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江/Wang Youjiang
图1 彩绘跪坐乐陶俑 西安博物院收藏
图2 四川东汉击鼓说唱俑
图3 东汉彩绘武士陶俑 上海博物馆藏
造型艺术是人类艺术的体现形式之一,是文化背景、社会风貌、个人性格等形成的思想观念及文化意蕴的追求所产生的内在精神含义。人类最根本的人性有着内在的相似性,艺术精神本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当然各个时代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含义,又在不同的时代展现出各自的风貌。在此我们研究当代造型艺术借鉴传统艺术的可能性,尝试探索东汉时期的陶俑造型对当今的造型艺术精神的启发意义。
一
文化意识是人们在一个社会历史背景下受文化现象、生活习俗和思想理念等影响形成的。东汉时期的陶俑让我们感受到人性在艺术中的体现,是生命本体的表现和文化意识的反映。汉代造型系统是儒家的礼教和道教的精神统一起来的造型艺术语言,汉代造型艺术精神的形成来源于汉代两种文化传统,一是朴素思想观念、世俗信仰,包括孝道、神仙方术、阴阳五行、谶纬等观念;二是汉代的哲学思想,儒和道互补为主的思想理念。对汉代朴素思想观念的研究,可以找到汉代造型艺术的直接动因,对汉代儒道经典思想的探讨可以使我们发现汉代造型艺术的文化意识。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提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汉代陶俑在儒道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塑造手法质朴简洁,极具概括力,造型比较匀称,情状温润平和,风格拙朴。传统思想在当下文化中仍然有其现实意义,可以使我们的文化意识得到超越,获得艺术品位的提升。
东汉时期的陶俑与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风貌,拙朴的风格、奔放的气势构成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人文艺术精彩表现的缩影,在艺术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陶俑造型依据道家追求形神俱存理念,无论是形依靠神而存在,即“形须神而立”,还是神依靠形而存在,即“神须形而出”的造型理念,都是陶俑造型的思想渊源。“以形写神”或“以神写形”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人物或动物塑造得质朴而简洁,极具概括力,大都塑造大要,不加细节雕琢,线条明快而舒展自如,在神态上更是表现细腻,在面部的体面结构上转折含蓄细腻,并且衣纹概括流畅,用生动的手法表现出来,塑造出风格朴拙具有意蕴的个性形象。如西安博物院收藏的彩绘跪坐乐陶俑(图1),头部结构及五官塑造微妙,身体姿态溜肩垂衣概括成菱形,有宁静之感,衣纹概括含蓄,传达出东方的审美意蕴。
当下我们处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即古今中外的文化都在我们的视野和思维中,使我们的视野更宽阔,想象力更丰富,能力越来越强。但又出现文化的不确定性、艺术语境相似性、艺术语言模糊等问题。寻找自我的存在价值、文化定位是思考的重要问题。我们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寻找本民族传统文脉,强化自身的文化意识。汉代艺术的文化意识是建立在儒道经典思想上的文化状态,可以代表中国文化意识的本体。
二
造型意味是对事物有思想和情感的表现形式。造型语言是通过有意味的形式传达出来,表现出神秘的不可名状的审美情感,创造出特殊的形象。汉代陶俑的造型艺术是汉代雕塑的重要表现形式,其造型自然天成,表现出拙朴雄浑的形象,在具象的形式中,表达作者所知所感的造型思维与造型意味。从汉代造型艺术可以看出,它接受了道教思想崇尚自然、主张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的哲学理念。道家追求形神俱存,永生不灭,认为形依靠神而存在,“形须神立”。东汉陶俑造型质朴浪漫,写实和写意相结合,具有高度概括的艺术特色。陶俑的材料和工艺制作也体现了特有的造型意味,陶俑用土坯捏制或模具翻制成形,用陶泥信手捏制一气呵成,具有手工捏制的痕迹,意象生动,形态各异。用模具翻制的陶俑,先塑造俑的泥胎造型,再翻制成模具,用模具可以重复翻制俑形,再经低温烧制成陶质俑。陶俑有红陶和灰陶,由于材料质地粗毛和工艺制作特点,显示出其独有的艺术魅力。陶俑造型更显古朴自然,浑厚有力,自然天成,具有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的精神境界。
东汉时期陶俑向世俗化发展,陶俑塑造对象主要有人物俑,分为农夫、乐舞俑、狩猎和侍俑;动物俑,分为家禽俑、家畜俑等。它们造型生动,动态夸张,情态诙谐,表现形式自由洒脱,可以说是中国汉代的表现主义,写意性极强,富有强烈的表现力。东汉时期陶俑造型不受限制,表现自由,从多种角度进行表现,不仅有对静穆情状的表现,还有对“丑”的表现,当然是美学含义的“丑”,有一种“丑”的审美情趣,有意味造型的表现形式追求,是情感超越自然形态的夸张表现。“丑”在审美中是一种辩证思维,审美有多种因素,丑在审美中具有内在精神的含义,造型随心而来,造型动态看似东歪西拧,憨态可掬,轻松随意无拘无束,顺其自然的大自在情怀,可以站在美学的高度进行诠释。如四川东汉击鼓说唱俑(图2),憨态逗人,裸露上身,肩膀夸张地向上冲着,穿着短裆裤,大腹鼓起,两腿一前一后,头向前伸,笑眼眯缝着,表情生动。毫无疑问,匠人对于陶俑神韵的把握细致入微,匠心独运地表现出汉代的造型精神。
造型意味在当代艺术中更应该有品位,能创造出有深刻内涵的打动心灵的造型艺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们的内心世界都需要真诚与质朴。“朴”为真诚朴实、大气自然、不加装饰、含有精神的高尚品质。造型意味应该是朴之为上,不可矫揉造作,东汉时期陶俑造型为我们起到了典范作用。
三
精神内涵是艺术的灵魂,包含文化背景、个人思想和艺术追求等,也是个体内心对世界的态度所表现出的造型语言形式。中国传统艺术的风格样式是以朝代划分,每一个朝代的艺术风格样式都有明显的特征,从中可以看出群体文化意识所产生的时代精神内涵。汉代造型艺术的包容、浪漫精神和拙朴雄浑气象,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文化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现代艺术的发展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
东汉陶俑造型艺术是在继承西汉陶俑造型风格的基础上,将浪漫抒情的造型手法融入其中,追求简朴稚拙的品质,形成寓巧于拙的艺术风格。东汉时期对陶俑造型的塑造,不刻意追求形体比例的准确和细节的精雕细琢,而是通过对形象的大轮廓剪影式的塑造方式来表现陶俑造型的内在神韵。东汉时期创造出大量的杂技俑、乐舞俑、说唱俑等艺术作品,生活情趣更为浓厚,民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这些陶俑中能够感受到汉文化艺术的淳朴气息。东汉陶俑对神韵的塑造追求,突出造型的意象性表现,和对气韵连贯与造型整体性的把握,“以神写形”,形依靠神而存在,不追求形的写实性,造型整体概括,没有过多烦琐的刻画,减去了许多表面的细节,更显大气饱满。陶土的粗糙与制作手法的简洁形成了陶俑写意造型简洁拙朴、气韵流畅生动的特点,这些陶俑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极其注重对神韵的塑造,达到艺术造型审美的高级境界。如东汉彩绘武士陶俑(图3)动态跨步站立,两脚一前一后,头向左侧转,目光凝视前方,右手拿兵器,左手提衣。造型手法简洁概括,头部比例略大,结构转折微妙,五官塑造含蓄,但能够传达出神情;身体塑造瘦小略有溜肩,几乎没有衣纹的刻画,从上到下整体如管状,显得气势泰然,自信勇敢。陶俑表现出了东汉时期的造型精神内涵。
汉代陶俑具有塑造多种题材和类型形式、造型应物象形、气韵生动和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以民间风貌为题材的陶俑更为其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由于汉代造型艺术范式的普遍性,审美追求具有明确的倾向性,其造型的意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品带有浓厚的意象性风格,寥寥大形塑造,便形态已出,神韵灵动,形神兼备,表现出特有的中国汉代艺术精神。
当代造型艺术是个体艺术家思想情感及精神内涵的反映,艺术家更多的是提倡个体思想和独立意识,也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状态的表现。所以艺术作品更加自由,更富有个性,减少普遍性特征,尊重个体生命和个体意识。文化意识带有血脉渊源,因此,借鉴东汉陶俑的艺术精神,无论是艺术情怀还是审美倾向都要有明确性。在我们放眼世界的同时又要坚守自己,这需要梳理和借鉴传统文化,如此才会更有自信与世界艺术对话。
叶永青 孔雀 布面丙烯 200×150cm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