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冬梅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人们文化生活方式的改变,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提供信息资源和系列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其服务内容和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在图书馆主要功能由资源提供向服务提供转型的过程中,对图书馆空间的功能和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对读者来说,图书馆不再仅仅作为一个陈列资源的容器和借阅图书的地点,更是一个体验式的文化空间,空间本身逐渐成为图书馆的重要资源和服务内容。因此,在高校图书馆建设进程中,如何提升图书馆文化内涵,构建图书馆文化空间,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课题和建设实践重点内容。
一、建筑空间的文化审美
高校的图书馆通常是进入学校的第一门户,作为学校的“会客室”,代表学校独特的文化风格和文化品质,因此,高校图书馆通常在建筑设计中就已经考虑了其作为文化表征的符号意义,在外部环境和整体设计方面进行专门的文化设计和构造来传达其独有的文化气息,成为校园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一些世界著名的大学图书馆,不仅是书的海洋,还是无价的建筑瑰宝。国内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图书馆,也都在建筑外观上体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属性与时代特征。
在内部装饰和布局方面,通过融入既有文化内涵又具时尚创意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让读者沉浸在舒适而有创意的文化氛围中,带给读者精神上的享受,使图书馆的物理空间本身成为一种优质的潜在文化服务,在服务空间到空间服务的转变之间,赢得读者的关注和驻足。
二、功能空间的文化拓展
按照传统业务进行划分,高校图书馆功能空间主要分为馆藏资源的加工、储藏、流通空间和阅览空间,形成以书库为中心的藏书区域、以借阅和咨询为中心的读者服务区域和阅览为中心的读者自习区域,其中只有借阅和咨询过程中有读者与馆员之间的必要交流。总体来说,馆藏依然是图书馆功能空间设计的中心,大部分馆内空间用于藏书,馆内设计主要考虑馆藏的存储、流通以及安静的阅读环境。较少专门的文化展示、交流、活动空间,使得图书馆空间本身难以具备独立的文化体验价值。基于对传统借阅环境的维持,即使设有部分参与性、体验性的交流活动空间,通常也只能发挥非常有限的辅助作用。而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对象大部分为青年群体,他们成长于信息化时代,习惯体验式环境,喜欢开放自由的氛围,对参与交互性活动充满热情。因此,根据读者个性化需求,构建多元文化空间;更加以读者体验为中心,鼓励互动、参与性活动;整合空间服务,构建更加开放与包容的文化空间,平衡协调传统阅览环境与多元文化空间的相互影响,更能适应读者的需求发展,发挥图书馆空间更大的文化潜力。
1.构建多元文化空间,满足个性化需求
信息技术发展带来资源获取方式的彻底改变,现在读者进入图书馆的原因已不再是单一的图书借阅或信息咨询,而更多的是对图书馆空间场所的使用。读者使用图书馆的目的也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而可能是为了感受一种不同的氛围,或变换一种学习生活方式,或调节学习和生活的节奏。根据读者需求的转变,图书馆在功能空间划分设置方面,也要从不同的需求出发,构建多元文化功能空间,比如:(1)个体学习空间,为读者个人提供安静空间,供个体独立研究和思考;(2)信息共享空间,供小型团队讨论交流,又具有隔离性和私密性;(3)休闲空间,供读者休闲放松,进行适当身体活动或饮食,调节身心状态;(4)移动共享空间,为读者提供实体资源和虚拟资源的在线服务、移动应用服务。
2.支持互动与体验,注重参与性
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的多样性发展,图书馆在文化空间建设方面除了进一步细化区分个性空间,更多地开拓互动体验式空间,能够为读者带来全新的认知和感受,让读者使用图书馆的形式更加丰富,具有更多选择。具体来说,以不同实现形式可以按功能类型进行构建:(1)文化展示交流空间,引进和收藏经典的具有地区和时代特色的文化作品,一方面通过构建实体文化走廊、展区对文化作品进行展示,另一方面通过配置现代化放映设备进行作品的音视频展示,读者可以进行全方位、全媒体的欣赏,并进行自由交流评论;(2)文化产品体验空间,引进文化创意产品、概念设计、科技新产品,构建专门的体验区域,供读者现场体验,了解文化创意和科技新发展;(3)文化活动空间,如书画活动空间为读者提供进行书画创作练习的环境,并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读书活动空间可以让读者举办文学沙龙或进行阅读、朗诵活动。
3.促进功能融合,注重开放性与包容性
随着高校图书馆空间功能的拓展和提升,场馆空间的功能是更加立体化、多元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已超越传统的借阅,而融入多种文化表现形式,成为提供综合性文化服务的场所。图书馆场馆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也为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书馆由静态场所转变成了文化交融的空间,也促使图书馆空间的发展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一方面需要容纳多种文化展现形式,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立体的、全媒体的、场景式的、交互式的和虚拟的等;另一方面也要平衡和包容读者与资源之间、读者与空间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多种接触和交流形式。并且,图书馆本身的资源也需随着读者需求和习惯的改变进行整合,除了传统的分类陈列和获取规则,也要具有超前服務意识,结合对读者数据的分析,创新资源的陈列展示方式和获取途径。图书馆的各功能空间也不是完全隔离存在的,而是相对开放、相互联系的。可以在一个实体场所空间内融合多种文化元素和服务形式,实现相关功能的一站式、综合性提供;也可以在不同时段呈现不同形式,实现不同服务功能。因此,空间的设计应更加灵活开放,能够促使文化服务形式的不断更新发展,又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实体空间。
三、精神空间的文化引领
正如“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建筑空间和功能空间是其文化空间的场所基础,舒适的物理空间使人身心愉悦,而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和内容则是其灵魂,它使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提升。因此,构建具有文化引领作用的精神文化空间是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的构建的核心,这需要长期积淀,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进取。图书馆精神文化空间可以包含许多内容,从表现形式和作用的不同,可以以办馆思想、文化导向、学术引领等方面为基础来构筑。
高校圖书馆文化空间构建
1.明确办馆思想,推动先进办馆思想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办馆思想是学校教育思想的一种反映,早在1919年我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教授的演说辞里,就提出了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办馆思想。演说辞指出:“不要把大学图书馆办成一个借书处,而要办成一个研究室”。198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把图书馆定性为“学术性机构”,采取了与科研人员完全相同的职称名称。2015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对图书馆的定位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办馆思想的发展有赖于从学校发展的总体战略的层次发掘新的教育思想,把图书馆纳入到学校整体改革中去。而图书馆自身也要积极迎接新的思想和新的要求,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过程,参与科研项目的实施,发挥文献分析的作用,为教学科研和学校决策提供智力服务,通过服务的过程和良好效果来体现和落实先进的办馆思想。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文化导向作用
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不同于学科专业教学的教育职能,它的目的不在于传播知识和技能,而是对学生和读者价值观的影响和文化导向,这种教育过程通常是潜移默化的,通过具体的文化内容、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来实现,其教育结果体现在个人内心认知和内涵修养方面。
高校图书馆努力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征,力求贴近和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积极提供多元的文化内容,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以吸引学生,体现了图书馆与时俱进的服务创新。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出契合时代变化的新特点,他们的价值观表现出多元化特征突出、主体意识增强、传统与现代性交织、功利性倾向明显等特征。大学生如何在当今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这就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在文化传承和影响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特征和需求,顺势而为,另一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和培养,避免一味迎合。在图书馆服务实践中,关注学生的阅读动向,通过内容建设、阅读推广、文化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提升文化修养。
3.营造学术氛围,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与公共图书馆相比,高校图书馆被赋予更多的学术职能,除了公共文化的传播,浓浓的学术氛围是高校图书馆的特有景象。图书馆作为学术殿堂,与其文化属性的物理场所相得益彰,但它的实质内容是开展学术研究和讨论的人物和他们的思想,这也是许多著名的图书馆令人向往之处。
学术领域的领军式人物和他们前瞻性的思想是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构建中最为灵魂而又最容易被忽略被弱化的部分。一方面要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学术活动,构成学术空间的框架,同时要努力创造尊重学术,崇尚思想的氛围,加强与相关学术领域和学者的联系,逐渐形成一个有强大吸引力的磁场,吸引有共同追求的学者,感受他们的思想的碰撞。
四、总结
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的构建,要在空间布局、装饰设计方面体现文化特色,进行系统、专业的设计和布置,更要在文化内容、文化思想的传播方面发挥引导作用,用高质量的文化内容服务读者,让前瞻性的学术思想发挥影响力,从而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