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改革进行到底》“金句”笔记

2017-08-25 04:49
方圆 2017年15期
关键词:法治制度改革

在法治引领下的制度创新,极大地提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含量,让改革中的“破”更有分量,让改革中的“立”更加稳固

自《将改革进行到底》开播以来,引发热议。现将《将改革进行到底》解说词中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方法、理论相关的部分“金句”摘录出来,与读者分享。

【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改革,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更张。在中国“往哪儿改”的问题上,不能有丝毫含糊。

【两句话都讲才完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

【改革的五大关系】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之“全面”】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一是强调必须构建起丰富全面的改革目标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统领下,中央明确了各领域的分目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特征凸显。二是强调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的重要性。各领域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唯有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才能开辟改革新局面。三是强调要构建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全面,体现在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里,体现在改革的总体效应、总体效果里。

【全面深化改革之“深化”】全面深化改革,新在全面,难在深化。一是强调改革不能浮于表面,须向纵深推进。必须在以往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再上层楼、再进一步、再深一层。二是强调要具备攻坚克难的坚定意志。改革越入纵深,各种矛盾问题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三是强调改革者要敢于触碰深层利益,敢于改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动一些人的奶酪。改革者要敢闯敢试,能尽责,敢担当。

【改革的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能否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全面深化改革三年多来,坚持“问题导向”是其鲜明特征。坚持问题导向,要善于抓主要矛盾,让全面深化改革既形成统筹推进之势,又展现重点突破之力。在一些重大改革领域,中央既作出整体推进的部署,又选准重点,鲜明提出改革的先手棋是什么、当头炮打哪里。在一些复杂的改革难题面前,中央引导大家去准确判断问题的主与次、轻与重、急与缓,用符合实际情况、符合改革内在规律的时间表、路线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改革与法治】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注重法治引领、强化制度创新的根本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一论断,鲜明定义了“改革”与“法治”的辩证关系,即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立法要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

【制度创新引领改革】以制度创新来推动改革,更能越过事物的表象,击中改革的要害,抓住改革的根本;更能使改革态势跃出局部,延展到全局;更能使改革力度穿透表面,抵达矛盾汇聚的深处和利益交错的枢纽。以制度创新来推动改革,更能体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在改革的破与立之间,在此项改革与彼项改革之间,在改革与法治之间,构建起稳定的连接体系。

【法治引领制度创新】在法治引领下的制度创新,极大地提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含量,让改革中的“破”更有分量,让改革中的“立”更加稳固。

【人民才是改革主体】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宏大布局。“获得感”一词,诠释着改革永恒不变的价值底色。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这一论断,格外醒目。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焕发改革热情、投身改革实践、分享改革成果,人民始终是改革的主体。

【搭建改革“四梁八柱”】如果把全面深化改革比作建造大厦的话,头三年是夯基垒台、选材备料、立柱架梁的三年,这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达到了,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放眼今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各主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

【新的改革思想】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辩证思维解矛盾,以法治思维图善治,以系统思维聚合力,以底线思维定边界,以创新思维增活力,以开放思维拓视野……这些新的改革思想,夯筑着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的基石,并正在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回答时代之问】全面深化改革,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透过一个个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回应了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时代关切,也深刻作答着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走好中国道路,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课题。

【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滚滚向前、洪流不息,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不断改革——用改革激发活力,让人民群众从改革与发展中受益。今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用更高质量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要用更坚定更深入的改革来破解。

【新常态的三个特点】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速度、结构、动力,六个字,三个关键词,勾勒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内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判断。

【因时而变和随事而制】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改革家总是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以简洁凝练而又内涵丰富的语言,揭示事物本质。用“新常态”来定义当下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这当中透射出的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战略定力,扫清了人们思维上的迷雾,对中国经济“怎么看”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了鲜明回答。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经济发展新常態的重大判断,带来的是党中央经济工作思路的重大调整。

【标本兼治的药方】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中央继而开出了一剂标本兼治的药方。去产能,让绝对过剩的产能退烧去热;去杠杆,消除瘀堵虚肿,让资金血脉畅行;去库存,消除困扰发展的炎症病痛;降成本,减税降费,为企业休养生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补短板,提升基础设施、加强公共服务、培育发展新产业,让经济社会发展强身健体。

【结构之变的关键】结构之变,是追求质量效益之变,更是经济发展方式之变。结构之变,是全面之变,更是深层之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层次着力点,就是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结构之变的关键。

猜你喜欢
法治制度改革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改革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改革备忘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