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卫东/中央电视台军事评论员、原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
建设世界一流海军军民融合大有可为
曹卫东/中央电视台军事评论员、原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
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军民融合责无旁贷。无论是发展高新武器装备、培养高技术人才,还是重大工程建设、军事力量走出去,都对军民融合提出更高要求,形成强力牵引。
军民融合战略发展模式是指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发展中寻求最佳投入方式,使同一建设项目能兼具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种功能。既可促进军队战斗力生成,又有利于地方企业发展,使军队与地方形成整体力量。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必由之路。因为当今时代,世界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军事革命都在迅猛发展,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耦合关联愈发紧密,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国防设施与民用设施的兼容通用性越来越强,所以军民融合发展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而建设海洋强国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认知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还是构建“和谐海洋”,都需要以海洋装备作为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所以装备必须先行,要当开路先锋。而这也为海军的转型建设与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平台支持。
习近平主席2017年5月24日在视察海军机关时强调:海军是战略性军种,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瞄准世界一流,锐意开拓进取,加快转型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
按照习主席提出的要求,与我国海洋利益、海外利益的拓展速度相比,与国家对海军装备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海军装备建设还是相对滞后。近些年,海军确实新入列了一批舰艇,速度堪称“下饺子”。但是从舰艇吨位总量、舰艇人均吨位、舰艇艘均吨位等几个指标来看,我国海军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仍然有差距。需特别指出的是,在远海护卫能力上,在航母编队远海训练、亚丁湾护航、复杂电子环境军演等任务中,我国海军的远洋信息保障能力在不断提升,中远海作战能力正逐步形成。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海洋数字化战场,我国海军装备的信息化能力仍存在不足。尤其是在水下对抗方面,我们还需要弥补诸多短板。例如在中远海海图绘制、水下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如果没有水下信息对抗的能力,难以判断水声环境,我们的无人潜航器、水面无人作战平台就很难发挥作用。
目前,海军建设正处于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重要阶段,而军民融合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既是战略任务又是政治责任。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军民融合责无旁贷,大有可为。无论是发展高新武器装备、培养高技术人才,还是重大工程建设、军事力量走出去,都对军民融合提出更大需求,形成强力牵引。可以说,海军军民融合工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无比广阔的前景。
展示中的无人艇
在深化军民融合工作上,海军在制定军民融合发展路线图时,主要是立足海军地位作用的新定位,转型建设的新内涵,对今后一个时期的需求进行系统梳理,对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各领域融合什么、怎么融合进行全面筹划,按照近中远期相衔接的步骤搞好顶层设计,既要管长远、管全局,又要有抓手,可操作性强,通过绘制路线图,把海军军民融合工作统起来,牵起来。
我国船舶工业进入新世纪以来,抓住市场机遇,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只用了大约10年的时间,却走过了日本、韩国等造船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的造船产量从2003年占世界产量10.2%提高到2016年的59%,已经成为世界主要造船大国。作为我国船舶工业和海军装备建设的骨干力量,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一直坚持和深化“军为核心、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军与民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在海军装备建设方面,按期优质完成了各项军工任务,在民船产业方面,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造船集团。
建设世界一流海军需要推进军民融合,建设世界一流海洋装备集团也需要坚持军民融合,这就形成海军与船舶工业共同的纽带,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密切的协作伙伴。而军地如何深化军民融合,从哪些方面去齐心合力的推进是最现实的问题。
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和鼓励军地双方积极参与国防和经济建设,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关键。首先,应围绕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际需求,确定需要建立的法律法规。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指导意见》、《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若干意见》等政策制度陆续出台后,继续出台和完善如《国防科研生产法》、《武器装备采购供应法》、《军民通用标准管理办法》、《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条例》等。特别是应制定并颁布《军民融合保障法》,科学规范军民融合的装备研发和生产力量保障、教育和技术保障、经济和资源保障、人才保障、国防动员等工作。其次,对那些滞后和不符合客观情况的法律、政策进行调整改革,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建设的规律。例如对《合同法》进行修订,增加军品合同的内容。
国产首艘航母下水
中国海军护航编队
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任。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是中央层面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中央成立军民融合发展的领导机构,并由习近平主席担任主任,说明党中央对军民融合工作的高度重视,因为它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了习主席对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深谋远虑,体现了习主席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坚定决心,并将军民融合在国家建设发展中深入推进。党中央成立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将有力地解决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的问题。
开展军地双方大单位间的统筹与谋划,还要建立和完善由国务院统一领导的国防建设管理体制,设立统管“军民融合”的机构,完善地方各级政府领导军民融合的管理体制,具体组织协调其管辖范围内的军民融合工作。海军在军民融合机制建设上,2012年就在全军率先成立了军民融合领导小组,相继与十几个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过程中,应重点完善论证与决策机制、监督机制、问责机制、军地协调机制、竞争与互利机制以及军地互动机制。
海军正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军民融合工作持续深入发展。当前,军民融合正在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还存在顶层统筹监管体制缺乏、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滞后等矛盾,从军民融合实践看,海军军民融合工作也面临条块分割、权责不清、监管不力、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海军正在根据发现的问题,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军地协调,加强改革创新,解决海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努力推进海军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
2015年底军队领导指挥体制进行的改革,实现了军队组织构架变革,突破了体制性瓶颈。2016年底,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也进行了改革。在军队改革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一些单位的裁撤整合,工业部门与军队装备部门间过去的一些渠道会出现变动,甚至在对接和沟通上可能会出现障碍。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军队改革是为了打赢明天的战争,是为了适应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改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原有的一些渠道和关系发生变更,甚至暂时梗阻并不可怕,因为它毕竟是暂时情况,因为军民融合的大潮不容梗阻,海军建设发展的趋势不容梗阻,所以新的渠道会被军地双方共同挖掘出来。因此,造船企业、科研院所应主动探索,抢占先机,尽快理顺新的关系,加快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步伐。
在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改变原有利益格局。从眼前和局部看,利益格局的调整可能会使某些部门的既得利益受损,会把具有军地通用性的项目撤并或移交,会使某些部门的机构或人员减少,权力变小。但从整体和长远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集智攻关,提升部门、行业及军地双方的综合竞争力,能够给国家和军队带来更多的长远利益,可谓于国于军于民各有其利。因此,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离不开利益关系的妥善调整,需要我们的思想观念有巨大转变,需要打破军地封闭的利益格局。
而对企业而言,深化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则应按照“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努力实现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应加强军民资源共享,统筹管理军民基础设施、研发设计、试验验证、生产建造、服务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相关资源,使军地双方推进军民融合的步调一致起来,协调起来。
海军平时应加强军民技术和产品的结合与兼容等工作,将民用产品开发中储备的尖端民用技术及时应用于军事领域,对这些企业在经费投入上实行政策倾斜,对其生产设施实行特殊保护,并采取各种优惠扶持措施,对那些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军品科研项目提供适量补贴。积极开展军用和民用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在海军装备科研基础研究阶段和开发生产过程中尽可能采用民用先进技术,减少海军装备科研生产的风险,降低科研成本,确保海军装备科研生产的稳定发展。
海军应着力从“科技兴军”上推进军民融合工作。海军作为高技术军种,必须更好贯彻“科技兴军”战略思想,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用好军民融合这个“助推器”,为建设世界一流海军注入强大动力。今后一个时期,应瞄准海军转型建设需求抓军民融合,把重点放在事关转型的重大武器装备和重大战场建设上,切实提高服务海军转型建设的贡献率;应抓住作战体系短板弱项抓军民融合,准确把握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深刻变化,把解决短板弱项问题作为军民融合优先项目突出出来,集中攻关,创新突破,为提高海军部队体系作战能力提供支撑。海军还应紧跟军事力量走出去抓军民融合,紧贴海外用兵的大课题,用好军民融合的这个大通道,充分依托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坚持军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更好地服务于海军建设和国家发展。
在深化军民融合工作上,一是推进过程要精准,做到精准掌握信息、精准搞好对接、精准制定规划、精准推动落实。二是组织运行规范,不断改进军地协调、对接、监督评估等工作,利用全军权威的军民融合信息共享平台,使军民融合需求信息能够上下贯通,内外互动,面向全国全军。三是安全底线要守住,要有严格的防范措施,资质审查要严,信息保密要严,教育管理要严,检查监督要严,确保“防间”保密不出问题。四是任何时候都要干净,时时处处按程序、按规矩、按权限、按政策办,这样才能把海军军民融合工作深入扎实地推进下去。
海军应优化装备器材储备供应模式,建立军储与民储相结合,战略储备与应急生产相结合,实物储备与技术、信息、经费储备相结合的军民一体的储备供应体系。按照军地联合行动要求,海军可采取配发、购置、预征、储备等手段,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级负责、军地结合,积极完善多层次、多手段、多方位的保障渠道,搞好军民通用物资装备在应战保障、应急使用方面的衔接。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种类和地域差别,采取军地结合、分级保障、分片保障的办法,有针对性、分批次、有侧重地配备各种保障装备。力求把海军保障体系向军地一体化推进、保障方式向社会化拓展、保障手段向信息化迈进、后勤管理向科学化转变,逐步形成以军为主、以民为辅、军地联合、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像中船集团这样的企业也要深化军民融合的保障体系,应坚持以开放促进融合。除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武器与核心领域外,应充分吸纳社会优质资源进入中船集团海军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保障领域。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应欢迎社会资本参与集团公司军工能力投资建设。同时,积极构建军民融合的原材料和配套商供应体系,在贯彻国家有关要求,确保装备质量的基础上,将集团内外更多民品配套纳入军品配套体系;加强与国防特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地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合作,拓展民为军用的发展空间。
海军应以加强高新技术国防动员能力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国防动员机制,建立完善国内技术专家快速前出支援保障的长效工作机制,着力提高国防生产动员、民用装备动员、高新技术力量动员、高新技术科研动员等能力。同时,要坚持以保障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海上局部战争为核心,正确处理核心动员能力建设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动员能力建设的关系,加快推进国防动员建设由以人力动员为主向综合性保障动员转变。由保障单一兵种作战为主向保障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转变,由保障海战场作战为主向保障多维战场作战转变。
综上所述,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一项关系富国强军、关系“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大战略。军地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为,携手推进,在军民融合上取得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