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模式研究

2017-08-29 16:19苏俏俏郭怀兵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7期

苏俏俏 郭怀兵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对“理论先于实践”混合式教学改革模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精细化工生产技术 实践先于理论 混合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C-0157-03

《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提出,要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总体部署,大力推动“四个提升”和“四个拓展”,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互联网+”及职业教育“供给侧”体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重新整合课程,加快信息化技术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于建设当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和就业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课程內容包括表面活性剂、食品添加剂、化妆品、涂料等产品的原料、反应机理、复配原理、主要生产方法。它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职业核心课程。因此,按照“两位一体九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顺应新形势、新常态下混合学习的教育系统变革浪潮,为了使教学更为有效,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并在实践环节进一步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力,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竞争力,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混合式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究是化工专业职业教育的重大研究课题。

本文总结分析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所存在的问题,采取“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打破了“先学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

一、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问题。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是在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等的基础上所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训紧密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来源于高考分数低于普通高校分数线的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起点较低,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在学习有机化学这门先修基础课程的过程中,由于内容相对枯燥,且涉及反应机理,学生迎难而退,难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差。

(二)课程衔接设置问题。精细化工生产技术是在完成有机化学课程后一年才开设的,相隔一年,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有机化学所学习的知识点已经遗忘了许多。这也是导致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觉得难度大,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原因。

(三)教学内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但不需要过分注重讲解机理,学太多理论,会陷于教条,学生无法吸收和融会贯通。应突出应用,这样才能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

(四)先学后做的“学”的问题。先学后做是指传统的知识课程体系惯用的教学方式。教师一般先讲解新概念、定义、机理、原理,然后进行逻辑推导和证明,再通过学生做实验,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最后教师介绍本章知识点的应用实例。这样的教学方式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学习效果上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作用的。然而,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在教师讲解知识点过程中却存在以教师为主体灌输知识,学生学习过程中没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现象,学生仅仅是被动地听、记,精神不够集中,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较差。

(五)教材问题。由于每个学校学生特点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学校配备的教学实验设备不同或者是学校实验条件的缺陷,即使采用一些比较知名的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等优秀教材,有时候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接受里面的知识,不是所有设备都能与该教材的内容匹配。有些教材内容逻辑性不够强,不够突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工学结合。

(六)先学后做的“做”的问题。由于先学后做,学生在教师讲解新概念、新工艺和机理时听不懂或听不进去,导致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只是按讲义“照方配药”。当学生认识到精细化工生产技术十分有趣,并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想再好好学习的时候,无奈已经错过知识讲解部分,当学生发现自身不足时已不能回炉再造,为时已晚,导致对配方原理及工艺等认识不深入。另外,理论学习过于集中,学完理论后实训课也集中在2周内,理论与实践间隔过久,难以做到知行合一。

二、改革过程的实施方法

(一)教学模式。学理论太多,会陷于教条,且自己无法吸收和融会贯通。当然,实践也是要与理论结合。实践之后的理论是更高层次的认识和归纳,是不受教条主义影响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学习。采用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1),打破了“先学后做”传统教学模式,符合“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认知规律;体现了行中有知,知中有行。这种“先做后学”的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混合式教学设计。按生产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岗位能力为目标,以专业素质为特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构建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课程专业设计体系(如图2)。

通过运用思维导图,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同课异构的讨论,充分分析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并做好教学设计与规划(如表1)。

(三)多元化教学方法。结合精细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技术性、工程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等。具体来说,如把课堂放到企业生产现场或者市场商场;对必要的知识点进行集中讲解;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让学生自己讲解知识点;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精细化工大工段仿真实训。教师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理解工艺原理及生产操作要点,为学生进厂实习打下基础。

(四)编写与混合式教学模式匹配的“新形态教材”。“新形态教材”不是传统意义的一本书。当然它包括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也包括网络教材在内的全新的系列教材。这种系列教材需要由以往教材编写的个人模式上升为现代优质教学资源的群体研发模式。根据教师们同课异构的讨论得出的教学设计,编写与现代教育发展相契合的“新形态”的教材。

(五)混合式教改网络平台的建设。在混合学习模式下,建立课程学习资源库,实现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是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对接的基础。根据制定好的具体教学设计,根据高职学习者学习的特点,对学习资源(视频、动画、图片、课件、微课等)进行具体化、微型化、混合化处理,将混合式学习资源整合并转换至网络平台。

(六)产教融合型的生产实训基地。根据人才培养方案,80%以上的课程均使用一体化课程,师生双方实现边做边学边教同步进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从大二开始,学校安排学生到校外进行认识实习,这是对专业方向的直接认识和认知,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通过参与设计性实验,学生可以把生产产品物化,完成校内生产实训的内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生产的洗手液等精细化工产品经过产品检测达到国家标准后,可以直接拿回宿舍去使用,或者提供给学校饭堂使用。这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第五学期开始,学生陆续到工厂顶岗实习,身临其境地处理工艺上的问题,体验了走出校园,靠一技之长工作。

三、改革后的效果

在学生完成精细化工生产技术的学习后,重回学校领毕业证的第六学期,课题组分别对2013—2015级化工专业的學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本研究对上述班级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22份。调查结果见图3,该模式从试行开始就不断优化,实行时间越长,学生更加认可这一模式。甚至在2013级和2014级中,有少数的毕业生一毕业就进行创业,在社会上也获得一定的认可。

“实践先于理论”混合式教学改革模式的反馈

为了跟随现代信息化教育的步伐,通过三个课堂(网络教育课堂、实验课堂、理论课堂)的应用,课题组对“实践先于理论”混合式教学改革模式不断优化。但仍存在有学生不能随时随地使用手机学习、部分学生学习参与度不够等问题。为了积极应对“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这些问题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解决。

【参考文献】

[1]李缉雄.生物课堂的“先做后学 先学后教”[J].教法新探,2011(21)

[2]闫广芬,张栋科.“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架构与创新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6(8)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课改项目(2015KGB01)

(责编 丁 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