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劲松
江苏人才工作起步早,基础好,成效明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工作面临新挑战,倒逼我们思考,江苏人才工作转型之路何在?升级之道何有?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论断给我们做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推动我们开启了探索之路。
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坚持从江苏实际出发。一方面,江苏市场主体活跃,民营经济占比超过55%,94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700万户,平均12个江苏人中就有1个企业主,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江苏科教资源丰富,科技成果众多,人才总量超过1000万,拥有高校141所,在校大学生超过190万人,江苏籍各类人才遍布海内外,仅两院院士就有近300名,人才供给充分。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坚持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规律,准确把握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紧紧抓住中央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机遇,制定出台江苏人才新政26条,让市场之手有序有为,让政府之手有力有道,坚定不移走好江苏人才发展市场化之路。
坚持政府有限作为,主动让路于市场
从改革做起,把市场导向作为改革方向,把释放活力作为改革目标,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
把激活企业作为激活市场的关键。企业是最大的市场主体,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面对企业发展的转型期、人才引领的机遇期、创新驱动的关键期,如何让这些民营企业在爬坡过坎中增强韧劲,再添新动能,焕发新活力?我们着力在政策引导、降低成本、减轻负担、分担风险等企业迫切需要的方面给予帮助,让企业在引才用才上有想法、敢行动、见成效。出台加快推进人才强企工作意见,开展开发区企业人才专项工作。建立引才奖补制度,政府在引才投入、租房补贴、项目资助等方面对企业进行跟奖跟补。推动民营企业走出去开展海外并购、建立研发机构、打造离岸孵化基地,到世界创新最前沿、人才最活跃的地区就地引才用才。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主动发力,真正成为最具活力的引才用才的最大群体。
把市场评价作为政府评价的依据。省委书记李强同志强调,人才不是在房间里打分打出来的,用人单位愿意花大价钱去雇佣的,就是人才。组织部门带头改革人才项目评审,改进评价标准,把人才享受的薪酬待遇、创造的市场价值、缴纳的所得税收、获得的创业投资等作为重要衡量指标。个人年薪30万元以上的,评价时给予重点关注,优先考虑。改革评审方式,推行第三方评审,组织创投机构、企业家、用人主体和部分专家共同参与。
把市场选择作为社会选择的基础。针对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推行人才在高校、园区的“双落户”制度,支持开发区、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人才发展缓冲基地,打造人才创新创业的“旋转门”,畅通人才在不同体制间的流动渠道。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的协同创新体系,会同东南大学建设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汇聚了一大批研发人才,带动兴办上下游关联企业200多家,成为未来网络产业的领军者。
把市场回报作为人才回报的根本。推广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鼓励实施股权、期权、分红激励,提高人才待遇的市场竞争力。明确人才奖补政策,对有特殊贡献的人才,奖补数额可相当于其缴纳的個人所得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全面接轨国际,在股权激励方面大胆探索,给予核心团队成员10%-30%的股权激励,吸引了近200位全球高层次专家加盟,其中包括29位国内外院士,迅速建立了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30多个前沿研究所,目前有4家进入上市准备期,研究团队“主人翁”意识高涨,创新活力充分迸发,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视察时给予肯定。
发挥政府补位作用,始终紧跟上市场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创造条件。政府与市场,该牵手时要牵手,而且要牵得强而有道。
政府搭台,解决要素集聚不畅的问题。集聚人才和创新要素,尊重市场规律是前提,政府推动引导不可少。去年,我省举办世界物联网大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今年又举办江苏发展大会、世界未来网络大会、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搭建起江苏产业、企业家与海内外顶尖人才的交流合作平台。实施科技镇长团计划,从清华、北大等400多所高校院所柔性引进4380名教授、博士来到江苏,并以他们为桥梁纽带,延伸引进专家教授5万多人,实现县县通大院大所、镇镇有教授博士,让广大中小企业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校院所的创新成果和智力支持。
政府补台,解决资源对接不上的问题。有了资本的参与,人才和产业才能活跃起来。我省积极发展人才金融,设立省级风险补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推出“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等“人才号”系列金融产品,对设区市以上人才计划入选者,提供最高1500万元的零抵押、零担保贷款。去年以来,江苏银行已累计为1900多名人才发放30亿元纯信用贷款。通过与深交所深度合作,实现江苏人才创办企业与全国知名创投机构的对接,着力打造创业板的江苏“预备板”。
政府站台,解决信用信心不足的问题。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江苏企业到北欧地区引才引智的热情高涨。我们顺应发展趋势,根据企业需求,加强与北欧国家政府间的对接联系,打造合作共赢的桥梁,为双方企业合作发挥政府推动作用。2013年,江阴贝瑞森公司研发贻贝黏蛋白进入关键期,急需更有力的智力支撑。省、市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帮助到海外牵线搭桥、全程支持,最终打动了瑞典诺贝尔基金原董事会主席、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本特·塞缪森教授,取得他的支持,并在瑞典设立了公司的海外研发基地,就地引才用才,实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
强化政府基础保障,积极服务好市场
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离不开精准便捷的公共服务、公平竞争的人才生态。我们把握角色定位,强化服务意识,重点推进三项基础工程。
建设人才交流信息港。重点开展“三个一”,即进行一次人才大普查,会同省人社厅、统计局等部门,对全省人才资源状况进行一次全口径、实名制调查统计。绘制一张人才大地图,分类摸清行业发展最领先、科学技术最前沿、创新人才最顶尖的国际国内分布,对创新高地在哪、高端人才是谁,做到一目了然、一图看清。建立一套人才大数据,借助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机制,建设“江苏人才云”大数据信息系统,夯实聚才用才供需精准对接平台。
培育人才服务综合体。出台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意见,积极培育和引进人才服务社会组织,组建猎头联盟,建设人才广场、人才港等。对引进行业内世界500强、全国100强的,省财政给予1000万或500万元的奖励。目前,全省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600多家。成立“江苏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会”“江苏千人计划专家联合会”“双创人才联合会”等社团组织,发挥人才团结人才、人才支持人才、人才服务人才的作用。
打造人才法治示范区。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人才工作,完善人才工作法规体系,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以知识产权为突破,省政府出台《关于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省人大常委会制定《江苏省专利促进条例》,实施知识产权护航工程,建立维权快速援助机制,切实保护各类人才和用人主体的合法权益。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等主要发展指标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八连冠”,为激励人才创新提供了基本保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