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的逻辑

2017-08-29 06:16刘婧尧
大观 2017年8期
关键词:表达公众意识

摘要:在公共艺术的必要条件是公共空间与公众参与,在历史与时空的演变下,公共艺术不断有了新的表现手法和传达意义。

关键词:公众;艺术;物理的;意识;表达

一、概述

“公共”“艺术”,美国与法国对“公共艺术”区分了两个重点,美国在其中仿佛更关注“公共性”,在公共区域中,公共视野里强调了“社会化”的功能作用,法国在“艺术性”中,偏向于以“艺术”作背景依托,进行强烈对照。我认为这“公共艺术”四个字,意思是无物理空间的美术馆,若是研究这四个字,作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结果,作为研究方向,是要长篇大论的,我这里,只是论述公共艺术在“公共接触”时,所产生的机制反应。

二、公共艺术的产生

公共艺术这个概念的产生是来自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这一艺术门类,使城市焕然一新,让城市的魅力大大提高,展现了当时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形象,同时这一门类也必然作为一个理论的名词,与政治权利和文化有分不开的关系,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三、公共艺术的空间性

公共艺术作为空间中公共领域的艺术形态,与文化研究,城市设计,城市再生,社会伦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代公共艺术在“城市再生”中继而产生,“让公众在博物馆之外能够接近这个时代最好的艺术品”。空间问题便成为了“公共艺术”的发展契机,在空间的认识上,可以从建筑学的角度去划分,从公共休闲的城市公园,城市公共广场到小区的绿化休闲区域,从大到小都是公共的,都属于公共空间。“空间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础,空间是任何权利运作的基础”,从认识论上来说,空间最初必定是一个物理性的产物,但在列菲伏尔看来,对空间第一时间反应出来的是“数学的”“匀质的”“无限的”这些概念,在他看来,这些理论让现代论者有错觉,认为一个空间可以因为人的不同精神所赋予不同的意义,从而产生了各种意识形态空间,心理分析拓扑学等空间,文学空间等这些空间是否是人的理念呢?并不是,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间,踩上了一个灰色空间带,但却什么也没有囊括。

空间在时间在历史的演变中,在这社会关系的变革中不仅仅是基石和平台的作用,这其中的关系必然是更复杂的,而在当代的空间应用中,在多种社会关系的渗透下,对于空间进行了粗暴的融合和合并,这其实是矛盾的把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一旦公共艺术呈现于公共空间,作品的意图,公众的趣味,学者的解读,再加上媒体的力量,往往使公共艺术所负荷的功能遮掩了其作为艺术的内在特性,而成为不同社会群体表达自己政治文化理想或权益的工具。”

四、當代时代语言下的公共与艺术

当代艺术,我将其理解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至今二十一世纪的艺术,那么也可称为后现代艺术。虽说术语上进行了如此的规定,但现在大部分艺术家依旧以现代主义进行艺术创作,而非呈现了大量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所以,我们将其称为“当代”显然而为妥当和宽容。

公共是一个广泛的词,是地理区域,价值认同,历史,传统的各方面的一个重叠区域,是流动性的,公共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成为了它的重要决定因素。在公共空间中,参与者是无意识的去进行了互动,而正是这种体验式的空间,是最方便于艺术的产生与激活。

在规范中去说流派与风格,在当代公共艺术中有这些,极简主义,个人叙述,旧物重生,幻想与现实,公共话题,视觉造境等,简单来说一说,极简主义是美国二战后六十年代兴起的流派,极简顾名思义就是保持表现事物最原始的形态,消除艺术家给参与者的强行提供的概念与想法,这也其实是极简主义反对叙事性公共艺术的形式。空间中,将形式主义去掉,把形象作“减少,不断减少”,保持在最基础的几何形式上。

最有形式感的,必然有现实与幻觉的公共艺术,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是安东尼·葛姆雷,他的作品《曝光》和《别处》,显示了这一风格流派,更多的可能是哲学上的思考,在这一风格上,安东尼·葛姆雷是挑战了古典雕塑,将观者,参与者的地位放在了高处,他的作品让参与者将自己的经验放在了作品与空间之间,形成了一种链接与回响。

有大量的公共艺术作品位于城市中,城市与参观者与公共艺术之间的关系是必然的,这与城市再生有着极大的联系,如今公共艺术中有多种多样的表现艺术的形式,但视觉艺术在其中是主要的呈现手段。视觉艺术在公共空间艺术中,在城市再生中是有地位存在的,在城市空间中,视觉艺术可以打造城市的艺术性审美,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形成文化品牌,这可以推动城市再生,另一方面,公共艺术中的视觉表现可以给公众提供政府国家对社会现象或问题或决策上的一个想法和理念。更重要的是可以推动促进各学科和领域在同一方案的交流和协作,使公共艺术成为一门跨学科的艺术领域。

五、公共与公共艺术

公共与艺术就字面解读来说,是相对对立的,因为“艺术”是创作该作品者的“个人的心理探求”,而公共必然是为了某一集体所作的,所以在这里将公共艺术解读为“为公共利益而创作的放置的艺术作品”似乎并不那么合乎道理。而以公众为主体的艺术装置作品,有义务去打破这二者之间的隔墙,是艺术行为成为公众社区中的活性剂,是公共空间成为更强大的符号象征。

【参考文献】

[1]赵志红.当代公共艺术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作者简介:刘婧尧,女,汉族,四川生省宜宾市,本科,四川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表达公众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消防意识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