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淑娟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7.14.217
摘 要:该文主要通过对A站春运疏运客流数据的分析,结合车站运作当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细化疏运流客流组织方案,旨在提高车站工作效率、降低客运风险。
关键词:地铁 客流组织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5(b)-0217-02
1 A站客运组织
1.1 疏运客流分析
日常进出站客流量均在30000左右,乘客出行特点是早高峰为出站高峰期,晚高峰为进站高峰期,早高峰最高15 min出站人数为1730,时段为8:15-8:30,晚高峰最高15 min进站人数为1277,时段为18:00-18:15。
越站期间,日均总进站客流60000,较日常日均30000的进站客流增加1倍,最高15 min进站客流较日常平均增加53%。
越站期间,日均总进站客流75000,较日常日均30000的进站客流增加1.5倍。
由于越站期间是工作日,导致疏运客流与早晚高峰客流重叠。
1.2 客流组织难点
1.2.1 B端站厅付费区窄小,出闸能力有限
B端站厅付费区与站台用三台扶梯连接,站厅面积窄小,扶梯口容易造成乘客堆积。尤其是在春运期间,乘客携带行李较多情况下,站厅付费区会更显拥挤。
B端站厅进闸机为5台,出闸机为5台,双向闸机4台,基本满足日常高峰期乘客出站,火车站越站情况下,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较多,大部分乘客对车站布局不熟悉,持单程票乘客数量较多,对车闸能力造成影响(如图1)。
1.2.2 乘客指引量大
(1)列车在火车站上下行同时越站,火车站地面交通实行交通管制,A站是距离火车站最近的地铁站,导致大量乘坐地铁去往火车站的乘客在A站下车。
(2)第一次实施火车站上下行同时越站,广大乘客对A地铁站的地理位置不熟悉,又着急赶火车,引导工作量大。
(3)位于B端站厅的C口,是去往火车站的最近出口,从C口步行到火车站需要25~35 min,C口的引导工作量大。
1.2.3 交叉客流、重叠客流大
火车站路面实行交通管制后,大部分春运旅客选择在A站下车,与本站的出站客流重叠,同时易与进站客流产生交叉。
1.3 解决方法
1.3.1 站厅客流两边分散
由于B厅付费区面积小,出站能力有限,去往火车站的乘客可以通过在站台中部实施横向拦截,引导去往火车站的乘客由E口出站,从而减少对B厅客流压力(如图2)。
1.3.2 设置告示和置高点
站在乘客的角度,以快速引导乘客出行为目的,在站台设置举牌,悬挂火车站出口指引图,在B厅设置至高点,出入口设置专人进行引导,使得乘客的出站线路清晰明了。
1.3.3 B厅只进不出
进站客流较大时,为减少交叉客流,可以B厅只进不出,同时改变扶梯方向。
1.4 疏运客运组织方案(火车站上下行同时越站,A站是越站后的第一个车站)
第一步客流组织:接到火车站上下行不停站通过的信息后:
第一,设备状态。(1)先保持闸机和扶梯按正常方向运作,通知AFC人员待令;(2)将至高点放置B端站厅中部;(3)准备好需要播放的广播。
第二,告示状态。(1)将告示按客流控制图摆好,“持单程票的乘客请从边门出站”告示摆在两端边门处翻转,暂不使用;(2)用公交接驳举报制作临时导向(放在至高点使用);(3)悬挂两张大的蓝色告示,一张在B厅出闸机处,一张在B端扶梯下方。
第三,临票状态。(1)V04旁设置一预制票点;(2)V01右方设置两预制票点;(3)V03左方设置一预制票点(备用点)。
第四,铁马状态。
站厅:(1)在V01-V03前设置铁马,对进站购票和出站的乘客进行分流;V01右方设置两预制票点;(2)在边门和站厅中部柱子处拦截,分开进、出站乘客;(3)在V04-V07购票队伍后设置铁马,分开买票进站和出站的乘客;(4)在A端进闸机处设置铁马分开进、出站客流。
站台:(1)上行线侧的21#屏蔽门、下行线9号门对应位置横向(垂直线路方向)拦截,横向(垂直线路方向)拦截第二通道(不封闭,栏杆可伸缩);(2)在B端扶梯通往第一道处,设置活口铁马;V03左方设置一预制票点(备用点);(3)在6号扶梯下方左侧延长铁马,隔开进出站客流。
第二步客流组织:当站台乘客进一步增多时,纵向拦截上行线侧的1#通道,引导乘客从2#通道行走,并拦截第二通道,引导乘客通过A端站厅的E口出站。
第三步客流组织:当B端出闸机不能满足出站需求时,将B端边门打开,将部分出闸机设为常开,人工回收单程票。
第四步客流组织:当A端出闸机不能满足出站需求时,将A端边门打开,将部分出闸机设为常开,人工回收单程票。
第五步客流组织:为缓解出闸压力,可以將站台通向站厅B端的5#扶梯,站台通向站厅A端的2#扶梯关停。
第六步客流组织:当站台聚集较多乘客不能疏散,易出现人身安全事件时,开放所有出闸机进行疏散,人工回收单程票。
2 结语
一套完善的客运组织方案,需要从日常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先进的科学数据统计,才能合理地被制定出来,然而,由于客流数据的不断变化,以及固有的硬件设施限制,车站的客运组织总是在不断改善,因此需要总结前人的经验,不断完善细节,才能够更好地确保地铁的客运安全,才能更好地给乘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这也是我们所有地铁工作者追求的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