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丽
(河南省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 灵宝472500)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西医治疗临床疗效
李婷丽
(河南省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 灵宝472500)
目的:探讨中西医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P<0.05);治疗后,治疗组LVEF、SV、C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KMB、HBDH以及cTnI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营养心肌,提高患儿自身免疫力,改善微循环,促进心脏功能恢复。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西医;疗效
病毒性心肌炎多发于3~10岁的儿童,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为局限性或弥漫性的心肌炎性病变。该病若得不到及时诊治或后期失于调养,可发展为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单一西医治疗综合效果不佳,我院自2014年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4.621.29)岁;病程17 d~3个月,平均病程(28.735.1) d。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1~14岁,平均年龄(4.471.34)岁;病程15 d~3个月,平均病程(27.945.6) 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主要包括:维生素C 100 mg/(kg·d)+1,6-二磷酸果糖(国药准字H10950233)200 mg/(kg·d)+10%葡萄糖注射液l00 ml静脉点滴,1次/d;维生素E 1 mg/(kg·d)口服,2次/d;辅酶Q10(国药准字H19999355),≤3岁10 mg/次,4~6岁15 mg/次,7~14岁20 mg/次,口服,2次/d;肌苷片(国药准字H44021553)4 mg/(kg·次),口服,2次/d。连续治疗3个月。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药方组成:黄芪15~30 g、生地5~10 g、玉竹5~10 g、丹参10~20 g、苏梗3~10 g、川芎3~10 g,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对药物进行加减。心率较慢者加桂枝5~10 g,心率偏快者加野菊花5~10 g、黄芩5~10 g,心肌缺血明显者加当归5~10 g,病毒感染明显者加金银花5~10 g、连翘5~10 g。药物剂量根据患儿年龄及体重进行相应调整,药方煎至100 ml,分2~5次服用,1剂/d。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心肌酶、心电图以及心脏B超均表现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心脏B超正常,心电图正常或大致正常,心肌酶下降程度≥1倍;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一定改善,心电图正常,心脏B超有所改善,心肌酶下降程度<1倍;无效: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甚至加重[1]。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2)所有患儿均于治疗前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变化情况。(3)比较患儿治疗前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以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儿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LVEF、SV、CO水平均明显上升,且治疗组上升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
表2 两组患儿超声心动图结果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LVEF(%) SV(ml) CO(L)治疗组 40 治疗前 57.40.4治疗后 69.3 3.3 61.33.7 4.4 0.4*#对照组 40 治疗前 57.9 3.6*#79.54.6*#6.5 0.3*0.5治疗后 63.4 3.0 60.93.8 4.33.1*67.84.1*5.3
2.3 两组患儿心肌酶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CK-MB、HBDH以及cTnI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心肌酶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患儿心肌酶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CK-MB(U/L) HBDH(IU/L) cTnI(μg/L)治疗组 40 治疗前 38.1 0.02*#对照组 40 治疗前 37.9 0.03治疗后 12.35.3 264.414.1 0.813.6*#186.413.7*#0.08 0.03*0.04治疗后 22.35.2 264.814.5 0.824.2*203.719.1*0.32
病毒性心肌炎在中医学中属于“胸痹、心悸、怔忡”范畴。中医学认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属于本虚标实,小儿体弱,正气不足,加之受到风温湿热邪毒侵袭,心脉出现痹阻,心无所养导致本病。从中医理论方面而言,因患儿多有元气不足,西医不能很好地发挥综合作用,疗效受到一定的限制。本研究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方中黄芪益气补血,生地清热通络,玉竹养阴滋阴,丹参活血养血,苏梗活血行气,川芎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补心血、通心脉之功效[2]。现代药理研究表明[3~4],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心肌收缩力的作用,玉竹具有抗病毒功能,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同时,根据患儿症状辨证施治,对药物进行加减,给予个性化针对治疗,促进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P<0.05);治疗后,治疗组LVEF、SV、C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K-MB、HBDH以及cTnI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营养心肌,提高患儿自身免疫力,改善微循环,促进心脏功能恢复。
[1] 陈永红.儿科疾病诊断与疗效标准[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87
[2] 刘红波.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2,31(18):121
[3] 黄丽.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4):100-101
[4] 胡清伟.中医分期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68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7):603
R725.4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6.067
2017-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