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红,欧光照
(遵义师范学院工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贵州省大方县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措施分析
李生红,欧光照
(遵义师范学院工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大方县是贵州省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的地区之一,且近年来地质灾害对大方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在充分研究地质环境资料的基础上,本文根据大方县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及其相关的成果资料,确定大方县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共245处,包括滑坡172处、崩塌26处、地面塌陷14处、地面沉降6处、地裂缝22处、泥石流5处,共威胁4 470户,22 798人,学校4所。通过分析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诱发因素。其中,诱发因素中的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为主导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以期为今后大方县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地质依据,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地质灾害;成因;防治措施;大方县
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中部,乌江支流六冲河北岸,大娄山西端。东与黔西县毗邻,东北抵金沙县,南以六圭河与织金县为界,西南与纳雍县隔河相望,西部与西北部与七星关区接壤。全县面积约为3 505.21 km2,辖3个办事处、10个镇、24个乡,总人口103.9万人。
大方县是贵州省地质灾害多发、严重县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大方县国民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大方县相关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对大方县地质灾害现状、成因及防治进行研究,旨在为大方县今后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地质依据。
1.1 地形地貌
大方县地处乌蒙山麓的黔西高原向黔中山丘过渡的斜坡上,属于中山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丘陵、河谷三类地貌形态,山脉多呈东北西南走向。境内最高为龙昌坪大山,海拔约2 325 m,最低点位于毕节、金沙交界的第尔河处,海拔约720 m。地势整体呈现中部和东北高、南北低,地形上具有地势高,起伏大,山高坡陡,沟多谷深的高原山地特征。
1.2 地层岩性
境内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及第四系。其中三叠系、二叠系地层分布最广,寒武系、侏罗系次之,奥陶系、志留系、石炭系和第四系零星分布。
1.3 地质构造
处于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的北西部。由一系列北北东向的紧密褶皱和近南北向的断层或断层束组成大方县的构造轮廊。主要褶皱有:马洛河向斜、八宝向斜、响水背斜、落脚河向斜、高店背斜、安乐穹隆、沙厂穹隆。主要断层有:瓢井-达西断层束、羊场坝-马场断层束、鼎新断层束、大山断层束。
2.1 地质灾害现状特征
大方县境内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发育。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迅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不断加剧,地质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了更多地质灾害的发生,给当地人民财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根据调查,大方县境内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及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特征见表1。
表1 贵州省大方县地质灾害特征统计表
2.2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2.2.1 滑坡
共调查滑坡172处,占已调查地质灾害点总数的72.27%,是该县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县内滑坡主要是分布于第四系、残坡积层中,以浅表层土质滑坡为主的小型滑坡,其运动状态以蠕滑为主,主要分布在小屯、高店、达溪、文阁一带。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采矿活动的频繁。区内地下采煤工程活动形成井下采空区后上覆岩体移动变形导致地面发生滑坡地质灾害情况较为常见,水库水电站建设蓄水后水位骤变引发库岸边坡失稳也较为常见。另外山区的居民点房前屋后存在大量的因削坡建房而引发的小型滑坡。因为滑坡规模小而往往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由于致灾体距离建筑物近、运动速度快、突发性强,带来的危害程度却很大,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2.2.2 崩塌
全县共调查崩塌26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10.92%。境内崩塌大多为岩体崩塌,危岩体,规模以小型为主,主要分布在六龙、羊昌、八堡一带。由于境内房屋大多是依山而建,后山多较陡,又为硬质岩,所以极易发生崩塌地质灾害。随着县内道路建设,采矿活动的加强,人为因素引发的崩塌大幅度上升,对县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2.2.3 地面塌陷
共调查地面塌陷14处,占已调查地质灾害点总数的5.88%。县内地面塌陷分为岩溶型地面塌陷(5处)和踩空冒顶型地面塌陷(9处),主要分布在沙厂、黄泥、八堡一带。
2.2.4 地裂缝
共调查地裂缝22条,占已调查地质灾害点总数的9.24%。主要分布在星宿、东关、六龙一带。县境内地裂缝具有规模小、直接危害性大、易于防治的特点。
2.2.5 地面沉降
共调查地面沉降6处,占已调查地质灾害点总数的2.52%。主要分布在东关、竹园一带。主要为地下采空引发。
2.2.6 泥石流
全县共调查泥石流5处,占已调查地质灾害点总数的2.10%。主要分布在绿塘、大山一带。主要为雨源型泥石流,由于区内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大,给灾害的发生提供了重力势能条件,特别是碎屑岩分布区给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气候条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众多因素息息相关的。
大方县内地处乌蒙山麓的黔西高原向黔中山丘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切割较为强烈。地貌以中山为主。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另外,近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加也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1]。现将该县地质灾害形成有关的因素归纳如下:
3.1 自然因素
3.1.1 地形地貌
县内地貌类型为溶蚀峰丛槽谷、溶蚀、侵蚀槽谷、溶丘谷地、峰丛洼地,地形起伏大,沟谷深切,相对高差大,地形坡度一般在15°以上。这样的地形地貌条件为崩塌、滑坡的产生提供了地形、地势上的重力势能条件。
3.1.2 地层岩性
县内出露的地层除缺失震旦系和泥盆系地层外,其余地层均有出露,以灰岩、白云岩分布最广,泥岩、砂岩、页岩次之。县境内滑坡主要发生在基岩地层的第四系残坡积层中,部分发生在硬质夹软质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中。崩塌主要发生在以碳酸盐岩为主的硬质岩类岩组地层中。
3.1.3 地质构造
县内地质构造发育,地质构造对县内地质灾害的发育主要影响表现在其既控制了县内地形地貌,又控制着岩层的岩体结构及其组合特征,而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特征又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2]。
3.2 诱发因素
3.2.1 降雨
大方县属于多雨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 126.7 mm,降雨量随季节变化较大,最高1 518.3 mm,最低843.4 mm,降雨多集中在4-10月份,尤其是雨季,灾害性强暴雨极易引发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3.2.2 人类工程活动
根据调查,县内人类工程活动极为频繁,主要包括矿山开采、公路建设、城镇建设、不合理抽取地下水、水库、水电站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县境内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大方县内矿产资源丰富,如煤矿、硫铁矿等,矿山开采过程中必然会改变原有岩土体结构,开采后产生的废弃物堆放不规范等都极易引发地质灾害;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县内交通、建筑等工程项目的扩大,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开挖斜坡的强度大,增大斜坡的临空面,改变岩土体的应力状态,使岩土体变形,在外力作用下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根据调查,对县境内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进行分区表面,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多集中在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带[3]。
4.1 组织领导措施
首先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构,采取各行政领导责任制,并由县政府及国土部门统一管理,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县、乡镇(办事处)、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使地质灾害防治落实到实处。其次地质灾害防治直接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应明确职责,落实到人。最后应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计划方案,根据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拟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组织实施;做好辖区地质灾害巡查、检测等防治工作;负责组织对重大地质灾害紧急险情的处置;国土资源部门做好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治理,以及责任认定和责任事故的调查与处理[4、5]。
4.2 防治管理措施
面对地质灾害的严峻形势,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广泛应用地质科研成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服务,除了采用传统的群测群防的方法外,还应重视现代遥感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应用,尽快改变目前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含量不高的现状,努力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水平和综合防治能力。
制定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管理办法,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预案,确定监测、预报和防治重点;通过各种媒体及宣传手段,加强地质灾害科普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落实群测群防,提高当地群众防灾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加强地质灾害危险区的管理工作,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城镇、采矿和其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等活动区域,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勘察和防治管理等[6]。
4.3 预防措施
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或地段,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规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受地质灾害威胁区内,进行工程建设时应禁止爆破、削坡,且应尽可能的避开这些区段,若必须要建设应进行工程治理,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实行地质灾害预报制度,不断提高预报成功率。
(1)大方县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及泥石流,共245处,其中尤以滑坡和崩塌分布最广,危害最大。
(2)根据分析,县内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其中,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导因素。
(3)针对大方县地质灾害现状特征及其成因情况提出了包括组织领导措施、防治管理措施和预防措施。即建立组织领导管理机制,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力度,提高人民防灾减灾意识,做好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警示工作,避免灾害发生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
[1]鲍大忠,游桂芝.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J].矿产勘查.2010.1(4):400-406.
[2]司江福,伊海沣,黎富当,等. 贵州省水城县地质灾害特、成因及防治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2.23(1) :221-224.
[3]田波.都匀市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其防治[J].山西建筑.2014.40(8):61-62.
[4]郭强.论贵州地质灾害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8(4):45-49.
[5]舒多友.沿河县地质灾害特征、成因及防治[J].贵州地质.2003.20(3):172-177.
[6]邵子叶.谈从江县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形成条件[J].山西建筑.2015.41(7):43-44.
[7]杨森林,陈革平,裴永炜.贵州地质灾害发育分区[J].贵州地质.2011.28,(2) :131-134.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Dafa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LI Sheng-hong, OU Guang-zhao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Zunyi Normal University,Guizhou Zunyi 563006)
Dafang county is one of the areas in Guizhou that are more developed in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recent years have caused serious harm to the safety of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in the county. On the basis of full study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data,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hazard point Dafang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and the related data, determine the Dafang at point 245 existing geological hazard, including 172 of landslide, collapse, 26 of June 14, ground collapse, ground subsidence, ground fissure, 22, 5 from the landslide threat to 4 470 households, 22 798 people, the four schools. The factors that cause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natural and precipitating factors by analyzing. Among them, rainfall and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y are the leading factors.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so as to the future Dafang provide geological basis for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geological disasters; gene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Dafang
2017-03-27
李生红(1987-),女,贵州遵义人,助教,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及水文地质方面的教学与教研工作。
P694
B
1004-1184(2017)04-01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