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艺术也渐渐地走进了大众的日常生活,而在当今时代,艺术品可以是任何一件事物,只要艺术家愿意。因此说当代艺术非常自由似乎也没什么问题,然而艺术属于文化的范畴,同时也植根于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当代艺术变得简单也更复杂,艺术家在看似自由的环境下创作其实却常常遇到限制。下文将以艺术中的一些不对等因素进行分析,以此阐明当下艺术家的创作中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关键词:当代艺术;艺术创作与自由;艺术家与观者;艺术中的不对等
谈及“什么是艺术的前提”,众人便会默认是自由,可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认为艺术家需要更多的自由。因为有着一些不对等的因素在限制艺术家,使得艺术家的自由空间逐渐变得狭窄。
首先是艺术家与观者间的对艺术中的自由不对等。
自由在艺术的范畴里得到了极大的施展,无论从当今的艺术家还是艺术作品出发,都使人深切地感受到在其自由度已经区别与从前任何一个时代。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可谓前所未有的多元,与其说立体全息投影、3D打印等高新技术的普及威胁的着艺术家的存在,倒不如说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只要可以承载艺术家的思想,艺术品可以是任何一样事物,而有相当一部分的作品更是只以艺术家的某个活动过程作为结果。可这种自由却给艺术家、评论家以及观者带来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观者在理解艺术家的表达是产生了不对等的现象。
在讨论这种不对等现象之前,首先要将造成这种现象的两个主体进行分类:一类为艺术的实践既艺术家;另一类为被艺术的人群既观者。当下的社会环境几乎完全默认艺术家实践艺术过程中的自由,但观者的自由却是建立在不同知识体系中,(自媒体)正是由于每一个观者的知识体系存在这巨大的差异,致使观者在面对同一件艺术作品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更何况让观者面对如此丰富而且自由的艺术作品,观者的反应可想而知。另外,观者对于艺术以及艺术家的质疑成为艺术带来了一个极大的考验,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艺术中的自由将被限制,从而艺术中所谓的自由将有名无实。
其次,艺术家与观者的精神诉求点不对等。
在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信息如尘埃一般泛滥,只要人们愿意,便可以通过自己的电脑了解到许许多多国内外的信息,这使得高知识人群渐渐的年轻化,更使得相似精神需求的年龄区间缩短,一个年轻艺术家还没能很好的表现自己所代表人群的述求,更新一批的年轻艺术家便开始躁动起来希望阐述其所代表团体的意愿。而艺术终究是一种不能给人于稳定生活的职业,在生活面前,由于不同年龄段的情感共鸣点不同,不同观者之间总是难以理解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因此大部分艺术家都不得不斩杀自己真正的情感,去迎合市场,迎和大众。
再次是东西方艺术进程的不对等。
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艺术从事者队伍的壮大,国内的几个重要城市都有了各自的艺术区。以及举办许多展览、学术研讨会等相关的艺术活动,一些重要的大学、美术学院在近几年相继地展开了对外的交流,与欧美许多重要的艺术院校进行合作。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东方重更注重展示效果,而西方重观念。
在东方独特的历史背景下,目前对艺术感兴趣的人群普遍没有对前卫艺术的欣赏能力,又或者说根本不感兴趣,一般的中国民众看欧洲的行为、装置艺术就如同西方人看我们的书法、国画一样无感。
而经历几次大型战争洗礼的中国从新发展只有63年的中国,虽说经济发展非常的快速,但文化文化发展发面却是失衡的,这样的失衡导致失去文化自信的人群大量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艺术发展也有着跟随、模仿欧美主流艺术模式的趋向。中国在近现代起进行了长达70年的学习西方古典艺术,强调透视、空间关系等科学的视觉原理,而西方悄悄好相反,从印象派开始就有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不断地学习东方的文化,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反科学而强调形而上的景况,60年代开始相继的出现了波普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以及观念艺术,在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不断的去冲击、打破先前的审美定式以及表现形式,更有像安迪·沃霍尔、理察·汉密尔顿这样的艺术家,直接地倒空前人对艺术的价值判断以及艺术自身的意义,劳申伯格更直接提出“超市就是艺术博物馆”的说法,往后的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就更不用说了,在此我们不能轻易的评价好坏,因为艺术的自律性决定了艺术必须要针对其过去进行革新,又因为艺术植根与文化并且与政治、经济紧密联系,因此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发展被推向了不同的方向。当代艺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了大融合,使得文化自信缺乏的许多年轻中国艺术家不自觉地向欧美现代艺术看齐。可问题就是,艺术作为人类情感诉求的载体,更重要的是要变现情感,而不是像时尚一样追新潮。虽说不管在哪一个时代,人类都有着七情六欲,但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独特的社会现象以及人们依附其中的情感,感受自己所处的时代,表达自己灵魂深处的情感,哪怕是轻描淡写,也总会紧紧联系着当时的那个时代,另外哪怕是时代相同,但不同的地域之间存在这社会背景的差异以及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域之间的群众自然就有不同的精神诉求,为此去争论哪个国家的艺术比较前卫,或者哪个国家的艺术更加权威则未免太舍本求末了。
正因为这样的艺术状况,导致许多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显得相当被动,他们总是需要思考创作的材料、手段是否当代,以此去迎合当代,而不是思考藏在自己灵魂最深处的情感。我们总是说艺术家可以用任何形式和材料去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但现实真的是如此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当代艺术家应该得到更多的自由。
【参考文献】
[1]Si fa con tutto Il linguaggio dell'arte contemporanea[M].Angela Vettese,2010.
作者简介:赖俊杰(1991.12.06-),男,汉,广东人,国际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当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