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炜东 周慧
作为北京市“遨游计划”实验校,学校立足于“六位一体的一体化课程规划与实施”的指导思想,继续秉持以文化培育为引领,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支撑,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以人格教育为基础,探索教学方式变革,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地成长。我们的课程规划注重系统性与贯通性,以学生“仁、智、勇、乐”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方向,以“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生活、学会创新”为路径,进行系统化的整体设计与推进,将建设人格教育课程体系作为课程创新总目标,以课程自主建设为载体,通过多种形式和路径的探索,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积极、主动和丰富的发展,增强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成长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扎实科学文化素质、健康身心素质、良好审美情趣、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一、完善独具特色的人格教育课程体系
2017年是北京中学办学的第四年。根据北京市教委批准的“1+3”项目和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我们从整体上修订和完善设计了6~12年级的课程内容,进一步鼓励师生自主研发课程,与资源方合作开发课程,优化课程建设机制,完善“3-5-4”系列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明确课程体系的三个层次,即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潜能课程。
基础课程:在普遍开设国家规定课程的同时,积极整合历史、地理、思想品德课,开设社会课程;整合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课程内容,开设走进科学实验室课程;建设体育、艺术、技术等的学科群,供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实现通排通选。
拓展课程:以开放性、多元化、个性化为基本研发理念,充分激发多元主体参与课程建设,整合多方课程资源,以促进全体学生的丰厚文化底蕴、好奇心与想象力、艺术与审美熏陶、科学研究启蒙、增进社会体验等综合素养提升为目标,完善五大领域的选修课程。紧密围绕学校育人目标,我们秉承精心研发课程、逐年实践、形成特色、作为必选课程列入课表、持续提升综合素养的课程管理理念,形成一批注重夯实学生人文、科技、健康、艺术素养和培养社会责任感的特色课程。
潜能课程:从深度上实现层级性拓展,紧密围绕领导力、创造力、特长培养和潜能开发、志趣养成,在人文、科技、体育、艺术方面进行特色构建,积极开设STEM课程、“卡魅”课程、创作课程、辩论课程、竞赛课程、体育艺术专项课程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深度课程选择,提升他们的创新品质和专业水平,突出学生综合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稳步有序推进课程管理创新
1.做好学校课程自主设置的顶层设计
(1)课程目标自主
现在,学校仍处于小规模试验办学阶段,以“试验性”和“示范性”为特征,着力培育学校的精神价值“世界因我更美好”,致力于培育好文化的种子,建立自由民主、理性法治的校园文化,探索一贯制教育和小初、初高、高中与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及人才贯通培养模式。
(2)课程排课自主
学校各学期实行“大小学段制”,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分两个大学段(9周),中间设一个小学段(2周)。大学段以校内学习为主,小学段以学生自主活动、综合实践与社会考察为主。学校课时实行“长短课时制”,设置40、60、80分钟的时长,满足不同课程的需要。基础学科的一般课程按每课时40分钟安排;体育、音乐、美术、技术、表演等课程以设计、创造、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课时时长为60分钟,确保课程目标的高达成度;基于专项拓展与现场制作(创作、实验)等课程实施的需求,语文专项课程、理科实验专题、STEM课程时长安排为80分钟。
(3)课程主体自主
学校以“信任、发现、支持、引导”为教风,以“教学做合一”为学风,将教师作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核心主体,征集家长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学生志愿者为课程开发的协作体,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第三方公司合作,积极构建有效支持学生丰富选择、充分自主的课程体系。课程选择、课程评估等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真正成为课程的消费者、评价者,有益促进学校课程体系的稳步完善和发展。学生自创的BlingBling课程、昆虫世界探究、青莲传统文化、开心农场等体验性课程,吸引了很多同齡学生的参与。学校课程的开设与实施,均以学生的实际获得为准则,积极运用多样化促进整体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得学生运用移动媒体进行泛在式学习渐成常态。
2.调整学校课程自主管理的基本策略
(1)课程内容自主
自2013年起,学校就开始了小初衔接课程和学科课程群的建设。语文、科学学科分别进行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教材的研发,形成一套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的学科校本教材;英语学科开展了中外团队合作课程研发,形成了一整套外语课程学习资源;体育、艺术、技术学科,依托学科教师的专业优势,建构了各具特色的学科课程群,丰富了课程内容,平行开设了多个专项(模块)课程……
2016年9月开始,学校采取的课程实施策略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在三年时间内学习6~9年级的课程内容,高中阶段的学生基于“1+3”项目在四年中做好整体规划,尤其是在第一年做好初高中课程的融合和有效衔接。
(2)课程实施自主
我们开展了多样化的走班模式探索,根据学科的性质、特色和师资特点,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创造性地探索出五种走班模式(见表1),逐渐形成一些课程实施策略。例如,数学学科在走班过程中,研修班和自修班形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的实施策略,导修班形成以教师引导为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针对性的辅导以洋葱数学和超级讲师两个APP为支撑,为学生的预习和个性化答疑提供数字化的课程资源保障。
此外,学校非常关注学生学习的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努力探索“跨越边界,建设大地上的课堂;互联互通,实现自由自主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无论身处何地,均可以访问学校数字化资源平台,基于个人需求的学习得以更为便捷的发生。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发帖、回帖、私信,运用微信、邮件、APP等多种交流方式,实现泛在学习,打破常规学科班级或行政班级教学的时空局限,建立广泛的学习共同体,让他们产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荣誉动机,激励学习投入和相互约束,促进自我成长和团队意识的形成。
(3)课程评价自主
学校坚持评价为导向,以评价体系的建立来促进学校教改的发生与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我们尝试运用学分制,设立包含必修学分、选修学分、荣誉学分的北京中学学分体系,对学生学习进行基本评价;尝试星级评价制,包括学科学习五星评价和综合素质发展七星评比。五星评价既含传统的纸笔测试,更有项目作业、研学报告等;七星评比,取北斗七星之意,包括学习之星、生活之星、运动之星、服务之星、孝德之星、艺术之星、科技之星,为学生成长指引方向。
3.设计学校跨学科课程学习的研究路径
我们继续开展BA讲堂、“中华寻根之旅”、露营、博物馆之夜、科技实践活动课程、国际短期访学等系列阅历课程,通过多学科教师共同研发课程资源,设计各具特色的学习单,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形成系列课程成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进一步认识社会,学会共处,学会生活,开阔视野,提升综合能力。目前,已经确定开设天文观测、生命科学、野外科考等拓展课程,丰富学校课程内涵,促进学院课程的纵深发展,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学生说:“我们在这里磨合了彼此的棱角,提高了默契度,锻炼了自己,提升了自己,在快乐氛围中学习,发生了很多有趣、暖心的事情。We will keep going to the destination with a passionate and hardworking heart until succeed.”这很好地诠释了“世界因我更美好”的校训。
以机制为支撑,组建多形态的学习共同体,指向跨越边界、互相融通,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有利于深度学习的发生。例如,地理课将地理课程与北京中学的阅历课程结合,开发巴蜀游学沿线的地理、交通等教学内容;语文课将语文的写作与中国的楹联文化、戏曲文化结合,开发了相关教学内容……跨学科教学内容的开发,尤其关注学生各学科学习间的联系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体验式学习。2016年11月起,学校以“长城”为主题的项目学习的研发和实施,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现在,学校致力于穿越课程边界,探索小初学段育人目标的衔接,六、七年级学生的衔接教育初步形成体系,建成了富有特色的阅历课程育人模式;推动学科融合,以联系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为主导,开设表演、“卡魅”、STEM等跨学科综合课程;突破教学时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协同推进学科读本编写、教学方式多样、评价方式创新、资源共建共享等环节的改革;融合各方育人力量,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干部、家长、学生、专家学者的作用,协同参与学校治理,形成教育合力;畅通育人渠道,统筹课内外、校内外活动,突破年级、年龄、校园、个体身份的限制,广泛开展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跨地區的交流;引进STEM课程,实施中外团队英语合作教学,与高校协作研发戏剧表演课程、影视编导与制作、播音与主持、科学英才课程、“卡魅”课程和“物联网”实验室课程等。今后,学校将进一步探索促进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主动和丰富发展的有效机制和策略,为高中阶段自主课程的规划与管理探索奠定坚实基础,为学生持续取得学习获得感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撑。
(作者单位:北京中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