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殿武 乌力吉 王珏祥
失去了女儿,却在众多花季孩子身上找到精神慰藉;失去了一份爱,却让爱在扶贫扶困、中华文明中得以延伸、延续、继承和传承……一段经典故事,鉴证了两个高尚的心灵。
2013年5月7日晚,家住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六户镇的袁廷君夫妇遭遇了巨大的不幸。在乡镇当人大主席的女儿袁玉聪因意外车祸,刚刚说完“先抢救别人”的话不久,便以31岁的年龄早早逝去。
痛失爱女,晴天霹雳。该如何告慰自己的掌上明珠,用最好的方式纪念她的亡灵?袁廷君想了很多很多……
他出生在六户镇,一双儿女都是从六户中学走出去,先后上了大学。特别是女儿成为内蒙古民族大学的优秀选调生,成长进步非常快。生前曾多次提到要为母校办点实事,尽一份力……现在斯人已去,遗愿未竟。他萌生了捐资助学的想法。老伴对他的意见双手赞同。在北京工作的儿子袁昂也明确表示“没有意见”,并说如果将来条件好时,还可以注入一些资金。于是,他们决定拿出30万元捐给六户中学。袁廷君把打算向镇领导和关工委说明后,得到了高度评价。学校马上制定了管理方案和具体细则,成立了专门小组,设立了包括“助英奖”和“助学奖”在内的“袁玉聪教育基金”,决定“封闭运行,永续使用”。办法是每年拿出利息1万元奖励20名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到2016年末,已使101人受益。
不要求对外宣传,不向社会宣扬。但随着人们的口口相传,他们的事迹还是被人们熟知。有感于他们的大善大德,乡里乡亲都自觉自愿地把他们当成榜样和楷模,默默地开始了学习和效仿。不少公安民警、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纷纷伸出援手,向六户小学、六户中学捐款。很多爱心人士组建了公益微信群,在朋友圈里实行特事特办、一事一议,对有困难和需求的学生进行帮助。每年的春秋两次开学,六户镇中、小学的校长们都会收到一个又一个500元、1000元、2000元的红包。捧着滚烫的红包,老师们哽咽着说不出话来,暗暗地把决心转化在教案中、课堂里、黑板上。有一位叫曲二民的个体户,每年捐资1万元,供养一位家庭拮据的小学生,解决他的吃、喝、穿、戴所有开销,寒暑假还把这个孩子接到自己家里。六户镇的学生内心装满了爱和爱的种子。他们说:“袁爷爷把爱给了我们,我们要像 他一样,把爱传承接续过来,让它放大、放光,开花结果……”
今天的袁廷君夫妇仍然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屋里只有几件简单的家具和陈旧的电器。老伴甚至没有一件金銀首饰。但他们生性淡泊,内心充盈,因为他们失去了爱,却让爱继续延续,并得到了更多的爱。正像周围群众说的那样:“他们虽然不很富裕,精神上却极度富有!”
2017年初,突泉县关工委邀请袁廷君担任“五老报告团”成员,他身体力行,为青少年的做人做事,向上向善,成长成才,尽着绵薄之力,诠释着关心、关爱、关怀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