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友碧
【摘 要】运用“数学思想”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而且能更高效的学习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许多数学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11×11,11×111,学生掌握了这个计算规律就很容易解答了。这也是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过程。
【关键词】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经验;探索规律;教学研究
常看到许多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效率很高,其他学生解答一个问题时,他已经能解答多个了,这与该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解题规律是分不开的,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探索规律”的意义。一些教师会想到直接将规律告诉学生就行了,下次学生就能运用了,但现实是怎样呢?学生的确知道了这个规律,但是只能进行最直接的运用稍微转换思路这个规律就不能被用到了。因此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是规律的结论,而应该是规律探索的过程。笔者本文以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为例来分析“探索规律”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去感悟思想,积累数学经验。
一、“探索规律”教学研究
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前首先设定了几个目标,以目标为依托展开“探索规律”教学。首先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导出本节课学生需要探索规律的内容和方法。其次是学生自我猜测规律。再次是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让学生去找到规律,最后学生将自己找到的规律进行验证完成整个探索过程。
1.发现规律
课程正式开始前笔者带领学生们玩了一个小游戏,猜猜括号里面是什么?数学游戏内容如下:5( )15( )25( )35,学生很快解答出来括号里面应该填10、20、30。当学生回答后笔者提出问题,“你们为什么回答的这么快”,有学生马上回答“因为每个数字之间相差5,一比较就知道了”,就是学生这不经意间说出来的比较就将规律探究的方法找到了。在学生找到了方法后,笔者开始导入这节课要探讨规律的内容。首先笔者拿出了一张纸用尺子测量后剪出了长边为2宽边为1的平行四边形。请学生来算一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当学生计算之后,笔者又按照刚才剪切的平行四边形,又剪出一个将两个进行拼接,再请学生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再拼接了三个之后,进行提问,如果是四个你能算出来么?学生很快回答能,笔者继续询问,怎么算呢?学生回答:“每次多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就多4。”“那周长总和也是这样的么?”“不是不是,一名学生马上回答到,它每一次都减少2。”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后。就完成了第一个目标“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导出本节课学生需要探索规律的内容和方法。”
2.猜测规律
其实这一内容在上一环节已经完成,但是笔者重新进行了询问,让学生最终确定自己的猜想,最终学生给出了规律确定为,这个平行四边形,每增加一个,周长增加4,周长总和随之减少2。
3.验证、应用猜想规律
在学生将规律猜想确定后,笔者开始引导学生为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笔者利用多媒体将刚才和学生们一起进行的平行四边形的拼接进行展示,让学生明确这个数值。之前与学生们一起做了三次,笔者在多媒体中展示了九个平行四边形的拼接,并且是分开展示的由一个一直展示到两个最终到九个,并且每一个后面都标注了一句话,例如,两个平行四边形拼接起来,和第一个去比較,周长增加了4,三个拼接时后面标记为2个4,到了第6个的时候笔者还没有引出这句话学生自己就说出了是5个4,到第九个时学生自己完全能说出来了。这时学生都显得很兴奋,感觉自己发现了什么秘密,突然笔者提问如果是150个360个呢?学生很快回答那就是150-1个4,360-1个四呗。笔者继续引导我们能不能写出一个简单的式子来表示呢?一名学生突然回答“用一个字母来表示个数,这样就能写出来了。”笔者提议用n来表示,学生们复议,这时笔者发现学生好像认为该规律就是n-1个4,于是笔者请学生说出自己列出的规律的式子,正如笔者猜想的那样,许多学生写的都是周长等于(n-1)×4,笔者询问学生这是多少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呢?学生回答如果n是10,那就是10个啊,笔者不做任何解释,来看有没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几秒钟后有学生反驳,你说的不多,前面应该将第一个周长加上,最后的式子应该是6+(n-1)×4才对。当这名学生说完后,笔者才开始发声,我们得出了两种规律,但是这两个规律存在差别,我们去验证一些再来判断对错吧。这时学生想到了不用争执自己去验证,最终学生们判断出6+(n-1)×4才是正确的规律。在另一个规律猜想的验证中,笔者也以这种方式进行的,也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总结
“探索规律”是一个崭新的教学内容,需要仔细研究、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理解和把握教材要做到:理清探索规律的教育价值所在,才能让自己站得更高,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想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彭君华.小学数学中“找规律”的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