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冬梅
【大生产运动】
文/张冬梅
提到“三头六臂”这个成语,你也许会想到三个头、六条臂的法相,自然本领高超、神通广大。估计你绝想不到,曾有人用这个词形容共产党。而这个人就是抗战期间在延安养病的爱国将军续范亭。他解释说,“三头就是枪头、锄头、笔头,六臂就是两只手能打仗,两只手能生产,另外两只手能写文字,能学习,能抓特务分子”。可谓一语中的,瞬间“起底”我党生存、作战、发展的三大支撑要素。
如果说1921年我党握起“笔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救国救民理论,1927年终于认清“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革命真理拿起“枪头”,那么这扛起“锄头”就要从抗战时期的大生产运动说起。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迎来了十分困难的历史时刻。其一,日军“转向”,开始对国民党积极诱降,而将进攻主力投入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极端野蛮的“三光”政策开始依托“扫荡”“清乡”“蚕食”撒欢起来。其二,国民党“倒戈”,开始了第二波次的反共高潮,断援、包围、封锁甚至“皖南事变”。其三,“天公不作美”,原本就偏僻、贫瘠、落后的敌后根据地不断发生自然灾害,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毛泽东曾描述,“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根据地军民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死”———饿死、冻死或困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后一种选择就是毛泽东在1939年2月2日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的伟大号召。大生产运动,由此开始。
此后,历史除了见证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动手开荒种菜,学习纺纱,更多地还是见证了广大指战员“在前方,拿起枪战斗,在后方,拿起锄种地”。其中,王震率领的八路军120师第359旅开发南泥湾,成为全军屯垦的典型模范。凭着一股干劲,359旅的官兵硬是把一个荒无人烟、鸟兽纵横、蒿蓬塞路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大生产运动,本质上就是历史上的屯田,是史上最成功的屯田,不仅把南泥湾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地方屯得名满天下,而且帮助红色革命走过了寒冬,实现了生产自救、以劳养武之事,功劳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