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开知
【摘 要】本文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现状入手,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实践思路,以便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越来越多元化,目前,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受到广大教育学者的重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小学生以正确的思维解决数学问题,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本文从小学教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出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1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材使用以机械忠实取向为主
目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指南,过分地依赖于教材内容,认为教材外的内容就是超纲,所以大多数教师都一味地严格执行课本上的知识点,这样就使得教师不能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还影响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发展。
1.2问题脱离生活实际
众所周知,数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对其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的内容,但是很多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味地追求问题是否新颖,在问题的创设上往往脱离生活的实际,语言过于繁琐,让学生读不懂题目,更无法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实际的应用情境,这样就不易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3教学思维和模式固化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都是循序渐进的,每个单元之间的衔接十分紧凑,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因此,很多学生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都有一定的惯性,习惯用之前的思维去解决现有问题,这样很容易混淆知识点。另外,应用题是多数小学生最头疼的内容,很多教师也会采取各种办法让学生能爱上做应用题,比如给应用题分类,总结每类应用题的固定解法,同时还会通过默写考试来督促学生背公式,让学生看到题目就可以直接拿公式往里套,但是这样的方法不得不说有些投机取巧,虽然确实能快速解答一部分习题,但是如果题目换种提问方式,学生可能就会乱了阵脚,导致其难以真正去理解题目的考查意义,剥夺了学生思考的能力。
2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方法与实践
2.1倡导多样化解题方法,着眼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在实施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要倡导多样化解题方法,着眼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解决问题,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寻找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教师在学生创新的同时,给予一定的提示,让学生在现有的水平上发挥想象力,从书本上的知识点出发,探索科学的、适当的解题方法,绝对不可以让学生“奇思妙想”、瞎套乱用。例如,教师可以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利用多种解题办法进行展示,帮助学生分析解题的原理。对于学生理解上的误区,教师需要及时指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解题观念,灵活科学地使用数学公式。
2.2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培养其解题能力
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题多解的情况,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多样化解题能力的同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创设题目,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对此,教师要多花心思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仔细观察他们的个性,在实际的课堂中,用不同的引导方式进行教学。例如,笔者在讲解《什么是周长》这一章节时,部分学生习惯用“长加宽再乘以二”的方式计算周长,而另外一部分学生习惯用“长和宽分别乘以二,再相加”的解題方式,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我们需要尊重每个学生对解题思路的选择,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在遵循数学原理的基础上多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解题。
2.3设置情境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情景教学法不容忽视,尤其随着现代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势在必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对事物充满好奇,也有丰富的想象力,这时候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创造一个情景化的教学课堂,比如在课堂中引入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一定的想象空间里理解数学知识。例如,笔者在课堂中经常会创设一些故事情境,吸引学生将解题思维融入到问题情境中,如“小兔子想去看生了病的兔大娘,要想最快到达兔大娘家,应该选择哪一条路线?”这一问题中,笔者会展示一些路线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计算,最后得出结论。此外,买东西、找零钱等问题都存在于我们实际生活中,教师结合这些问题进行教学,会使学生觉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懂得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仔细观察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郝义龙.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探究[J].才智,2014,(09).
[2]刘权.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