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2017-08-30 06:44张泽青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幼师传统素养

张泽青

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现代文化的基石。在对幼儿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学前教师无疑担负着最为重要的责任。幼师学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践行者,而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学要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学生人格塑造、思想启蒙、人生导向、精神修养方面都要有所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说:“抛弃传统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可知,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肇庆市近些年来也紧锣密鼓地推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从学前教育至中小学,无一不重视。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高素质人才应该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的结合,应当是知识全面、灵魂高尚、胸怀博大、全面发展的人。而我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为造就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内在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内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长达几千年的教育历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当代中职生建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伦理道德观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近年来,受外来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年轻—代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和了解很少,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语文教师理应让学生明确认识传统文化,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我们教师身上得到传承,得到发扬光大。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共同生活的各个不同民族传统互相交融的结果。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文化,但这些并不都是传统文化,只有具有重要价值、长期积淀下来、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才能被称为“传统文化”。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产生、发展、甚至消亡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割裂这一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辐射力,它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同时也对世界各民族产生重大影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所以经历了五千年风雨的沧桑仍然屹立于世界,主要是因为自身具有自主性、包容性和创造性。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是包括中国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古代典籍、道德价值、人生理想和礼仪习俗等要素在内的文化概念。我们要用开放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去整理和研究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在选择、融洽、吸收与创新的过程中使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倡导伦理道德

这是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特征。中国传统社会注重家族关系,每个人都会特别重视族群、家庭组成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崇尚亲情,父慈子孝。后来,这种倡导伦理道德的社会准则进一步发展成了“厚德载物”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友爱、恭敬、谦让、温和、互助与和谐的思想,在今天,对我们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重视人文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重视礼节和艺术情操的培养,重视人文素质的养成,通过道德教育,礼乐熏陶,从道德和艺术多方面入手,对个体人格理想和人生境界进行培养。

3.注重和谐统一

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讲求“天道”“天人合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提出了“法道自然”“天人协调”的观点,实际上就是肯定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社会和天地万物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其次,注重和谐统一的特征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主张“贵和尚中”的关系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社会的和谐。

4.讲求实际稳定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价值观念,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特别淳朴的民族,“大人不华,君子务实”长期成为圣贤们提倡的教义,主张稳定、注重实际的社会心理特征在各个阶层都有肥沃的生长土壤。

5.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

中华文化在长期延续发展中从未消亡,显示了它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文化具有的这种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增強了中国各族人民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越地域、国界的群体归属感。

三、传统文化对幼师学生的意义

1.幼师学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在长期延续发展中从未消亡,是因为我们的传承。中职幼师生正是15至21岁的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加强对这些幼师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2.幼师学生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文化的传承仅靠口语相传是远远不够的,还得靠学校的教育,我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是要培养合格优秀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教学组织者,要将一定的知识文化传播给学龄前的儿童。一名优秀的幼师生应该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胜任岗位。

3.幼师学生是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龄前的儿童心智发育水平较低,在他们的心里,教师的话就是真理,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就是智慧的象征和高尚人格的化身。尤其是师德面貌,对孩子的影响巨大,教师仁爱、温良的品行有利于儿童健康性格的形成。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更应该把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品质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付诸行动。

四、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

1.传统文化不被重视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肇庆市这些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可是仍有些一线教师不以为然,敷衍了事。另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许多幼师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正确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的学生缺乏起码的常识。对于流行文化、外来文化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在部分青少年群体中,中国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已不敌外来的情人节、圣诞节;传统食品汤团、粽子、水饺不如肯德基、麦当劳。他们追赶潮流,追求时尚,却把汉字写得东倒西歪,对汉语的名著经典一问三不知。有调查还表明,幼师学生存在一定的传统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责任感缺失,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缺乏感恩意识,心灵脆弱、受不得挫折,厌学逃学、打架斗殴,诚信缺失、作弊旷课等,如此种种,都亟待重视和改善。

2.传统文化教学的缺失

如今的传统文化都蕴藏在语文课本的独立的文章中,并没有系统或明显地出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意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而忽视了文章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再者,语文教师本身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也导致了传统文化教学的缺失。另外,教学方法的枯燥单一也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低,甚至忽视。

五、在幼师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其实,我们的语文教材随处可见传统文化,就我校的语文课程所用的教材而言,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职业模块财经、商贸及服务类的《语文》,该教材的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教材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元素。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告诫人们千万别“子欲养而亲不待”,教育学生“爱的表达要早”;《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及顽强;《林黛玉进贾府》中蕴含了礼仪文化、饮食文化、宗族文化等。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及时发现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把它们发掘整理出来,以便在课堂上拿出来供学生学习、讨论、探究。这样将传统文化的素养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2.提供传统文化阅读书籍与资料

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仅学习教材中的内容是不够的。因此,幼师语文教师要根据幼师生的职业特点,引导她们阅读一些传统文化书籍与资料,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龙文鞭影》《幼学琼林》《千金裘》《千家诗》《增广贤文》等。通过阅读,—方面,增强幼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一方面,为幼师生今后从业奠定基礎。

3.教师要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深的人文素养,特别是传统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这样的影响力,只有用教师本身的人文精神去提升学生的品味和素养。要发挥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在实际的教学中用自身的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去滋养学生,影响学生,净化学生,用教师本身传统文化素养来直接影响学生。

4.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长期以来,“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对幼师教育的影响也很大,但这也极容易造成幼师学生的人文素养缺失。对于幼师生来说,能力很重要,“说拉弹唱、琴棋书画”,但这些并不是全部。能力作为人发展目标构成因素之一,它不能涵盖知识、情感、意志、道德、人格、个性等因素。这就要求教育必须注意人文精神,社会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整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重,倡导全面教育,使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促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就是情感和智能的整合,是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人。”幼儿教育行业需要声情并茂的人,因此,引导幼师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意义巨大。

“单调枯燥的刺激容易使人疲劳,引起注意力分散,灵活多样的刺激,则可以使人精神焕发,不易疲倦。”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品位。利用丰富的电脑软件和信息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感性的认识,加深印象,激发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从具体形象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萌发独特而健康的审美意识,培养幼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质,提升人文品位。

5.开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语文活动

(1)体验民风民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传统节日丰富的国家,如泼水节、火把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中有许多民俗都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都会让两三名学生上讲台分享他们所知道的民风民俗,我们还可以在这样的节日里,推动学生在校园开展各项民俗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和民俗,还可以结合演讲和征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学生民族意识。

(2)开展“寻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乡土文化。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特点等。

(3)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竞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授还基于普通教学一样的模式:讲授——复习——试卷考核,是绝对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的。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亲切感,主动求索。

(4)古诗词摘抄、诵读比赛。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民族语言运用的典范。进行古诗词摘抄、诵读比赛,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使他们喜爱这些经典的语言文字。而学生不断接触古诗词,从而慢慢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表现出成熟、知书达理、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这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灿烂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也因此而得到传承、发扬。

(5)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每学期可以举办两次讲座。以讲座为平台,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增长了历史文化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传统文化不曾“过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富有时代精神和鲜明特色。要想让学龄前儿童知道“我们是谁”“我们的根在哪”,教师就要把这种思想渗透给幼师生。教师只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和尝试,一定可以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学生的灵魂深处,这既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培养和未来发展,更能传承民族精粹,推动我国幼教事业发展。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幼师传统素养
网红幼师 撕掉标签,拒绝被定义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男幼师荒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基于心理视角的中职学校男幼师培养的策略和研究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