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疗法治疗中风下肢偏瘫的疗效研究

2017-08-27 02:45:44李孟晓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年6期
关键词:偏瘫中风下肢

李孟晓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中医康复疗法治疗中风下肢偏瘫的疗效研究

李孟晓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目的:探讨中医康复疗法在中风下肢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中风下肢偏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巴氏指数(MBI)评分。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下肢偏瘫患者应用中医康复疗法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运动能力,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中风;下肢偏瘫;中医;康复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中风下肢偏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研究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49~79岁,平均年龄(64.579.89)岁;右下肢偏瘫33例,左下肢偏瘫27例。对照组:男26例,女34例;年龄50~81岁,平均年龄(64.7910.15)岁;右下肢偏瘫31例,左下肢偏瘫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偏瘫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已确诊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心、肺系统疾病;意识障碍;语言障碍;严重关节疾病等。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康复治疗。具体如下:(1)针灸刺激:取毫针分别对患者坐骨神经处环跳穴、殷门穴,臀下神经处会阳穴,胫神经处合阳穴,腓骨小头后下方0.5 cm处的腓总神经,腹股沟韧带下1寸位置处的股神经进行针灸刺激,操作时需针感强烈且强刺激,行针3次,每次留针时间为30 min,1次/d,10 d为1个疗程。(2)康复训练:下肢功能分期为1~2期患者,指导其训练过程中保持良肢位,按摩患肢,并进行患肢被动活动训练,提高患肢肌张力;下肢功能分期为3~4期患者,指导其训练过程中进行关节的主、被动训练及坐位平衡训练;下肢功能分期为4~5期患者,训练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纠正患者异常运动,提高患者运动协调能力,科学地进行立位平衡训练及平衡杠内行走训练,纠正患者异常步态。2次/d,45 min/次。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巴氏指数(MBI)评分。

1.5 疗效评定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肢活动自如,为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患肢可进行简单活动,为有效;病情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通过改良的MBI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运动能力,MBI得分越低,患者运动能力越差[2]。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分,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0 25.458.43研究组 60 25.74 7.45 53.46 8.96 χ20.22 9.51 P>0.05 <0.01 7.15 68.56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中风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晕倒、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等,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多因脑脉痹阻、气血逆乱、脑出血等诱发,此外患者心理情绪、饮食习惯及劳累程度等因素也与中风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联系[3]。当患者处于过度劳累、饮食不节、情绪郁怒等情况时会加重患者中风程度,加速病情进展。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现代中医学研究证实[4],中风偏瘫患者多因肝脏肺腑阴阳失调、气血不通,难以滋养血脉经络引起脑部血流量缺乏,从而造成脑组织损伤,且受损脑细胞多处于休眠状态,临床可通过相关治疗方式激活受损脑细胞,促进患者相关功能恢复,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研究中,通过针灸对患者环跳穴、殷门穴、会阳穴等头颈部、上下肢各处主要穴道进行物理刺激,可加快患者全身血液循环速度,提高脑部血流量,修复受损的中枢神经,利于脑部侧支循环系统的建立,改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同时结合康复训练,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陈晓东[5]学者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中医康复疗法治疗中风下肢偏瘫患者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刘金山.中医康复治疗中风下肢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7):232-233

[2] 王锦.中医康复治疗中风下肢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2016,30(1):71-72.

[3] 王志敏.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旬刊,2015,9(19):82

[4] 吴萍.康复训练及针灸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5):85-86

[5] 陈晓东.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治疗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59):167-168

R247.9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6.038中风是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其起病急且重,具有较高致残率,致残主要表现为偏瘫,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健康及生存质量[1]。本研究将中医康复疗法应用于中风下肢偏瘫患者中,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2017-05-10)

猜你喜欢
偏瘫中风下肢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基层中医药(2020年2期)2020-07-27 02:45:58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11-18 16:56:35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