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琼 张世玲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雷山 557100)
研究自然保护区中景观生态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张世琼 张世玲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雷山 557100)
近些年来社会不断发展,对自然保护有了严格的要求。在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资源利用过程中,需要做好资源保护工作,按照管理流程实施。实践证明系统有效的管理能发挥明显的制约性作用,促进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次研究中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特点作为基础,对如何实现有效管理和保护进行分析。
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资源;管理和保护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对自然保护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保护区大约有2000多个,其中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生态资源保护是重点和关键,逐渐被开发为自然旅游区。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成为保护重点,在发展中大力开展旅游资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但是在资源保护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自然保护区的景观资源受到影响,甚至无法弥补其带来的损失。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管理和规划形式实现保护,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1.1 案例分析
本次研究中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对资源保护措施进行分析。该区域地形高耸,山势脉络比较清晰,属于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相对湿度随着海拔增高增加。土地资源以山地黄壤为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属温带向热带过渡性质。区域植物种类较多,对自然保护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区域自然特征
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特征是根据景观要素描述的,其充分体现在本底的自然行和离散性,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具体特征如下:
1.2.1 本地自然性
自然保护区的本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景观,需要从区域设计的角度入手,按照设计流程具体要求实施。人工加工处理是重点和关键,具体包括:森林、草原、河流和海洋等,面积比较大,连通度较高[1]。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黔东南腹地雷山、台江交界处,也是长江熟悉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保护区以台湾杉等稀有植物为主,是具有综合经营效益的生态管理保护区。
1.2.2 保护区森林植被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属于地带性植被,属于中亚热带东部偏湿性常绿阔叶林,树种包括木荷属、木莲属等,山体最高海拔达到2178.8m,最低海拔为650m,由于湿度较大,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存在气温低、大风频繁等现象,对植被保护产生影响,因此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植被保护工作。
1.2.3 保护区植被管理现状
在自然保护区中,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离散现象。影响因素包括:地势、坡面高度和土壤等,受到不同生物群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资源欠缺情况严重,进而会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景观廊道设计实际上隶属于斑块,以区域设计作为基础,其形状属于狭带状,同时起到明显的衔接作用。部分廊道不是刻意开发的,多是由于居民或者动物踏出来的小路,大小宽度比较均匀,质地结构类似。在保护区为了满足铺设的合理性和均匀性,要提前对宽度进行调整,根据质地要求进行设计。
近些年来我国景观生态资源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整个管理阶段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按照管理方案和具体要求实施。以下将对原理进行分析。
2.1 景观生态资源多样性原理
景观生态资源的管理是重点所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样化,指的是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化。针对组成景观斑块在数量、大小和形状上的差异,在做好连接处理工作,以资源多样化作为基础,实现资源的保护。斑块多样化能提升其稳定性,从生态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角度而言,多样性的存在能实现生物资源的保护,保证生态系统符合区域资源规划要求。多种多样的生态资源能对物种进行最有效的保护,考虑到生态系统以及旅游资源的具体要求可知,需要对存在条件评价,保证旅游景观的美学效果能适应立地条件。多种多样的生态结构是必然存在的,针对异质性条件可知,为了使得旅游景观美学效果达到最高水平,必须保证生态资源的多样化[2]。
2.2 景观变化具有不可逆性
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是对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的,此类变化主要是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根据生态资源管理的要求可知,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的旅游设施,提前对景观类型掌握,实现资源和对象的维护。景观变化具有不可逆的特点,如果保护对象受到损害,则势必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受到影响。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开发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对生态容量和景观生态格局划分,实现功能分区调整。
3.1 自然保护区域生态资源的管理
3.1.1 体现出景观生态美
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严格的要求,考虑到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和植被等因素,需要对建筑物类型掌握,按照保护区域的具体划分要求实施。为了最大限度呈现出自然景观的色彩和质感,体现出景观生态美,必须提前对资源类型分析,最大程度维护自然资源。
3.1.2 重视保护区的胁迫因素
自然保护区生态景观本身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以生物多样化作为基础,在生态管理阶段,要对外来物种的种类进行掌握,排除外因素,实现区域内采矿、农耕和水利工程的有序建设。此外需要及时清除外来物种,对于入侵的物种要及时消除,适当进行监控和管理,了解周围居民对生态保护的影响,从根源上消除不良活动对保护区的消极影响[3]。
3.1.3 优化景观布局
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生态管理是重点,要选择最佳的景观布局方式,考虑到集中和分散格局可知,景观生物属性的落实是关键。局部调控流程如图1。
图1 景观生态资源调控流程图
局部调整方式以集中化控制作为基础,根据能量分布和流动要求可知,为了避免出现集中调控不合理或者其他现象,在保护区域需要做好植被资源的保护工作。在活动区域设立人为斑块,考虑到格局以及斑块类型可知,为了提升景观多样化,需要对工作区和商业集中区进行评估,以高效的交通网络作为基础,实现生态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3.1.4 了解自然生态的承载力
自然生态承载力指的是对现有活动进行维护,考虑到自然量要求可知,实施过程中要建立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出自然生态承载力。在管理阶段对保护区的自然本进行计算和估测,得到该区域生态承载力的指示值,计算出承载力后进行管理[4]。
3.2 自然保护区中景观生态资源的保护
3.2.1 实现生态资源的有序规划
景观属于不可再生和不可逆变化的资源,在贯彻和落实阶段以预防管理作为基础,实现总体规划和调整。以景观生态资源的维护作为基础,能实现规划内容和评价体系的有序性。在现有保护管理阶段,要明确环境经济和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前对方案类型进行调整,对于涉及到的其他部门要进行定位,注重各相关部门和人员关系建设。制定的规划方案必须具有可接受性,保证整体规划不超过社会和环境的承受极限。此外要明确利益代表和各代表的关系,尽量减少对当地自然、文化财产的消极影响,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2.2 建立保护景观生态资源法规
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生态资源是一种公益性资源,意义送达,但是可能存在主体不清晰的现象,需要按照要求进行保护。受到利益因素的驱动,存在随意侵占的现象,如果保护职责不明确,则会导致生态资源管理不当的现象时有发生。景观生态资源的后续管理以建立合适的法律条件作为基础,各项条例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后实施。
3.2.3 开设新增设项目对景观评价
在自然生态资源项目管理中,需要对原有景观评价。在保护区域存在增设项目的现象新加入斑块后,能改变原有的景观格局。如果新增设的项目没有经过专家评估,则无法实施。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可知,斑块的形状、大小和廊道的走向、斑块组合等对生物有重要的影响,从人为角度而言,新增设项目后符合生物特征和生态系统规划要求。因在本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和功能建设阶段,要构建符合本保护区的空间格局[5]。
3.2.4 坚持生态美学原则
根据美学核心要求可知,整体上分为不同的层次,根据形象美和形态美等方面要求可知,要做好生命系统的处理工作。景观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同时兼顾社会属性,在性能分析阶段,其本身具有时代性的特点,需坚持景观生态美学原则,倡导欣赏景观的自然性、独特性、和谐性。
针对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资源保护的具体要求可知,在实践中要从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地形、环境等方面入手,按照保护要求实施,避免出现管理不合理或者其他类型的问题。做好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进而完善现有的管理政策,实现生态保护。
[1]陈利顶,李秀珍,傅伯杰,肖笃宁,赵文武.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重点[J].生态学报,2014(12):3129~3141.
[2]李 欣.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态旅游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04):14~17.
[3]李加林,杨晓平,童亿勤,王益澄.江苏海岸带景观及其生态旅游的开发[J].海洋学研究,2010(01):80~87.
[4]汉克·冯·蒂尔伯格,窦 奕.生态资源、自然景观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荷兰deHogeVeluwe国家公园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J].中国园林,2012(05):58~63.
[5]贾桂康,欧钟慧.大王岭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77~10579.
X36
A
1005-7897(2017)16-0115-02
2017-8-11
张世琼(1973-),女,苗族,贵州雷山人,林业工程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林政资源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