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目标正确的同时,需要关注方式合理,更多地用市场化手段替代行政手段。
2016年以来,市场与学界关于通过行政手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争议始终没有降低。这让我们不禁重新审视,举国上下积极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
从现象来看,工业领域供给收缩与需求扩张并存的经验在宏观调控的历史上难以找寻,产品价格飞涨让有关产业当中的国有企业获益,令本就对“国进民退”敏感的舆论更为紧张,更何况民间投资下滑早已引起中央的注意。回想金融危机后,中国煤炭行业就经历过一轮针对民营企业的供给调整,当时兼并民营煤企并大举扩张的数家山西国有煤炭集团正是这一轮去产能的对象。但是与目前不同,当时需求处在由盛转衰的时期,而现在需求前景并不如当时那么糟糕。
由此,不仅联想到8月7日美国《华盛顿邮报》,该报道的标题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我非常感谢中国供给侧改革》。报道称,钢材价格在飙升,据steelbenchmark公司的统计,美国的钢铁价格达到了三年内最高点。中国是推动“钢铁之夏”的一个主要因素。中国终于控制了部分钢铁产量,与此同时,中国在升级基础设施时也急需钢铁。中国钢铁供应的减少和需求的上升,已使钢铁和其他金属价格在全球范围内上涨。报道称,这种巨大的增长也在帮助美国企业。美国钢铁公司纽克尔刚刚经历了自经济大衰退以来最赚钱的六个月。克利夫斯自然资源公司首席执行官洛伦索·贡萨尔维说:“中国对钢铁产品和铁矿石的需求出现了回升。”
何止是山姆大叔感谢中国,足球王国和袋鼠之国也都搭上了中国的便车。作为全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中国每年都需要进口全世界最多的铁矿石,以2016年铁矿石进口举例,根据《中国冶金报》报道统计, 2016年全年,中国累计发证134668.42万吨,金额为759.74亿美元,平均价格为56.42美元/吨;累计清关数量为93914.02万吨,金额为526.90亿美元;平均海运费价格13.58美元/吨,其中澳大利亚和巴西两个国家占据99%以上份额,全球四大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商巴西的淡水河谷以及澳洲的力拓、必和必拓和福蒂斯丘更是在这轮饕餮盛宴中赚得盆满钵满,其实他们更应该笑纳中国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这份意外“大礼”。
玩笑与揶揄背后,是对于中国本次供给侧结构改革成效的反思。
始于2015年12月的供给侧改革,以行政化手段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工作,在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加快企业兼并重组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绩,但是在承认成绩的同时也不能掩盖突出存在的问题。
钢铁行业去产能“量价齐涨”
在中央和各地高调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的大背景下,现实状况却令人大跌眼镜,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1月20日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国粗钢产量80837万吨,增长1.2%;生铁产量70074万吨,增长0.7%;钢材产量113801万吨,增长2.3%。2016年,粗钢产量略微超过2015年的80382.3万吨,去产能陷入“越去越涨”的怪圈。
有人会认为,产能和产量不是一个概念,“去产能”不等于“去产量”,中国去掉的是“无效产能”。可是,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不禁要问,在中国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作为“去产量”的釜底抽薪之举,“去产能”应该是核心举措,随着“去产能”政策的渐进式推进,应该呈现“先量跌,后价涨”的局面,而不是“量价其飞”。其实,不难看出,2016年,中国粗钢总产量增加的根本原因是钢铁市场价格回暖,导致大量停产钢厂复产。
2010年开始,中国钢铁行业连续多年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中国钢材综合价格指数(CSPI)已连续多年下跌,2015年年末则同比大跌32.16%至56.19点,已经到达历史最低值;全行业平均销售利潤率为负,超过一半企业亏损。但2016年3月钢材价格开始复苏,2016年年底,CSPI已经攀升至99.51点。钢材价格一路飙升,前期一些因生产持续亏损或资金链断裂停产的钢厂,受利润刺激重新注资或被其他企业收购后重新生产。相关机构发布《问诊2016年中国钢铁去产能》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2014-2015年全国共停产高炉120座,合计炼铁产能9055万吨,目前已复产62座,即4874万吨炼铁产能复产,占此前停产炼铁产能的54%,与之对应约有5415万吨炼钢产能相应复产。
导致2016年产能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新增产能。这部分新增产能主要是包括淘汰落后产能置换新产能以及钢厂搬迁后新增产能。报告统计,2016年,全年共新增投产高炉炼铁产能达1160万吨,置换后,新增产能约580万吨。
综合上述三方面的数据,由于2016年各省压减粗钢产能中超七成为无效产能,去除有效粗钢产能仅为2337万吨,复产5416万吨,置换后新增产能580万吨,因此2016年净增有效产能3659万吨。我们应该看到,钢铁去产能政策不应在通过行政化手段仅仅给出“量”的目标,而应该结合行业供需情况、平均利润率以及环保等多方面的因素制定政策目标,同时政府去产能奖补资金也应该有所区分,对于本应淘汰的落后产能、已经停产产能和在产产能应区别对待。
煤炭去产能导致供需阶段性错配
自2016年4月份执行限产政策以来,供给侧改革效果立竿见影,三西(山西、陕西、内蒙西部)地区煤炭产量同比缩减20%;而2016年8月份以来,进入夏季用煤高峰期,同时受全国大部分地区高温少雨因素影响,水电发电量持续下降,大大刺激了火电用煤需求,受此影响,这使得煤炭出现供求偏紧局面,推动煤价的上涨。
近几年来,受煤炭运输需求下降因素影响,铁路部门积极发展其他货源,使得煤炭运力包括敞篷车辆逐步减少。随着煤炭需求在2016年第三季度阶段性上升,煤炭铁路运力出现紧张局面。此外,交通运输部牵头的公路货车违法超限超载行为专项行动在2016年8月18日正式开展,增加下游煤炭用户的补货难度,使得煤炭公路运输部分转向铁路运输,进一步加大煤炭铁路运输压力,推高了煤炭消费地的价格。
2016年上半年,随着国家煤炭行业去产能政策的实施,电厂等用煤大户煤炭库存量和库存可用天数下降很快。2016年9月份以来,随着煤价的上涨和煤炭需求旺季的来临,电厂等用煤大户对煤炭市场预期发生改变,补库存意愿强烈,补库存力度加大,推动煤价的进一步上升。煤耗需求出现实质性改善,而供给偏紧最终推高了煤炭价格,截至2016年市场价格累计上涨超过500元/吨,进口煤有获利空间,且补充紧缺煤种的缺口,让一边国内全国各地去产能,一边从澳洲、蒙古等国进口煤炭。去产能应该因地制宜,考虑实际情况,不能“一刀切”,否则只能适得其反,治标不治本。
资源企业“借”环保涨价
除了煤炭和钢铁行业,轮番上阵的全国范围“环保”督查和清除“地条钢”行动也让各大资源企业找到涨价的理由。
2016年以来,以唐山为代表的区域关于环保限产消息不断,这无疑给市场炒作带来契机。从2016年3月份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到2016年4月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2016年5月份抗震40周年纪念活动,2016年6月份的空气质量保障措施,2016年7月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强化措施,2016年11月份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7年初彻底取缔“地条钢”,以及7月份以来的去产能加速、清除“地条钢”和环保督察以及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计划,每次都有部分机构与专家对于严厉环保政策的过分解读,哪儿都有市场投机者煽风点火的身影。而其背后,则是资源企业、社会游资以及主力庄家联合哄抬现货价格,推高期货价格,制造市场混乱,其目的无非是放大环保等有关政策对于市场供给的影响,是危言耸听的炒作行为,是实实在在从中渔利行为。
我们可以看到,近期黑色系期货市场和钢铁、煤炭等资源类上市公司股票暴涨,并不能完全反应供给侧改革所取得的成绩,甚至与供给侧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另外,最近关于“地条钢”死灰复燃的消息甚嚣尘上,诸多小中频炉偷偷开启与目前钢铁利润史上超过1000元/吨的天价利润不无关系,丰厚利润诱惑下导致铤而走险的背后,反映出供给侧改革的困惑,究竟是要“行政式一刀切去产能”,还是要“供需关系市场化去产量”?
供给侧改革应坚持市场化路径
由此,不禁联想到始于2016年年初房地产行业三四线城市“去库存”政策。当年很多城市为去库存,各种方式无不用其极,甚至出现2016年3月东北核心城市沈阳出台鼓励在校大学生买房优惠政策;而2016年9月份以来,由于国内一二线核心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带来的史上最严厉、最持久的房地产宏观调控,遍及全国。时隔一年之后,2017年3月,沈阳却出台买房限购政策。
2017年以来,三四线城市房价一路飙升,导致很多城市不得不用大量行政手段进行干预,甚至出台窗口指导预售价格“天花板”,超额定价便不给办预售证等举措。
自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深入人心。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说明中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在市场经济的时代,供求关系是决定价格的不二法则,如果单单限价就可以解决问题,那么为啥现在才开始限价令?如果连市场化的房屋价格都需要人为控制的话,市场经济又从何谈起呢?
无论是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还是三四线城市存量房屋的“去库存”,毫无疑问,都在各级政府层层传导,行政命令式号令、指挥与执行之下,取得卓越的成效,结果是无效产能是去了,存量住房是消化了,但是,更应该看到由此“大干快上”的种种弊端与副作用。
在去产能下,上游钢铁、煤炭、玻璃等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带来下游房地产、基础设施、汽车等行业成本上涨,除了推高CPI指数、拉升国内GDP总量,增加巴西、澳洲铁矿石、煤炭出口大国的出口贸易总额与丰厚利润之外,并似乎看不到其他好处。
“去产能”陷于“越去越涨”的怪圈,本质上是计划经济思维作祟。从实际情况看,去产能导致产量下降,产量下降导致价格上涨,价格过快上涨导致僵尸产能复产,过剩产能复产又必须去产能,显然陷入一个“死循环”,而背后则是行政干涉的身影,国家去产能的本质是挽救这些钢铁煤炭国有企业,稳定国有经济命脉。供给侧改革导致整个供需环境出现了变化,供应端进行了行政管制,但是需求端却没有进行相适应的调整。于是,“供需天平”失衡,经济学理论开始凸显,价格暴涨成为既定事实。一旦价格暴涨,作为工业基础原材料,其传导效应明显,未来将会对整个国家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影响宏观经济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决策。
在去库存下,不仅带来一二线城市房价飙升,也带来三四线城市轮番上涨,除了导致房地产泡沫吹得更大靠“涨房价”来“去库存”,有悖于经济学常识。从实际结果来看,房价的上涨进一步刺激了房地产投资,开发商跑步进场。尽管房价回暖刺激了购房需求,房地产库存下降,但这只是短期效应。从中期来看,由于房地产投资的增加,未来潜在库存扩大,一旦市场预期改变,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库存。推动房价上涨,也滋生了经济学意义上的“道德风险”:这更加强化了“房地产绑架地方政府”的逻辑,房地产开发商更加深信一旦房地产出问题政府会来救场。一旦出现这样的预期,房地产投资出现过热的风险进一步增加。
无论从哪个指标来看,中国房地产价格泡沫化已经相当严重,靠刺激房价来实现“房地产去库存”无异于饮鸩止渴。高房价不仅压制消费,成为经济再平衡的巨大障碍,而且房地产泡沫是“泡沫之王”,一旦崩盘,将引发全面危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基于宏观经济现状做出的战略性决策,但是在执行层面,行政化干预与决策被投机资本所利用,使得整个供给侧改革的利益分配发生很大变化。在市场经济下行政管制改革必然带来失衡的后果。本质上是,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制定者与投机资本的博弈。
这场博弈尚未结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尚未鸣金收兵,鹿死谁手尚未知晓,但是,“供给侧改革”中已暴露的问题确实发人深省,值得总结思考。
作者为博睿達鑫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