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向阳
摘 要:文章主要论述宁波通商银行信息科技建设背景和主要历程、建设成果、问题及思考等内容,为同业银行未来信息科技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信息科技建设 实践成果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6-149-02
一、宁波通商银行信息科技建设背景和主要历程
自2011年以来,宁波通商银行信息科技建设是围绕着该行重组改制、筹备开业、初期发展、转型创新等业务发展阶段开展相关的架构规划、团队建设、系统建设、运维管理、信息安全等相关工作。从时间维度来看我们的信息科技建设主要经历了重组改制、初期建设、业务转型等三个阶段。
(一)重组改制阶段
宁波通商银行前身宁波国际银行,在改制之前以经营外币银行业务为主,业务开展依托主要以IBM AS400小型机的核心系统和少量外围系统,基础设施水平、科技项目规模、科技团队规模均满足业务规模要求,但整体规模较小。2011年,筹备组定下了未来银行以商贸金融为业务特色,以人民币为主本外币业务兼顾,信息系统需重新建设的基调以及在三到六个月完成在宁波建设数据中心、核心系统等关键系统投产的目标,在筹备组领导的支持下,科技筹备一班人克服业务和科技人力资源稀缺、基础设施落后、时间紧迫等诸多困难,在短时间内成立项目组和上线指挥和实施小组,聚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开发测试上线工作,行内业务、科技、合作伙伴精诚合作,经过两个多月不舍昼夜的连续奋战,在当年5月完成了信息系统上线工作,为宁波通商银行本外币“存贷汇”业务以及监管报送等银行业务工作开展打下了基础。下半年,网银及人行大小额支付等系统的陆续上线,使得宁波通商银行的电子渠道和与外界自主支付通道已初具业务能力。
(二)初期建设阶段
2013年初,前期建设系统稳定运行之后,科技建设的一些关键问题放在我们面前:未来科技建设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建设?需要什么机制和资源?在普华永道的帮助下,我们开展了信息科技战略规划项目(ITSP),在行领导、各条线骨干的大力支持下,结合科技团队的实际情况,历时三个月酝酿发布了三年科技规划:初步明确了业务战略对科技发展战略的要求、这些要求转化为未来的业务目标架构(对业务战略的分层和细化)、对应的未来的应用架构(包括整体层次架构、关键系统的范围相互关系和组成)、实现这些所需的项目群、配套科技治理及组织管理模式、团队配置构成、IT预算等。ITSP明确了科技为业务战略服务、IT治理需要充分考虑监管和安全的要求原则,咨询规划过程也是统一行内科技建设思想的一个过程,站在全行高度为接下来的系统建设和科技工作提供了整体的指引和规范。
在业务上,重点围绕以汽融物流供应链金融业务、卡业务、黄金代理业务等特色业务开展了新信贷—票据—保证金项目、卡系统建设、黄金代理系统。此外,我们建立了以ODS(操作数据存储)为核心的数据平台,初步实现对全行数据进行统一整合、实现对应用系统的统一供数、实现全行数据及技术架构的统一,为构建全行数据标准化体系提供了平台支撑。
(三)业务转型阶段
2015年,为迅速适应“新常态经济”的变化,宁波通商银行吹响了战略“四项转型”(向下、向小、向零售、向特色)的号角,业务转型面临的问题在于在宁波通商银行物理网点少,支付通道不完善、客户信息来源少、平台合作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下、行领导深谋远虑果断决策:组建以账户小组、支付体系小组、信贷工厂小组构成的“天桥工程”创新组织,围绕电子账户体系、支付体系、信贷流程优化等三个中心,建设了银商平台、跨行通、移动信贷APP系统、电子合同等一系列金融科技创新项目,为解决业务转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获客、征信、放款还款等关键业务问题。
二、宁波通商银行信息科技建设成果
(一)搭建小核心大外围架构
架构是系统的DNA,宁波通商银行建行之初采用了较为成熟的核心应用群实现了“存贷汇”交易、核算、账务处理、监管报送等基础核心功能。2013年的ITSP明确了全行“小核心大外围”的应用架构;在随后的几年里,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核心相关功能的剥离,在信贷、理财、国结、支付、票据等关键业务系统建设中贯彻相关的原则,根据规划安排,还建立了数据总线(ODS)和企业服务总线(ESB),在数据交互、运用、管理方面上了新的台阶,这种“小核心大外围松耦合快迭代”的架构可以短期灵活地支持业务发展,也符合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中长期也可持续稳健演进。
在基础设计架构方面,为顺应技术潮流和行业发展趋势,从开始的IOE架构,逐渐过渡到以power系列服务器+oracle、X86+虚拟化+mysql的混合技术堆栈,增强底层对应用的适应性。此外,我们在如何利用先进的云服务来提升宁波通商银行业务连续性、弹性计算等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通过与招银云、阿里云等云计算公司合作在”先小后大先增量后存量先外围后核心”的策略下,以较小的成本实现了卡系统异地应用双活、阿里云邮、移动信贷APP、电子合同上云等项目的落地。
(二)持续进行互联网科技创新
互联网科技在业务中可以分为金融业务互联网化和互联网金融两个阶段。
金融业务互联网化阶段,银行重组改制之初,仅有宁波和上海两个网点,而客户则依托汽车和物流行业金融分布在全国,如何解决客户服务问题是互联网科技需要解决的重点挑战。宁波通商银行主要进行了渠道、核心特色业务能力、互联网生態圈建设等建设三个领域的建设:在渠道方面宁波通商银行于2012年8月后陆续投产了包括个人网银、企业网银、NRA企业网银、小微网银等基于渠道整合平台的电子渠道应用。电子渠道采用了当时技术较为先进的基于Java技术的SOA(面向服务架构)、可实现多渠道接入的、支持J2EE/J2SE环境多层架构开放式CSII PowerEngine平台。选择渠道整合平台的初衷是统一线上产品的发布和管理过程,帮助缩短产品上市时间(TimetoMarket),提升开发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后续的手机银行和直销银行的开发投产也得益于这个平台选择的决策。随着移动金融逐渐成为客户接触银行服务的主流渠道,宁波通商银行于2015年启动了移动金融服务系统项目,移动银行中手机银行客户端采用混合开发模式,手机前端基于原生开发(Native)+VX的H5应用,服务端采用VX+CSII PowerEngine平台,在技术上能够实现宁波通商银行业务的快速迭代、动态更新及24小时不间断提供服务能力等,目前实现了传统和直销模式的基本业务功能的实现。
互联网金融阶段,2015年为响应宁波通商银行战略四项转型以及互联网金融战略的号召,在“天桥工程”小组带领下,利用互联网金融普遍采用的电子账户跨行认证模式建设了电子账户体系、跨行通、移动信贷APP系统、电子合同等一系列创新项目,为搭建适合行业事业部、物理网点少、异地客户多等为特色的业务体系提供了在线开户、结算、小贷款放款还款等关键能力,现有的小贷业务账户90%以上为电子账户,科技为业务转型创新突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互联网生态圈方面,2014年我们建设了电子支付平台,实现了宁波通商银行借记卡在支付宝、财付通等主流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使用,2016年发布了Applepay和HCE等新型移动支付应用,这样,宁波通商银行的客户可以在主流的电商平台、苹果和安卓两大主流操作系统的手机上,安全地使用宁波通商银行的银行卡开展支付结算等增值服务,使得宁波通商银行的银行卡服务跟上了移动支付的潮流。此外,还结合物流行业试水平台合作,建成了为物流快递企业提供资金结算服务的E速通平台和货代提供金融服务的平台。
(三)实现从流程管理到数据驱动
利差收入是宁波通商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而基础银行信贷业务又是其中最为主要的支柱之一,2013年下半年,宁波通商银行开始引进业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安硕承建宁波通商银行新信贷系统,以满足更为丰富的信贷产品和更高的信贷管理生命周期对流程管理的要求,在“小核心大外围”的原则下,将会计核算模块从核心剥离到信贷系统,同时配套建设票据和保证金系统以支持宁波通商银行商贸特色金融,系统于2014年7月投产。后续随着业务战略的调整通过快速迭代的方式持续改造相应管理流程、核算管理、与行内其它系统接口,支持了包括黄金租赁、金贝壳、集卡等不同应用场景,为零售小微贷后、续作、还款等业务的改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转型及“天桥工程”的要求,后续又陆续研发了基于数据驱动的风险预警系统、征信查询平台,同时结合外部大数据引入了执行人信息、失信被执行人、学历、法院、票据挂失等一批有价值的数据,为宁波通商银行在贷前准入、贷后检查等环节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外部数据参考。
截至2016年11月,信贷系统现有各类客户134,285户,已签订合同69,971份,已发放借据113,710笔,有效担保合同35,123笔,其中小贷业务2016年较2015年合同新增162%,占2016年全年信贷业务合同签订量的80%。
(四)充分运用科技运营的底线思维
科技运营是银行的生命线,宁波通商银行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网络安全环境、基础设施服务不如人意、系统整体可用性管理难度大、日常除了安全还要更好为业务一线服务等挑战,此外科技运营管理普遍面临平时关注度低,投入产出缺乏科学依据,一旦事件爆发负面关注度剧增的窘境。针对这种挑战,分管领导高度重视科技运营工作,运用底线思维在日常运行层面,我们自建行之初即通过咨询引入ITIL(IT服务管理流程)作为生产运行管理的主要方法论框架,解决统一生产环节的事件问题变更发布管理过程;在合规内控、运维管理流程、运维技术等综合手段加强生产安全管理;在应急管理方面,通过积极应对克服了极端天气、第三方基础设施意外爆炸等严重威胁带来的影响,及时解决人为操作、系统缺陷的问题,保证宁波通商银行涉及面广、复杂多变的系统7*24小时全年连续稳定运行,为银行稳健经营开展相关业务工作提供了切实保障。在信息安全方面,我们与绿盟、天融信、安永等安全领域专业合作伙伴合作开展了信息安全规划、互联网安全专项检查、分支机构安全检查、上网行为检查等一系列工作,为宁波通商银行网络空间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五)科技治理为科技建设保驾护航
在组织构建层面,高层设立了“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进行宏观指导并按照监管要求建立了包括科技、风险、审计在内的信息科技三道防线。信息科技部始终贯彻“统筹规划、急用先行、小步快跑、立竿见影”的建设原则,在信息科技部设立“一部一室三中心“(信息科技部下辖:网络金融部、综合室、开发中心、科技运营中心、需求测试中心)的管理架构。
在组织体系中,宁波通商银行信息科技部门除了采用较为传统的“一部一室三中心”的布局外,结合岗位责任制,我们创新组织模式,逐步发展成为有通商特色的“小组长制”的分工体系: 首先以专业形成基本的小组分工,然后在每个小组中挑选一个在管理或技术能力较为突出的人员作为小组长,每个小组向部门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双向汇报,形成“统一决策双向汇报、中心督办协调、小组具体执行”的工作机制,在执行力方面,我们采用“部门例会及督办”机制加强重要事项的执行和跟踪力度。小组长制和督办机制这种“通商特色”有效地激发了部门团队的活力和提升了整体执行力,为宁波通商银行信息科技建设和生产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三、宁波通商银行信息科技建设思考
毋庸讳言,看似水到渠成的信息科技建设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回顾也不只是一味“刻舟求剑”式的考据或者怀念,而是为更好地思考未来如何发展。为此,笔者对宁波通商银行信息科技建设主要提出如下思考问题:
在利率市场化、资产管理和新金融融合成为趋势,传统同业竞争激烈以BAT为代表的“异业竞争”的态势下,银行业信息系统建设的主题从“银行信息化”演变为“信息化银行”或“数字化银行”。如何形成持续的银行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科技和业务的要求差距在什么地方?银行信息科技建设如何适应这种趋势?差异化业务战略的选择、一定程度的定力和执行的坚持、技术的效率和灵活适应能力是否是关键成功要素?在科技系统建设过程中持续创新的同时如何充分考虑日趋严格的金融监管要求?
科技系统的组织模式是否可以进行变革和突破?在普惠金融风起云涌金融科技方興未艾的大时代背景之下,银行陆续将成为金融服务在线服务商,而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相对稳定和需要快速迭代的两个体系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我们是否可以尝试用“稳态”以及“敏态”的双模建设模式加以应对?“稳态”即用CMM+ITIL的方式解决传统系统开发管理和运行管理问题,“敏态”则通过DEVOPS的理念,打通开发和运维思想的界限,依托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结合自动化测试、自动化部署、灰度发布等手段解决相应业务需求市场变化问题。
总之,纵观五年来宁波通商银行信息科技建设历程,有成果也有问题,我们相信秉持进取、务实、创新、和谐的价值理念,定能将宁波通商银行的信息科技建设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赵相如.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应用及风险防范对策[J].河北金融,2007(02)
[2] 汪轶.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监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作者单位:宁波通商银行 浙江宁波 315040)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