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视角下的语文教学研究

2017-08-30 06:26周作菊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苏轼孔子汉字

周作菊

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而汉字的运用能力是提高语文读写能力的基础。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运用汉字视角(即运用古文字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对汉字的音、形、义进行分析,介绍一些汉字的来龙去脉,探索其蕴藏的文化内涵),利用汉字的字形、字义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来解读作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字”在中国语文研究传统中曾有高度评价。“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 王充《论衡·正说》)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句之精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正由于汉字在文章中的核心作用,所以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汉字视角。

接下来,我们运用汉字视角来解读苏轼的《超然台记》。

《超然台记》全文共用8个“乐”字,以“乐”开头,以“乐”结尾,“乐”字贯穿文章始终。《超然台记》是“一字立骨”的佳作,吴楚材在《古文观止》评论说:“俯仰情深,而总归之一乐。”

“乐”,《说文》:“五声八音总名。”本义是“乐器和乐音的总名”。《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因为乐器能弹奏出动人的音乐,由“乐器”引申为音乐,《礼记·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又由于动人的音乐能够使人愉悦,感到快乐,进而引申为“快乐”。

早在商周时期,先民就已经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了。《易·豫卦》:“先王作乐崇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可见古人制作音乐的目的就是奉献给上帝和祖宗享乐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以闻乐(yuè)为乐(lè)已是普遍现象。《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 闻《韶》这种音乐,进入“乐而忘食”的境界。《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孟子借欣赏音乐劝告君主“与民同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这是何等热爱音乐,又是何等其乐融融!人生之乐当然不限于听音乐。孔子认为“安贫乐道”,便可常乐。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又赞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苏轼认为“善观则乐”,他在《超然台记》中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世间的万物尽管是千差万别的,但苏轼以审美的眼光来欣赏万物,以“齐一”的观点来等齐万物,故能乐在其中。

乐的反面是悲、忧。《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孔子“乐而忘忧”,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成语“乐极生悲”。苏轼在《超然台记》中说:“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 乐的同义词是安、喜。《廣韵》:“乐,喜乐。”如“喜闻乐见”“安乐死”“安居乐业”“安其居,乐其俗”。苏轼在《超然台记》中说:“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描绘出官民同安,与民同乐的画面。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先人五千年的精神积淀。语文教学运用汉字视角,根据汉字的结构、字形演变、字义的嬗变、汉字本身蕴涵的文化,教会学生准确、优雅地使用每一个汉字,既可避免在网络时代提笔忘字的尴尬,还能提升他们的母语素养,更让青年学子心中牢牢扎下中华文化之根。

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论述,“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字视角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应抓住汉字“感心”“感耳”“感目”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语文文本,体验汉字之妙,领略汉字之美,从而热爱汉字,热爱汉字所传承的民族文化,让语文回归语文!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苏轼孔子汉字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