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龙 谭利佳 强润东 赵昕昊
摘 要: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厘清辅导员职业情感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提升职业情感的培育机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情感;影响因素;培养机制
辅导员作为当下高等学府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群体是否具有积极的职业情感会直接影响到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成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从另一方面而言,辅导员队伍稳定与否,社会、家长对高校的评价好坏,以及学生能否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都与辅导员职业情感紧密相关。
一、辅导员职业情感
情感是一种通过人的意识流而传播的活生生的、可信的、处于某种状态的、暂时具体化的经验。辅导员职业情感则是指对自身职业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时而形成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体验,是一种高层次、具有交换性的心理反应。因为高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导致了职业情感既有教师情感的特征,同时又有别于教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辅导员职业情感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来自于外在社会对职业的认知和辅导员自身对职业认同。第二,来自于相互热爱与尊重的师生关系。第三,作为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的较差复合与合理的转化。
二、辅导员职业情感影响因素
1.职业认同过低,缺乏归属
自我归属感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工作的状态。当下,社会以及高校并未对辅导员形成充分的认同与尊重,这无疑降低职业效能感。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处于高校整体系统的最底层,上传下达事务琐碎,难以顾忌自身的发展。同时,当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认同又存在偏差,使得辅导员缺乏自我归属感。
2.师生关系功利,情感淡化
当下受社会大潮影响,高校大学生与辅导员之间交往功利性,这严重的影响到辅导员职业情感,导致师生情感淡化。首先,90、00后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被呵护成长,认为自己理应受到辅导员老师的关注,拒绝交流、淡化交往,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使得师生关系单向。第二,多数与辅导员联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他们中的多数仅仅为了自己的人党、保研,而没有真正与辅导员老师交流。第三,辅导员教育管理学生时,发生冲突学生往往采取极端的方式,恶评、投诉来对抗。
3.评价过度量化,情感丧失
辅导员工作繁琐,“一人对多部门”的现象使得量化考核困难重重,而精准考核不但没有将辅导员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反而约束了其工作发挥。职业情感是辅导员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过度量化的考核,是辅导员失去了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空间,也抹杀掉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将高校尤其是管理层之间的真挚情感抹杀。高校职能部门的对于辅导员的评价均考虑自身,而忽略辅导员一 人对多部门的尴尬现状,单纯过度的量化评价机制具有片面性,久而久之使得职业情感丧失。
4.事务繁杂多样,难以超越
当下各高校辅导员处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的工作状态,这使得辅导员自身难以明确工作范畴,还要时刻保持高度的精神与心理警惕,关注问题学生。其次,双重身份使得职业情感不稳定。教师的职责在于言传身教,用教育培养人;而作为管理者则是需要按照规章制度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两者在某种程度上会存在冲突,双重角色的相互转换带来的并不是因地制宜,更多时候会造成工作的混乱无序。第三,晋升发展之路看似多样,实则困难重重。虽然辅导员有“两条发展途径”的优势。但相对于教师与行政岗位的专职人员,辅导员却没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角色定位模糊、社会的认可度不高,都会存在辅导员职业情感的不稳定性。
三、辅导员职业情感培养机制
1.提高社会地位,形成尊师氛围
职业情感的好坏是辅导员社会尊严的直接体现,是教师独特的“身正为范”之高尚师德的社会价值彰显。辅导员的社会地位是指受到社会尊重的程度,在高校乃至社会上,对于辅导员职业并不是人人知晓,政府和教育部门媒体应着力加强提升辅导员岗位的宣传、支持、关注力度,让更多的人明确辅导员工作的价值所在。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加强辅导员对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热情。全社会形成尊师的良好风尚,就会让辅导员群体发挥创造性、提升自身的满足感。
2.加强综合素质,提升整体实力
辅导员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和综合素质,把握和利用每一次能够进修和培训机会,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确保每名专职辅导员每年参加不少于16个学时的校级培训,每5年参加1次国家级或省级培训。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不仅是对个人的提高也同时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利用教育学、心理學知识,不断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方式方法,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
3.加强校园文化,注重情感交流
辅导员和大学生是基于学校的发展而言的,换言之,校园文化的构建是辅导员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载体和基石,只有在情感丰盈的校园文化下,师生关系才能和谐,情感的交流才能得到加强。首先,高等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情感表达氛围。这种氛围有助于让情感通过合理的途径流露。其次,辅导员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喜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找到和谐相处的方法。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第三,注重教师间的情感交流,形成和谐的氛围,相互理解相互协作,顺利完成工作。
4.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完善和健全辅导员体制机制,有利于提升工作的热情,从而提升辅导员职业情感。首先,增加人文关怀制度,着力围绕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定相应的培养制度和交流机制,为辅导员的科研工作搭建平台,提供机会、鼓励并支持辅导员开展研究工作。第二,建立符合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晋升体系。辅导员的工作,除了日常繁琐的事务外,还要坚持以深厚的科学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否则工作就会缺乏生命力和持续性。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发挥两者的最大优势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形成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只有评价及时合理、公平公正,才能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意忠.中小学教师职业情感研究[J].髙等教育研究,2010(5).
[2]邵光华,纪雪聪.国外教师情感研究与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5(5).
[3]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张意忠.师范生职业情感再认[J].教育学术月刊,2010(7).
[5]舒亚玲.谈教师职业情感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9).
[6]曾令格.师德建设要注重提升教师职业情感[J].中国教育学刊,2007(9).
作者简介
刘云龙,男,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大连医科大学辅导员,助教。
通讯作者:谭利佳,女,辽宁大连人,硕士研究生,大连医科大学辅导员,助教。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