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敏
摘 要:长序榆群落仅分布于福建茫荡山山脉的东山村。1980年调查大树有15株,1986年为12株,2013年减至3株,2017年发现现存数量7株,极其稀少;长序榆天然播种种子萌发较好,幼苗幼树较多,但在林下无法更新成林,37年内未见长成大树;通过对枯死木原因和2013年、2017年两个年度更新调查分析,发现人为干扰是造成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提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扩繁和人工培育是种群发展和壮大,防止天然群落被破坏的有效手段,对于拯救濒危植物、保存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群落保护;极小种群;更新调查;就地保护;福建南平
中图分类号 Q9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5-0086-3
长序榆(Ulmus elongata)是1977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立国先生和浙江林学院丁陈森先生在浙江省遂昌县调查后发表的新种[1]。1980年在福建南平市来舟镇东山村首次发现,为福建新分布。长序榆分类位置隶属于榆科榆属总序榆组(Sect.Chaetoptalae),共有4种,其中3种产于北美,而长序榆是该组在东亚的唯一代表种,为我国特有种,属国家Ⅱ级重點保护野生植物,已被列入中国被子植物关键类群中高度濒危种类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保护的物种,也是国家林业局批准实施《极小种群植物的保护救护项目》福建省组织实施的保护树种之一。长序榆零星分散于我国浙江、江西、福建、安徽和陕西的丘陵、低山地带,野生成年大树已极少见,多为孤立木,处于濒危状态。目前国内外对长序榆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种群、群落、繁殖特性更新等方面。因此,本文基于对长序榆历年来的保护措施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有效的保护方法,为拯救濒危植物、保存林木种质资源提供依据。
1 保护地基本情况
保护地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来舟镇东山村,东经118°02′~118°08′,北纬26°36′~26°43′,海拔600m。在茫荡山自然保护区西南面,闽江支流富屯溪依旁而过。该地区属中南亚热带中南部,气候属华中区浙闽副气候型,受海洋性气流影响,气候暖和湿润,年平均温度19.4℃,极端最低温度-6.3℃,极端最高气温41℃;年降雨量1592.4~1697.2mm,相对湿度较大,达79%,云雾多,年蒸发量1381.3mm,植物生长期可达300d左右;土壤为红壤。
2 活立木调查情况
1980年在福建延平区来舟镇东山村首次发现长序榆,并对该群落进行调查,共发现大树15株,调查过程中发现该片山场是发育良好的阔叶林混交林和部分毛竹林组成,长序榆散生在其间[1],该地立地条件良好;1986年存活情况调查时,发现活立木12株,枯死木3株;2013年进行立木复位调查,发现长序榆保护地因阔叶树被砍,长序榆母树仅为3株,分别4号、5号、7号母树,其余9株枯死;2017年4月对保护地周边进行走访,在毛竹林边缘处发现2株长序榆母树,以下称为16号、17号母树,在距离4号、5号母树约200多m处毛竹林外、林区道路边上发现2株天然飞播更新的长序榆,称为18号、19号。
为了解2013年枯死木高达9株的原因,2013年4月茫荡山自然保护区在3号枯死木下坡面方向设立1m×1m的土层样方,对竹鞭分布情况进行调查:样方内毛竹根系发达,在表土层形成一个竹鞭网,造成长序榆根系无法穿越竹鞭网,扎根土壤深处吸收水分和养分;2017年4月立木复位调查过程中,距离母树约200多m处毛竹林外、林区道路边上发现2株天然飞播更新的长序榆,胸径分别为16.5cm和8cm,树高分别为10m和8m,长势良好。
分析原因:通过对土层样方调查情况分析,人工经营毛竹林是1980年发现15株母树到2013年发现枯死12株的主要原因之一;竹林内多年来未发现有胸径大于5cm的天然更新幼树,一方面是竹林内的高郁闭度影响,另一方面该山场属于竹农自留山,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竹子经济效益可观,竹农考虑自身利益,每年频繁的劈山、挖笋、砍竹子等生产性经营活动和有意识挖除长序榆幼树,是3a以上幼树灭失的主要原因之一。2017年4月发现2株天然飞播更新的长序榆,其位置在毛竹林外、林区道路边,该地光照充足,没有外界危害,因此能够长成大树;新发现的2株长序榆母树在该片毛竹林边缘,光照较为充足,因此长势也不错。
3 天然更新调查情况
2013年、2017年围绕4号、5号母树在5m、10m、15m、30m及30m外全面进行立木天然更新调查(表2)。从表2可以看出,2013年和2017年调查时长序榆天然更新全为3d以下生幼苗,未发现胸径大于5cm的长序榆幼树[2]。幼苗多数集中分布在距离母树10m以外的范围,母树树冠下分布较少,1-2年生苗木比例多于3年生苗木,林下无灌木,多为草本植物。主要原因:一是毛竹林内郁闭盖度高达85%~90%,光照微弱[3],不利于幼苗生长;二是竹农每年挖冬笋、春笋、劈草抚育以及有意识的挖除长序榆幼树,都会伤害到幼苗幼树,也是3年生幼苗数量锐减的一个重要因素。
4 保护措施变化
4.1 就地保护措施
4.1.1 专家发现至保护区建立阶段的保护措施 1980年林业专家在来舟镇东山村首次发现长序榆后,立即将情况上报省林业厅。随后,林业部门进行现场调查,组织人员走访东山村和蛟湖村村民了解情况,延平区政府投入经费加大濒危树种保护宣传力度,宣传濒危物种保护知识,制定珍稀物种及生境保护管理规划,对长序榆母树集中区域的人工抚育进行干预,将长序榆繁育列入珍贵树种繁育项目,促进长序榆自然繁衍和更新。
4.1.2 保护区建立后的保护措施 2009年茫荡山保护区对东山村母树设置了保护围栏、标桩和宣传牌,与当地村民签订保护协议。从2011年起每年支付费用4000元,2017年起增至6000元进行人工保护。2009年春,保护区抽调精干人员组成科研小组,开展国家濒危植物长序榆孢子繁殖及种质保存技术研究与应用试验,同时依托省林业厅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项目,进行长序榆野外繁育等方面研究。2010年与福建农林大学组织开展长序榆就地保护和异地繁育等栽培种植课题研究。
4.1.3 极小种群保护策略后的加强保护措施 2008年10月,省野生动植物与湿地资源监测中心和保护区在东山村开展福建省长序榆野生种源人工繁育与种群恢复项目,进行恢复种群种植。2010年保护区开展极小种群长序榆拯救扩繁工作,在开展资源专项调查的基础上,及时与来舟镇东山村及相关自留山签订保护合同;2014年4月,南平市和延平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开展长序榆极小种群野外救护与繁育项目,建立0.33hm2长序榆育苗基地。
4.2 迁地保护措施情况
4.2.1 苗木的培育情况 1999年4月来舟林业试验场在苗圃内播种和培育,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3月委托森科种苗公司在营养杯中育苗,由于遭遇南平市2010年“6.19”特大洪灾,仅存约200株,造林后成活160株;2011年春季实施了野生种群回归复壮工程[4],在九峰山与毛红椿混交种植100株,成活60株,苗木平均高达1.65m;2013年起森科種苗公司与福建林科院开展长序榆无性繁殖培育,取得一定成效;2016年收集种子在九峰山培育种植100株,目前长势较好。
4.2.2 发现区外的种植情况 2015年3月,保护区在茫荡镇依朝村用长序榆与无患子混交种植1hm2,经观察,2d多树苗平均高度12~13cm,苗木成活率仅23%;2016年3月,保护区在来舟镇东山村用长序榆与楠木混交种植0.67hm2。经观察,当年苗高就达11~12cm,苗木成活率高达95%。2016年来舟镇东山村村民在距离原生地1km处进行长序榆与木荷混交林扩繁试验基地2hm2,长势良好。
目前,仅来舟镇东山村用长序榆与楠木混交种植区长势良好,未发现有成林的种植新区。
5 保护对策
对长序榆这种大型乔木树种,优先保护种群的关键环节是进行就地保护[5]。在就地保护过程中,我们通过不间断宣传濒危物种保护知识,制定珍稀物种及生境保护管理规划,设置防护设施,对长序榆母树集中区域的人工抚育措施进行干预,保护效果并不明显,保护地现场人为破坏痕迹明显,长序榆幼苗有部分被挖掘的迹象。从目前形势看,当前市场经济利益是林农的最大取向,语言的劝导保护、经费的补助保护都没有效果,如何创新保护手段,才是从源头保护长序榆群落的最好方式,对当前的濒危植物保护中具有现实意义。
5.1 将就地保护作为种群繁育主要手段 将长序榆母树所在的小班纳入延平区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范围,由延平区林木收储中心进行评估,与该片山场林权所属的竹农进行协商,按双方约定的价格一次性将竹林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收归国有;或者由区政府出面,通过租赁的形式取得竹林和林地使用权,并给予林权所有者适当的经济补偿后,建立长序榆自然保护小区,对长序榆生长、繁育等场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7],在现存母树50m范围内,砍去毛竹、挖去竹鞭,增加光照,促进林内长序榆幼苗生长,聘请当地护林员对保护小区内长序榆母树进行保护。
5.2 迁地保护作为就地保护的补充措施 迁地保护可以扩大种群,将物种存在多个地点,达到有效保存遗传多样性的目的,我们可以将迁地保护作为就地保护强有力的补充措施,通过寻找与东山村附近相同立地条件、海拨高度、土壤条件和相似的林下环境,将林下自然繁殖的2~3年生幼苗和扦插育苗的苗木进行人工造林,建立长序榆近地保护基地[6],扩大繁殖范围。
5.3 积极开展扩繁和人工栽培 由保护区牵头,每年2—3月长序榆种子成熟季节,采集种子进行播种繁育,做好各个环节记录并进行分析,将培育的苗木回归保护地人工造林,实施野生种群回归复壮;同时可以建立一座温室繁殖圃地,利用掌握长序榆野生种群数量、分布情况、分布环境和人为活动情况,进行扦插繁殖育苗 [5]。
参考文献
[1]傅立国,陈家瑞,汤彦承中国榆科植物志资料[J].植物分类学报,1979,17(1):45-47.
[2]邹高顺.长序榆福建种群的天然更新与繁殖[J].林业科技开发,1995(1):2-4.
[3]蒋延生.长序榆天然更新调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3,30(4):55-58.
[4]赖文胜,邹高顺,张纪卯.不同密度对长序榆苗期生长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2001,28(2):74-76,80.
[5]李文巧,刘鹏,吴玉环,等.珍稀濒危植物长序榆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1):203-206.
[6]朱德云.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序榆的分布状况及保护对策[J].现代园艺,2015(2):204.
[7]周小春,张颖.安徽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策略[J].安徽林业科技,2014,40(6):5-9.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