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中,“革命”一词始终是频繁出现的核心词汇之一。可见,“革命”一词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非同一般。本文从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革命”话语和“革命”话语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两个不同的角度,对“革命”话语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革命”话语;20世纪中国文学;关系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革命”一词是一个频繁出现的核心词。因此,毫无疑问,“革命”话语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那么,它们之间到底具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试从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革命”话语和“革命”话语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革命”话语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革命”一词被不断提出,其中所体现的对“革命”一词的基本理解,无疑会对“革命”话语产生影响。
自梁启超将日语用来转译西方revolution的“革命”一词引进中国后,“革命”一词就具有了和平渐进的改革和激烈颠覆的暴力革命双重含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了“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在这里,“革命”一词主要指和平渐进的改革。但在“诗界革命”的前期,由于受到孙中山等革命派的影响,梁启超接受了“自由”、“民主”等革命主张,因而在其领导的“诗界革命”中出现了大量的激进言论。梁启超指出,其倡导“诗界革命”的目的在于传播“欧洲真精神真思想”,即有利于反清革命的西方社会思想学说,这就使得“诗界革命”与反清革命形势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出现在这一时期“诗界革命”中的“革命”一词,也不乏激进暴力之义。1902年冬,梁启超意识到自己激烈言论的后果,于是写了《释革》一文,说明自己所使用的“革命”都是指改革、变革。因此,在“诗界革命”的后期,“革命”一词又脱离了暴力激进之义,回到改革、改良义。
在梁启超后来提倡的“小说界革命”和胡适倡导的“文学革命”中,“革命”一词都是渐进变革的意思,都是指以和平渐进的方式促使文学和文化思想的变革。
然而,随着民族政治危机的加剧,文学与政治革命相联的倾向十分明显。在政治革命的强大压力下,梁启超与胡适产生了一种“文化上的焦虑”①,他们力图造成“革命”词义的转化,努力使“革命”含义走向更广阔的空间,让文学运动摆脱革命意识形态,但他们自己却不得不处于革命历史语境中。这种微弱的文化焦虑无法抵御猛烈的暴力革命浪潮,人们开始把文学作为宣传和鼓动暴力革命的工具。由此,暴力激进的革命含义大规模地走进了中国20世纪的文学当中,并很快形成一种压倒之势。在后来的革命文学、延安解放文学、建国时期文学中,出于对革命战争的宣传或歌颂,“革命”一词都是激进暴力的含义,并且带有愈加浓厚的正义、权威色彩。
20世纪80、90年代,这一时期的文学中虽然很少再出现“革命”一词,但是一旦在作为历史叙述的文本中出现,其含义仍未脱离激进暴力的内涵。“革命”一词的改革、改良义在中国20世纪的文学中几乎销声匿迹。
因此,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革命”话语的含义发生了偏移,由“和平渐进的改革”和“激进颠覆的暴力革命”的双重含义,演变为对“激进暴力”含义的单方面强调,其改良义几乎完全被忽略。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对“革命”话语的主要影响。
二、“革命”话语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
20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含有通过暴力斗争方能实现社会变革许诺内涵的“革命”话语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一种革命意识形态。它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学也不例外。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最先受到由“革命”的“暴力”含义形成革命意识形态影响的是上面提到的“诗界革命”。前期的“诗界革命”,由于受到革命派的影响,许多诗歌中出现了“共和”“民主”“平权”等革命言论。在当时反清革命浪潮高涨的形势下,诗人们的革命热情被大大激发,极大推动了当时诗坛的发展。“诗界革命”后期,由于领导者的立场转向改良,“诗界革命”失去了暴力革命的神魂,远离了激进革命时代潮流,因此走上了下坡路。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五四”爱国运动政治上的胜利,青年们的思想和行为得到解放,文学运动也不断扩大和发展。但是,民族政治危机加剧的严峻现实很快打破了人们的个人悲欢,“救亡压倒了启蒙”②。在军阀混战、五卅惨案等严峻局势下,文学成为宣传革命的工具,“革命文学”的口号被提出,“革命”逐渐具有了一种庄严正义的色彩。30年代,现实主义成为文学主流。文学作品开始从各个方面描写现实生活,反映革命主题。文学的现实性和目的性更加鲜明,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家和作品。
40年代,“革命”話语的正义、庄严色彩越发浓厚。由于激烈的现实革命,为了加强革命意识形态宣传,鼓舞以工农兵为主体的革命队伍的斗争精神,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文学以工农兵为主,描写艰苦的革命斗争生活。③于是,工农大众开始大规模进入文学作品。
由于革命意识形态的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新的写作思潮。来自延安的文艺作家继续描写工农兵生活和经历过的革命斗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要描写工农大众,在歌颂工农大众和革命的同时,进行自我忏悔。④
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由于“革命”话语的中断,人们在拒绝革命的同时,也拒绝了“革命”所具有的庄严、权威色彩。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先后产生并蓬勃发展,人道主义、人生荒谬、地域文化等成为文学作品的主题。文学的主流消失了,文学呈现出多元发展、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可见,“革命”话语对20世纪中国文学造成了巨大影响。总的来说,它给20世纪中国文学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其所带来的积极意义,有些时段的影响甚至是灾难性的。它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个核心词,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革命”话语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确实有着紧密的联系。20世纪中国文学使“革命”话语的含义发生了偏移,侧重于“激进暴力”之义;而“革命”话语则极大地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
【注释】
①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14-249.
②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1-29.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8-60.
④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62-264.
【参考文献】
[1]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45.
[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1-29+262-264.
[3]冯天瑜.“革命”、“共和”: 清民之际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01):5-14.
[4]高力克.革命进化论与陈独秀的启蒙激进主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32-39.
作者简介:甘元琼(1994-),女,汉族,四川广安人,西华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