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洁[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史料融入游记的典范之作——解读黄宗羲的《四明山志》
⊙章 洁[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黄宗羲的《四明山志》共计十一万余字,将史料融入游记中,并通过人物、胜迹、诗文贯穿,广征博引、考据精详,展示了其独具一格的编纂风格;同时,宣扬浙东文化经世致用的传统,成为山水志中的典范之作。
《四明山志》 游记 史料 经世致用
黄宗羲,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等,学界称之为梨洲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市)人。他“上承王(阳明)、刘(戢山),下开二万(万斯大、万斯同)”,以其批判、务实的精神力倡重视实践的“力行”哲学,开创了一个强调经史并重、经世应务的浙东学派。其著述大致以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五十余种,三百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等,开创了中国史学上的新体裁,即“学案体”。黄宗羲一生好游览山水,曾游历过南屏山、庐山、云岫山、四明山、东山、黄山等大小山川,但仅为四明山作志。本文从史料融入游记的角度,解读《四明山志》的编纂特色。
四明山志据记载有汉梅福撰的《四明山记》、晋木华撰的《四明山记》、佚名所撰的《四明山记》、黄宗羲所撰的《四明山志》,但今仅黄宗羲的《四明山志》独存于世。该志是明崇祯十五年(1642),三十三岁的黄宗羲,在京应试未中,回乡与友游历四明山时写下的游记,据史书记载,“十一月丙子,十日。自京回越。数日,约诸弟游四明洞天,迟晦木公不至,中辍。后十一月戊申,十二日。遂令促装,由兰溪而进,月夜走蜜岩,探石质藏书处,宿雪窦,观影谭冰柱。大雪,登芙蓉峰,历鞠候岩,至过云,识所谓木冰。公有《过云木冰记》。甲寅,抵家。晦木公为赋,泽望公为《游录》,公则为《四明山志》”。直至康熙十二年(1673),黄宗羲才开始重新修订,次年正式定稿,但当时并没有刊行。康熙四十三年(1704),《四明山志》才由吴门黄氏刊行,次年抑抑堂刻印出版;民国二十五年(1936)被收入《四明丛刊》(第四集);1980年被收入《黄宗羲全集》(第二册)。此外,该志还被先后收入《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丛书集成续编》。1955年又被台湾中华丛书委员会收入《中华丛书》。
《四明山志》将游记与史料相结合,“集游记的活泼和史书的凝重于一体,兼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史料性”。以“经世致用”作为宗旨,将四明的山川、地形险要、人情风俗一一辨正释明,扼要载入志书,成为“纂志者见其考索”的典范。
(一)广采博征
黄宗羲前后历时三十年,精心编纂《四明山志》,广征博引,收录大量的前人著作、古诗词皇帝的敕令以及自己与友人之作。这样,既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献,又为后来者写作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谈及雪窦资圣寺时,宋朝几代皇帝亲佛者均下有敕文,如宋太宗的“朕闻三教出同,为法不同,同归于道。道也者,变通不居之谓也”;宋真宗的“学总九流,精义入神,岂专门之可拟,众流归海,非异味之能名。前圣后圣,其归一揆”;宋仁宗的“奉其香火,保国安民”。就论述四明山的范围,黄宗羲就借鉴了孔符灵的《会稽记》《梅福记》,李思聪的《洞渊集》《山海经》,晋朝和唐朝的《地理志》以及王应麟的《七观》等如此众多的古籍资料。他在“九题考”卷里收录了陆龟蒙、皮日休、高士奇、李暾、李灼和金韵古作的九题诗。难怪《四库全书总目》称“四明山旧称名胜,而岩壑幽邃,文士罕能周历,故记载多疏,宗羲家于北七十峰之下,尝扪萝越险,寻览匝月,得以考求古迹,订正讹传,乃博采诸书,辑为此志,凡九门。宗羲记诵淹通,序述亦特详赡”。
(二)考据精详
黄宗羲本着“志与史例”的原则,“大凡著述之事,体格已定,则所见不同,说经者见其学,作史者见其文,纂志者见其考索”,方志的性质属于史体。按照史家法度编排,讲究实事求是,对所引资料注明出处,详加考证,辩其虚实。
(三)经世致用融入严谨的志书编纂活动
黄宗羲胸怀天下,立志为民,将浙东文化深深植入《四明山志》中,使得文化、风景交织,推动其融合,体现了浙东当地的特色,并为后世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宗羲在“名胜”“伽蓝”二卷,分别介绍了四明山诸峰、寺院的地理位置、过往文人的摩崖石刻诗文、相关文献的记载以及一些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他在赞美四明景致的同时,宣扬中国素来推崇的禅宗文化。他在杖锡寺一篇中提到“安大愚,明初主持余姚,宋元僖寄诗云:‘四明山中仙佛居,世界自与凡人疏。藤萝诸天映微月,楼阁孤禅栖太虚。金锡何年留宝地,石窗有客寄丹书。生平欲往已衰老,路远安得乘蓝舆’”,句句读来,一股向往禅宗之情溢于言表,体现了浙东特有的佛教文化的韵味。再者,整本志书对于四明山的记载,在展现其秀丽风光的同时,着重描述四明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由于浙江省的地势整个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四明山、天台山等自然形成了一道阻拦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黄宗羲认为抗清活动的基地,可以设置在四明山,显示了四明山独特的地理位置。
尽管黄宗羲一改明末空谈的写作风格,成为文界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泉,但是,受到时代、历史及自身的局限,《四明山志》难免存在一丝瑕疵。
其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指出:“惟所收诗文过博,并以友朋唱和之作牵连附入……又既列名胜,复以皮陆九《题丹山图》《咏石田山房》,别处三门。其诸门之内既附诗,于各条下又别出《诗括》《文括》二门,为例亦未免不纯也。”名胜诗文过多,全志收集的诗文大致有几百首。其二,虽独具一格,仍不可避免地有迷信色彩。比如神仙的存在,“刘晨、阮肇入天台山(是时四明、天台合为一山),采药,至溪浒,遇二女,容貌绝丽。迎归,食以胡麻饭、山羊脯,遂为夫妇。居半年,天气和适,常如二、三月,百鸟哀鸣,刘、阮求归甚切,女曰:罪根未灭,使君等如此。唤诸仙女作歌吹送别。二人还乡,子孙已传七代。欲还女家,则路迷。太康八年,两人不知所至”。黄宗羲一如既往地采用前人一样的写法,对于鬼神传说未予以否定,乃至支持。
《四明山志》一书大约有十一万余字,虽是一篇山志,却在物产、民俗等方面皆有涉猎,不仅仅是局限于山景,且记述中巧妙地将史料融入游记之中,内容广博,考据精详,袁逸称赞该志“采集记叙,有序无遗,写景状物,务求真实”,一改前代修志虚美臆造的陋习,修志风格别具一格,自成体系,为后世的方志编纂提供了务实的范例。这一改变,体现了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派学者的经世致用思想,使得志书真正具备了存史、资治、教化的三大功能,一部《四明山志》,成为研究四明山地貌、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展现四明山风土历史的一部信史。也正因为如此,《四明山志》才成为几百年来我国山水志中难得的名家名作。
[1]章学诚著,叶瑛校.文史通义·浙东学术[M].北京:中华书局,2004:523.
[3]黄宗羲著,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行朝录四明山志匡庐游录(第2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291,341,284,284,338,338-339,283,285,337,371.
[4]鄞州区地方志办公室主编.鄞州山水志选辑(第一册)[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9:4.
[5]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2026,2026.
[6]袁逸.黄宗羲《四明山志》小考[J].浙江学刊,1986(1).
作 者:
章 洁,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历史学(方志学)。编 辑:
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