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兰 张明龙 朱淼 刘燕红 马玲 寇丽颖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合作开发项目部 河北任丘 062551)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赵118断块的研究与应用
李兰兰 张明龙 朱淼 刘燕红 马玲 寇丽颖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合作开发项目部 河北任丘 062551)
二氧化碳吞吐是一种有效开发低渗透稠油油藏的开发方式,二氧化碳气体可以进入低渗透油藏的空隙中,在高压作用下溶解在原油中,与原油形成混相,萃取原油中的轻质成分,在地层压力下溶解在原油中,降低原油粘度,增加地层能量,而且二氧化碳溶于地层水形成弱酸,对底层有一定的解堵作用。为了给矿场实施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首先进行室内物理实验,然后在赵118井进行矿场实施,探讨CO2吞吐在赵118断块的可行性。
复杂断块;膨胀实验;混相压力;CO2吞吐;经济效益
赵118井位于河北省赵县赵州桥油田赵118断块,含油层系为ES4+EK1段,含油面积3Km2,地质储量211.0×104t。该井2001年9月投产,自投产以来,表现天然能量不足,产液量下降快,产能递减快,平面、层间矛盾突出,2009年12月因低产、高含水封井,累计产油4216m3,产水1191m3。
赵118井在2014年5月进行合作开发,合作开发项目部对该井恢复生产,并对29#层进行二氧化碳吞吐措施,29#层厚度为4.2m,井段为2168.0-2172.2m,该层为中低渗稠油油藏,地层平均渗透率为282.8mD,原油粘度为2879.2mP·s,含有饱和度为49.1%,原始地层压力21.36MPa。
1.1 实验条件和设备
实验用油:赵118井脱气原油与煤油配置的模拟油,地层温度67℃,粘度为2900 mP·s,密度为0.9512 g/cm3,二氧化碳气体,体积分数为95%,实验设备:高压物性仪、高温高压落球粘度仪、电子天平。
1.2 实验过程
将一定量配置好的原油放入高压物性仪PVT筒中,密封并升温至地层温度67℃,将摩尔分数为10%、20%、30%、40%、50%、60%、70%、80%、90%的CO2分别注入PVT筒内,搅拌均匀,升高压力测定其饱和压力。
1.3 实验结果分析
1.3.1 注入不同摩尔分数的CO2后原油的饱和压力
图1 原油饱和压力随CO2气体摩尔分数变化
图2 原油粘度随CO2气体摩尔分数变化
由图1可知,原油的饱和压力从CO2注入量为10%时的4.2MPa上升到注入量90%后的30.1MPa,压力上升7.16倍。
1.3.2 注入不同摩尔分数的CO2后原油粘度
由图2可知,随着注气量的增加原油粘度从2879.2mPa·s下降到32mPa·s,粘度下降了98.8%,原油粘度的下降可以增加原油在地层中的流动性,有利于使原油从地层中流出。
1.3.3 注入不同摩尔分数的CO2后原油体积系数
由图3可知,随着不断的开采,目前该井几乎不含气体,体积系数为1,在注入CO2后,体积系数达到1.48,原油的体积膨胀了1.48倍,有利于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提高采收率。
图3 原油体积系数随CO2气体摩尔分数变化
图4 原油密度随CO2气体摩尔分数变化
1.3.4注入不同摩尔分数的CO2后原油密度
由图4可知,注入CO2后,原油密度从开始的0.9512 g/cm3减小到0.7985 g/cm3,减小了16.1%。
1.3.5 注入不同摩尔分数的CO2后原油气油比
图5 气油比随CO2气体摩尔分数变化
图6 采收率随压力的变化
由图5可知,注入CO2后,气油比达到最大值420.5m3/ m3,大量气体溶解在原油中,而溶解在原油中的气体在压力降低、体积增大的过程中有助于原油从地层中流出。
2.1 实验条件和设备
实验用油:同上,实验设备:恒速恒压泵、恒温箱、油气分离器、压力传感器、中间容器、回压阀、气体质量流量计、细管(长度为18m,内径为3.9mm),细管中填充350目的石英砂,渗透率为300mD。
2.2 实验过程
将1.2PV配制的原油在地层温度下饱和到细管中,关闭阀门,打开CO2气体驱替阀门,分别在12MPa、14MPa、16MPa、18MPa、20MPa、22MPa、24MPa、26MPa、28MPa、30MPa、32MPa下驱替细管中的原油,当注入0.75PV的CO2体积后,停止驱替,计算各压力下原油采收率。
2.3 混相压力的确定
通过细管实验可以确定,赵118井的原油最小混相压力为25.2MPa。
3.1 实验条件和设备
实验用油:同上,实验设备:恒温箱(200℃)、恒速恒压泵、油气分离器、压裂传感器、手动泵、中间容器、气体质量流量计、真空泵等。
3.2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主要包括:①测定岩心模型渗透率、孔隙度,饱和地层水;②将岩心恒温至地层温度后,将模拟油注入饱和水的岩心,直至流出液全部为油,计算岩心中油水饱和度;③将67℃的CO2在26MPa下从岩心出口端注入621.4cm3(标),在注入压力下保持5min,然后打开出口阀门,使油气吐出,直到岩心内无压力且没有流体流出为止,分别计量油、水、气的体积;④按过程③重复上述实验过程,进行5个周期吞吐实验。
3.3 实验效果分析
3.3.1 采收率
图7 采收率随周期的变化图
8 气油比随周期的变化
由图7可知,在五个周期的吞吐过程中,累计采收率为20.13%,在前三个周期过程中采收率不断上升,第三周期后采收率开始下降,前三个周期的累计采收率为16.1%,占总采收率的79.98%,采收率主要贡献在前三个周期,这是因为在前三个周期中,地层中的原油饱和度相对较高,注入的CO2气体在高压下与地层油相容,放喷后压力降低,体积膨胀,气体将原油携带出地层,随着吞吐的进行,地层中的原油饱和度降低,注入的气体无法和原油混溶,因此采收率在三个周期后不断下降。
3.3.2 气油比
由图8可知,在五个吞吐周期中,气油比在前三个周期较低,平均为82.66m3/m3,而三个周期后气油比上升较快,达到了572.38 m3/m3,这是因为在前三个周期吞吐过程中采出的原油量较多,而在三个周期后产量下降,注入气体量不变,所以大部分气体被采出,导致气油比上升。
3.3.3 CO2换油率
图9 换油率随周期的变化
由图9可知,在五个周期的吞吐过程中,在第三周期的换油率最高,为1.012L/m3,其次是第二周期,同样前三个周期的换油率较高,三个周期后换油开始迅速降低。
在五个周期的室内吞吐实验过程中,从累计采收率、周期采收率、气油比、换油率看,吞吐周期应该是前三个周期,但是在现场实施过程中,要从经济效益考虑在三个周期后的过程,以现行油价及施工价格是否还有经济效益,不要盲目的认为三个周期后吞吐就没有了价值。
CO2在液态状态下运送到赵118井井场,经加热系统将液态CO2加热到10℃左右注入井中,第一周期注入压力为26MPa,注入量为150t,注入速度为3-5t/d,焖井时间随压力变化而变化,若焖井期间压力下降过快,在压力降至约0MPa可立即开井回采。措施前后效果如表1。
表1 赵118井吞吐效果
在赵118井经过五个周期的吞吐后,产量从措施前的日产0.18t上升到2.45t、3.89t、4.21t、2.08t、1.1t,累计增加产量853.21t,有效达296t,增加经济效益200多万元,经过测算三个周期后仍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第五周期产出略高于投入,建议赵118井吞吐五个周期。通过对赵118断块的赵118井CO2吞吐实验效果及经济效益看,CO2吞吐在赵118断块是可行的,现已经准备将赵118断块的其它情况相似的老井进行CO2吞吐措施,并在合作开发其它区块推广实施。
(1)原油饱和压力、粘度、体积系数、密度、气油比随注气量的增加而增大。
(2)通过细管实验,该断块原油最小混相压力为25.2MPa。
(3)五个周期的吞吐过程中,前三个周期的采收率、换油率较高,气油比较低,但三个周期后虽然采收率、换油率较低,而气油比较高,经过矿场实施测算,五个周期以内都是有经济效益的。
赵118井在矿场实施效果较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赵118断块正在推广实施。
[1]姚慧山.创新油田开发技术提高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分析[J].工程技术,2010,3:108.
[2]寇磊,严志虎,姬洪明.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技术研究[J].辽宁化工,2010,39(10):1076-1078.
[3]王洋,等.气体辅助蒸汽吞吐研究进展[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2,16(6):6-8.
[4]赵明国,张项宇.芳48区块气取对原油高压物性的影响[J].西部探矿工程,2005,108:65-66.
[5]许翰元,熊珏.细管实验法确定最小混相压力的办法[J].内江科技,2012,6:92-93.
[6]赵明国,张明龙等.特地渗透油田符合热载体吞吐可行性分析[J].特种油气藏,2014,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