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效陪伴还是过度呵护

2017-08-29 04:53许雯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家教过度挫折

许雯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父母最初向孩子传授生活经验的场所。孩子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孩子的学习成长、习惯养成、性格塑造以及全部的成长生活始终与原生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然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重视。

区别于农村学校“家庭教育”的前期意识普及阶段,我所在的城市中学,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不止于思想重视,有的甚至自学成为持证的各种家庭教育辅导师。如果把普及家庭教育意识阶段作为“前家教时期”,那这早过了普及期,学习期,分年龄段实践成熟期,甚至能够平稳过渡到成人期而产生的种种衍生问题阶段,我们称之为 “后家教时期”。

在惊讶于“后家教时期”的这些“优质家庭”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个关键节点,都能被正确的引导而平稳过度的同时,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这类孩子的共同隐性问题,即因微不足道的挫折打击而过度焦虑,有的甚至孤僻与阴郁,即使在性格形成后的成人期也会埋下很大隐患。

这在小升初、初升高,甚至就业的过度期,表现尤为突出。因成绩、社交、外在压力的暂时变化,这部分孩子难以尽快适应新环境,而陷入焦虑甚至孤僻。但在与其及家长的交流中,孩子却一向是阳光的:身体健康,成绩优异,品行良好,有平等交流值得崇拜的朋友式父母,有从小到大一起成长的知心朋友,仿佛这种焦虑是一种无端的戏谑。

以长期跟踪观察的学生为例:

从接手小学班级的第一天,一个漂亮、大方的孩子就深深的住进了我的心里,从那以后,她每每都是那么自信的证明着自己的优秀。小学六年以来王佳馨(化名)身上一直闪耀着优秀的品质。多次家访后了解到,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并由家长自学了注册的家庭教育辅导师。

上三年级前,孩子的父亲在外地工作,由孩子的母亲自己带孩子。从小母亲就对她运用家庭教育指导书上的策略对孩子予以接纳与引导,每一个成长关键期都能够平稳的过渡,使孩子免于挫折。一直以来,孩子各方面一直都是佼佼者。

三年级后,孩子的父亲从外地回来,在父亲的陪伴下,王佳馨更加的活泼大方,勇于展示。从刚入学起,每当学校评选各种称号的荣誉时,全班42个孩子,王佳馨每次都能以超过40的票数当选。每当老师询问学生班级中谁表现最好,一定会得到异口同声的回答“王佳馨”。确实她的优秀模样已经深印在班里每个孩子眼里。

在与其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家庭教育方法遵循着欧美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创造和睦、祥和、稳定且朋友式的家庭气氛,塑造孩子温情成长的摇篮,接纳和引导着孩子的成长。同时,佳馨的父母相敬如宾,很少发生争吵,发生矛盾时也能理智、和平地解决。轻松和谐的家庭气氛使佳馨性格温和善良,在校交了很多好朋友。可谓品行优良、习惯优异,成绩拔尖。

但随着小升初,重新分班后,新入班级新生对孩子了解甚少,连续两次的选举都没有佳馨。导致孩子心理阴郁,内心与其他孩子隔离开来,同时成绩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性格的突变是之前其优质家庭教育过程中不曾遇到的。

在个体的性格意志养成上溯源归因,家庭的作用毋庸置疑,当下信息、知识流通的便捷,中西方育儿思潮碰撞且铺天盖地袭来,夹碎片化阅读,集系统化学习,但流派、方式、思想交揉杂织,多到难于抉择,仿佛每个都是孩子成长的真理,即使是有专业眼光的教师都乱花迷眼,更何况未建立起系统教育思维的家长。

但有一点是大家共同秉持的,即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很多父母育儿时大都采取的是,总结自身成长经验、避免重复问题基础上,揉入西方尊重、平等的思想,而“照猫画虎”的做起了奉承甚至代责之事。有的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竭一切可能尽家长“职责”,避免孩子体验到哪怕一丁点的心理不适、焦虑或者失望。这造成孩子在面对正常的挫折时,以为事情已严重至极,而不知所措,心理承受力薄弱,将渺小的问题点或矛盾点无限放大,造成心理崩溃而不自持,这“过度”的呵护是造成“后家教时期”孩子忧虑的直接诱因。

在过度呵护的家教环境里,孩子不会知道难受、失望、焦虑是什么感觉,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如学步时刚摔倒,家长即飞奔过去搀扶与安慰,不能有一秒体验失败自己爬起的经历。再如军训队列中轻微的身体不适,家长即指责学校,采取请假的方式,让孩子避免接受体力意志的磨练。

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应秉持并强调的是“有效陪伴”而不是“过度呵护”,“后家教时期”的大多数问题出在这里。孩子在遇到成长中的挫折时,自己本身应付得很好,但我们父母忙于在孩子不需要保护时,過早伸出援手,去阻断心理成长。

相信孩子可以忍受悲伤和焦虑,家长帮助的方式是在一旁提供精神慰藉与支持,做到有效陪伴,而不是过度呵护,甚至代责去阻断成长。我们要知道,孩子若不曾体验痛苦、失败以及绝望的感觉,就无法发展形成自己的“心理挫折免疫力”,也就无法实现孩子真实的成长。

猜你喜欢
家教过度挫折
画与理
Do you share too much online? 你是 “分享控”吗?
Holism in Education
家教有法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家教“漫”镜头
当下流行“过度病”
家教“漫”镜头
挫折
家教“漫”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