,像春耕秋收、耕前和收后的祭祀、农业生产规模等较为完整地构筑了当时周朝农事活动的民俗[4]。民俗因子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影响着文学和作品,无论是在诗歌题材内容还是在文学思想性质都具有多样性,从根源上制约着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体现在《诗经》诗歌中的描述人物中,同时也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于《诗经》距今时代非常久远,对于《诗经》的注释将《诗经》中诸多本来的面目进行了扭曲。但是民俗因子作为一种历史传承,较完整性地得到了保留。因而,有必要通过民俗因子研究《诗经》中的文学价值,消除《诗经》中诗词释义中存在的歧义,更为真实,更具有历史意义[5]。比如说,有前人认为《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歌过于大胆和奔放,实际上从当时的民俗因子背景看,和当时农耕社会息息相关,更加关注于人力,像《周南·汝坟》中“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描述了女子对爱情的坦白,便不难理解了。
结语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典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崇高地位。从《诗经》收集整理数千年来,人们对于《诗经》的解读包括方方面面,既有文学研究,也有历史探寻,还有诗歌鉴赏等。近年来,《诗经》的民俗研究吸引了更多的关注,以文学的眼光看待《诗经》,以民俗的背景看待《诗经》,通过《诗经》中的民俗因子和文学价值共同结合研究却并不多见。因此,可以以《诗经》中的民俗因子为基础,结合当时周代的社会大环境,从而更好地达到还原诗歌本来面貌的目的,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陈明富,张鹏丽. 《诗经》“雨雪霏霏”考辨──兼析《十三经注疏》对《诗经》八处“雨雪”之训释[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25-31.
[2]姚友贤. 浅析《诗经》的音乐美学价值[J]. 凯里学院学报,2011,04:121-123.
[3]李丽黎. 浅析《诗经》婚恋诗中的植物意象[J]. 名作欣赏,2014,36:125-127.
[4]胡铁生,张晓敏. 文学政治价值的生成机制[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45-52.
[5]高小康.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J]. 文化遗产,2009,01:2-8+1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