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高尔夫项目中,无论是在日常训练中还是在竞技比赛时,在技能发挥上,会出现想法很多,静不下心来,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就导致了许多不该有的失误,特别是在高尔夫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的竞技之中,些微的心理误差甚至可能改变一场重要比赛的结果。所以,本研究主要针对高尔夫项目在认知心理理论上的应用。并设计相应的训练方案。在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心理训练理论上采用正念训练理论与方法,将正念训练结合高尔夫项目设计心理训练方案。
关键词:高尔夫;认知心理;正念训练
正念训练是近几年认知主义心理训练方法中逐渐升温的一个话题。正念源自于东方的佛教,主要的训练方法采用各种正式的冥想练习来完成。关于正念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采用最多的定于来自于Kabat-zinn的“正念是一种以特定的方式来察觉,即有意识地觉察(On Purpose)、活在当下(In the Present Moment)及不做判断(Non-judgementally)”。[1]如今,正念训练的意义已经不仅再局限于宗教文化中,在心理与竞技体育层面也被展开应用,并已取得一定的积极成果。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高尔夫项目竞技状态下,运动员时常面临极大的压力。运动员在较大的竞技压力下会将注意力放在过去失误的一杆或是对比赛成绩的期望中;在这种应激情况下,运动员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设计相应的心理训练计划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目前正念训练的研究中,针对竞技体育项目的研究还是鲜有出现。目前找到的关于正念训练在竞技体育中应用的文献具有代表性的有姒刚彦等人的《正念训练在运动竞技领域应用述评》、刘淑慧,徐守森的《正念训练对射击运动心理训练的启示》、冯国艳的《广东花样游泳运动员正念训练效果检验》等文章。综合以上文献的参考结果,本研究尝试将正念训练结合高尔夫项目设计相应的训练方案。
二、研究对象
针对40名高尔夫专业运动员,没有进行过长期冥想训练。每名运动员具有3年以上的专业资历,并参加过省级以上的比赛。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采用正念认知干预法。选择采用的研究方法为MBSR(The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也就是正念训练方法中出现较早普及性也较广的正念减压法,一般来说正念减压疗法的周期为8-10周,最少可减至四周,人数尽量控制在30人以内。[6]
四、测量指标
(一)测量工具
在实施正念干预后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实施两份问卷测量。所采用的问卷为:(1)五因素正念度量表(FFMQ)。此问卷共39个条目,包含观察、描述、觉知行动、不判断和不反应五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方式,得分越高正念水平则越高,本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0-0.90。
(2)简明心境量表(POMS)。本量表共30个条目,包含5个负性维度和1个正性维度,采用5点计分方式。6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0.90。
在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干预前后分别进行两次问卷测试,最后对两组量表所得分进行统计学比较。
(二)干预方式
实验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人,实验组进行为期八周的正念训练;而对照组则不进行任何的实验干预,训练内容与往常无异。
实验组的实验内容为期八周,每周进行两次正念训练,每次时长控制在1小时左右,正念干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正念训练、活在当下、觉察、正念呼吸、对未来的承诺等。
五、实施程序
本研究设计的正念训练方法为8周的训练周期,主要训练内容由表1
六、运动员训练情况反馈
OnewayAnova分析结果显示,正念训练组的训练态度(F=9.70,P=0.0057)和训练质量(F=13.57,P=0.0016)显著优于对照组。而在时间维度上,可以看到正念训练组在训练态度和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持续提升(但不显著),而对照组运动员则表现较不稳定。在与教练员的交谈过程中,同样获知经过一段时间的正念心理训练干预,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更容易专注于当前任务,对教练员的各种反馈和评价的接受程度提高,表现为烦躁和消极情绪减少,与教练的配合意识提升。
七、评价方式
通过问卷测量的方式对两份问卷一共11个维度所得分值进行统计,采用SPSS.19进行数据的分析统计,主要分析为:(1)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前显著性检验。检验在进行干预前两组被试是否存在心境和正念态度上的差异;(2)实验组、对照组干预后的显著性检验。检验在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每个维度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比较实验组在进行干预后正念水平的提高。
這项针对高尔夫项目的正念训练设计,其正念训练成功不仅仅是要在数据水平上出现显著性的提高,真正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对运动员在赛时状态的观察和运动员状态的自我陈述上来进行评价。
八、讨论
总结而言,以正念心理训练为主的长期心理干预在高尔夫专业运动员间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较好效果。得到了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接受和肯定。今后,运动心理服务工作还将在该队继续深入开展,在提高运动员竞赛表现稳定性以及训练投入程度等方面进行更加系统和具体的干预。总结已经开展的工作,可初步得到以下经验和结论。
(一)正念心理训练技能和理念与运动项目的契合
与其它心理学理论和干预策略的实践过程一样,正念心理训练的有关概念、技能和理念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也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以达到与具体运动项目的契合:
首先,对实践中具体问题的描述和解释。不同运动项目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内部文化和语境。正念心理训练的开展一方面需要适应和融入项目,另一方面又需要为该项目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和工具去思考和理解他们所熟悉的问题。
其次,为了避免上述理论解释的工作停留在“新瓶装旧酒”的层面,需要两个条件:(1)与教练员和运动员保持良好持续的工作关系;(2)与理论解释相对应的有效的干预方法。要满足这两个条件,运动心理实践者必须长时间投入某一运动项目,并且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善于将抽象心理学理论观点与项目训练竞赛特点规律相结合。
(二)长期心理建设与短期心理干预都需要系统理论的指导和支持
在运动心理实践工作中经常会面对一些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的表现、原因和解决方法在表面上看不尽相同甚至差异很大。运动心理工作者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如果没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则很容易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面对不同的运动员和不同的问题给出前后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解释和意见,失去了运动心理干预的统一性。因此,在下队实践工作中,运动心理工作者应该注重该运动项目的长期心理建设工作,使用统一系统的理论解释和处理问题。在下队初期这些心理建设工作可能显得无足轻重和多余,但随着工作的持续和深入,运动员和教练员不断收到性质一致的信息并开始内化,运动心理服务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很大提高。
作者简介:刘惦,男,汉族,武汉体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田径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