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阐述参与式教学的内涵及其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年来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实证研究进行总结。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 高职 环境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C-0179-03
参与式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高度参与,通过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与教学整合、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经过三年的实践,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教一体、授受同步、协同创新、有效参与”的参与式教学模式。
一、参与式教学的内涵
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首用于国际援助项目的参与式教学于二十世纪末引入我国,并应用于培训和学历教育中,因其注重培养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应用效果良好,广受师生欢迎。
从本质上讲,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而非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是指个体对“教”与“学”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活动的基本认识和想法,是教师看待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的内在原因,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学理念主要分为“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两种,参与式教学理念是基于机械、被动式学习而提出的,其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构建“教师—学生”的“主导—主体”关系,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用多种手段和途径,旨在构建民主、宽容的开放课堂,鼓励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并在参与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实现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参与式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满足了现代高职教育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工学结合贯穿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深化文化、技术和技能学习与训练,逐步实现就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加强科学素养、技术思维和实践能力教育,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和研究性学习环节。
参与式教学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之一,并能贯穿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广泛接受相应的动手和实践练习,其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和不断开拓的创新能力。同时能促进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了科学素养、技术思维和实践能力教育的要求,完全契合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所以参与式教学理念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有效解决了高职教育现存教法与学法的问题
综观当前高职教育的现状,不仅要重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宏观方面的改革,同时还要注重各具体课程的微观改革,解决教法与学法的问题、上课的质量问题等。现行最典型的教学场景为:师生共同构成一个教学体,教师台上表演, 学生台下充当看客或听众,知识和信息从教师到学生形成单向流动并导致普遍出现“台上教师津津乐道,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教师讲,学生听,出了教室忆不清”的尴尬局面,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灌输式、注入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使得教学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教法和学法分割,缺乏积极有效的参与互动。
参与式教学中教师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进行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设计,注重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此提高教师授课的质量与效率。教学设计注重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提倡思考与思想碰撞,充分调动学生课内外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并促成学生自觉主动地分析、思考和回答问题。在互动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作与创新能力,满足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适应了现代信息化教学发展的需要
教育信息化是现阶段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强调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各教学单位都予以高度重视,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而参与式教学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信息化教学特点,学生上课前充分利用网络、移动app等信息化技术完成自主参与学习环节。课堂中,教师通过创设的教学情境和工作任务,运用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发现问题,并协作解决问题。课后,为学生的拓展学习和延伸学习提供了支持,最终使学生完成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提升。参与式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顺应了现代教育改革和信息化教学发展的需要。
三、参与式教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人才培养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下称环艺专业)培养目标是:现代景观设计行业第一线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能在景观设计行业中从事中小型项目景观设计、项目管理及虚拟现实技术表现,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协作的创新型技能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景观设计公司的助理景观设计师和虚拟现实技术员,岗位能力要求为:景观设计及创新能力,造型与审美能力,手绘效果图表现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色彩表达能力,景观制图与识图能力。
(二)環艺专业基于工学结合、参与式教学的“企业进班级”人才培养模式
环艺专业基于工学结合、参与式教学理念,与合作企业在尊重互信的基础上,达成深度合作,校企双方形成资源互补,积极探索实践,构建了“企业进班级+责任班2.5年+0.5年”教学模式,即2.5年理论实训课程学习,0.5年全职顶岗实习,校企共建成立企业责任班,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环艺专业的“企业进班级”人才培养模式彻底贯彻校、企、学生三方在教育教学环节的深度参与,主要体现在:第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企业人员与校内教师共同参与教学、人才培养及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管理,校企共同制定学生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评价考核办法与标准,共同完成实训指导教学等,见图1。第二,在课程实施中,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积极参与课程教学。
图1 环艺专业企业班参与式教学人才培养
(三)环艺专业基于参与式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
环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工学结合、参与式教学理念为前提,通过与合作企业召开调研、研讨会等形式,探讨并构建了符合社会岗位关键能力需要的特色课程体系,即通过与企业合作,构建培养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创意创新能力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无缝对接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由教师与企业人员合作共同完成课程改革和教学工作,根据企业参与程度不同分为参与课程建设、共同教学以及职业教学。
课程体系建设包括课程体系开发以及课程内容开发两部分。本校专业教师与课程建设专家、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共同组成课程体系开发团队,基于市场要求,以岗位的任职要求为依据,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分析学习领域、归纳学习情境,构建职业能力为核心、综合能力素质为一体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选取参照职业工作流程,以“适用为度”为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与重组,按照职业教育目的和要求,按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要求,构建了“设计基础—设计创意思维与方法—设计表现—设计拓展—顶岗实习—职业素养—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学习模块,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参与式教学的课程实施,整合课程与教学,紧密结合企业真实项目,精心创设便于师生开展参与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内容与情境。
(四)环艺专业基于参与式教学的课程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参与式教学具有传统教学形式的优点并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具体的教学实施有多种方式,环艺专业课程依托校内工作室和合作企业,灵活选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注重微课、云课堂、慕课等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
1.项目式教学
环艺专业基于助理景观设计师岗位要求,以完整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下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达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性、启发性、典型性和目的性。例如在景观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民族建筑景观设计等项目设计课程中按照企业项目设计的工作流程:现状分析—方案设计—设计表现—深化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工作步骤开展教学,参与真实项目的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职业岗位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2.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运用实际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环艺专业课程教学广泛运用案例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运用案例教学。例如在“植物配置与造景”教学中,将植物种类的辨识、植物造景设计等作为案例,课前教师通过精心准备的微课等完成设计与导学。课中教师把理论知识融入具体案例之中,组织学生讨论,动手实践。课后评价与反思。学生全程参与,包括课前完成导学目标;课中头脑风暴,小组互动,师生互动;课后对全过程评价、小结。
(五)环艺专业基于参与式教学的课程实施
1.基于工学结合的四段递进式校企合作课程实施方案
环艺专业基于参与式教学的课程实施,是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作和人才培养需求下,创设了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共同建设课程和教学,以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学四段递进式校企合作课程实施方案。根据学生的实践能力高低、参与项目实践能力的强弱,将实践环节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见习基础实训阶段,以基础教学为主,企业教学为辅,企业参与教学团队的教学,以讲座形式拓展学生的视野。第二阶段:专项、仿真实训为主,以专业教学为主,企业培训为辅,提升学生技能。第三阶段:以生产性综合实训为主,以企业项目任务为导向,教学辅助项目实施,采用企业和教学团队共同参与教学的形式,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第四阶段为顶岗实习阶段,实践教学主要以企业项目任务为主,学生直接对应岗位综合能力的训练,与市场实现零对接。
2.教学目标—— 双教一体,知识能力素质建构
双教一体即教育与教学一体化,参与式教学融文化教育、职业素养于知识技能传授之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创新的教育与教学一体化的教学目标。环艺专业课程实施通过整合课程与教学,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每個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关注学生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感受、经历和体验,鼓励学生“做中学”。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经过亲历体验,将知识内化,成为自身素质的有机构成部分,达到知行合一,并不断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情感反应和学习策略进行反思,在与师生交流中提高学习的能力,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寻求人生的意义,达到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协调发展,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3.教学氛围——开放平等
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氛围,构建“教师—学生”的“主导—主体”的平等关系,旨在形成宽松、开放、活泼的课堂气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以人的自由、平等为根本,即教师享有发挥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有序组织教学、启发和引导学生而达到教学目标的权利和义务,学生享有接受知识和思想并发表自己的言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权利和义务。平等主要指师生人格、地位的平等,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平等的新型双主体参与模式。
4.教学内容—— 注重理实一体化
“理论一大篇,技能不沾边”的教法是不足取的,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高职教育中必须紧扣专业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参与式教学能较好地满足环艺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的实施,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尤其便于增强实务性、操作性、技能性的项目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理论知识所适应的具体环境条件、该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该理论的不足之处,避免在实践中犯教条主义错误。
5.教学过程—— 授受同步,做中学
参与式教学打破传统教育观“先掌握知识再实际运用”的固有观念,改变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实践运用的前后关系,而倡导学生通过自身参与,达到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实践同步。教学過程中采用师生授受同步,学生做中学的方式,在教法和学法的关系上,由重“教”轻“学”转变为重“学”,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满足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做中学的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6.教学组织—— 以生为主,互动参与
参与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互动探究式”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代替了“以教师为中心、演讲布道式”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强调师生的多边教学活动、师生双方的主动互动,重在学生参与意识和行为的培养,倡导问题式教学,变“接受式教育”为“创新式教育”。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并根据教学现场作出积极的反应,及时调整和组织教学。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建构,摆脱“知识的接受器”角色,对教学活动产生“属我”的认同和积极响应,实现教学活动内化与外化的统一,从而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
四、实施参与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
参与式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应不断引导、启发、修正、归纳、概括、总结,避免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并以敏锐的观察力把握教学活动中的随机偶发事件,使整个教学过程在有序、宽松、活跃的气氛下顺利进行,实现教学目标。
(二)情境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参与式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既要符合教学要求,涵盖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技能点,并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及前沿性,也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易到难,难度适中,使学生能够普遍接受。情境设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性,从设计内容和时间分配上预留充足的时间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否则情境设计得不合理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潜能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参与式教学有较多具体的方法,如:讨论法、辩论法、头脑风暴法、答疑式等。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时,应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注重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启发学生思考,创新互动方式,提高互动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环艺专业经过三年参与式教学的实践,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使专业建设、办学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在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和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朱娅.“概论”课参与式实践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2(7)
[2]耿加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及其强化策略简论[J].教育与职业,2013(7)
[3]李海英,李建军.“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问题透视[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8)
【作者简介】史梅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研究,景观规划设计。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