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坦+李正栓
摘 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软联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的教育交流传统、区域性教育合作、形式多样的教育交流载体,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多民族的语言文化、复杂的地域环境和参差不齐的教育基础,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带来了挑战。为此,中国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和人文沟通,搭建多层次的教育合作平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教育交流与合作;困境;对策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同年10月,习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建设,“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促进我国同沿线国家教育、旅游、学术、艺术等人文交流,使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2015年3月,为了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推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明确表示,“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把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作为合作重点。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本着“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原则把“一带一路”倡议引向深入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教育交流与合作为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架设桥梁,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一、中国与沿线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具有坚实的基础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提出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必将对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产生重大影响。源远流长的教育交流传统、区域性教育合作成果以及形式多样的教育交流载体,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源远流长的教育交流传统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通商之路,更是沿线国家文化教育融合之路。早在公元前138年,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地区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道路。中国的丝绸、金棉、瓷器、锦绣等通过商贸往来传入西域各国,而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兽、香料也传入中国。频繁贸易往来带来的是文化教育交流的繁荣。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等先进技术先后通过丝绸之路西传,对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由传教士传至西方,对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玄奘法师取道丝绸之路,经中亚前往印度取经,将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社会风俗编著成《大唐西域记》,成为中西方交流的典范。
发源于秦汉、兴盛于宋明的海上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的东南沿海,经过东南亚、南亚最终到达非洲东部。明朝郑和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七下西洋,宣扬“以和为贵”的思想,加强了中原王朝与南洋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经海上丝绸之路来华,“西学东渐”之风始盛。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坚船利炮的庇护下,通过开办教会学校传教布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同时,中国的有识之士也开始“睁眼看世界”,通过翻译西书和传播西学,改革传统教育。
源远流长的教育交流传统为当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积累了深厚的历史积淀。
(二)丰硕的区域性教育合作成果
“一带一路”涉及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一些国家因为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背景相似,成立了区域性合作组织,区域性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区域性合作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了合作对话关系以来,便开启了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的新篇章,先后成立了中国东盟大学联盟(1995年)、亚太大学联盟(1995年),合作共建了“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委员会”,开办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活动周(2008年)活动。2010年,中国政府提出“双十万”计划,力争到2020年中国与东盟双向留学生都达到10万人。据统计,东盟来华留学生从2010年的49580人增长到2015年的71101人,中国赴东盟国家留学生从2010年的16947人大幅增长至2015年的39662人[2]。目前,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文莱、老挝、柬埔寨、菲律宾分别签署了教育交流协议,与泰国、马来西亚等分别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定[3]。此外,中国成立了许多东盟研究中心,如广西大学中国—东盟教育交流研究中心、贵州大学东盟研究中心等,为深化中国与东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从2006年开始,上海合作组织确立了教育部长会议,成为了重要的教育合作平台。2009年,上海合作组织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对成员国的语言教学、教育合作体系、学历学分互换机制和联合培养方案作出了长远规划,为区域性教育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形式多样的教育交流载体
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交流载体搭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孔子学院以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成为沟通中西方的桥梁与纽带。从2004年首家孔子学院落户韩国以来,孔子学院十年间在全球迅速发展。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南亚和中亚地区,从2005年到2015年,我国就与10个国家共建了22个孔子学院和12个孔子课堂[4]。比如,广东韩山师范学院利用潮汕华人华侨在东南亚的优势,以孔子学院为依托,发展华文教育,积极加强与马来西亚、越南、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交流。2015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倡议下,“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立,来自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高校发表《西安宣言》。“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理念,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方面提供支持与服务。
此外,在海外开设分校或是以合作办学的模式构建合作平台也是教育交流的重要载体。2011年,苏州大学在老挝建立了老挝苏州大学;2013年,厦门与马来西亚签订协议,共建厦门马来西亚吉隆坡分校。总之,以孔子学院为代表,以合作办学为模式,以“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为依托的教育交流载体为教育交流与合作拓展了思路,积累了经验。
二、中国与沿线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面临的挑战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有着坚实的基础,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更是日渐增多。但是,从整体上看,存在着教育交流与合作渠道单一、层次和水平偏低、规模偏小等问题。笔者认为,这大体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语言障碍
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语言互通,政策就无法施行,设施无法联通,贸易无法畅通,更谈不上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倡议涉及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分属于九大语系的53种官方语言(见表1),还不包括区域性的民族语言。在尼泊尔,地方性语言多达120种,分属于4个语系的不同语族。我国高校的外语语种教学设置比较单一,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通用语种教学较少,非通用语言人才匮乏,截至2013年,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招生只覆盖了其中的20多种。作为全国重要语言人才培养基地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开设72个外语专业,只有29个非通用语种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用语言[5]。非通用语种人才匮乏,无法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多元化的语言环境,是导致中国与沿线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出现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复杂的地缘环境
“一带一路”倡议连接亚太和欧洲经济圈,沟通亚洲、欧洲、非洲三大陆,其框架内的合作交流必然受到沿线复杂地缘环境的影响。从地理上看,“一带一路”与民族宗教矛盾复杂、热点问题众多的“世界动荡之弧”有着空间吻合性。这些地区的国家在历史上就因为种族和宗教问题而引起矛盾和冲突,再加上经济危机,经济发展困难加大,造成“民族主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趁虚而入,武装冲突频发。沿线国家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再加上原来的一些矛盾冲突,势必会对交流与合作造成一定影响。
(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大,教育体制各异
“一带一路”沿线包括经济发达、欠发达甚至贫困地区,教育基础差异大,教育体制各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正常开展。中亚的哈萨克斯坦,2008年的国家教育经费总额达到6273亿坚戈,占当年GDP的4%,识字人口比率已经达到99.5%,2008年的教育发展指数在亚非国家中排名第一[6] 。然而,东南亚的缅甸、老挝和越南办学条件堪忧。据《缅甸时报》报道,在2012 至2013财年,缅甸用于教育的支出为6170 亿缅币(约合人民币46 亿元),占国家全部预算的2.91%,高等毛入学率为13%。此外,不同的教育体制给教育合作与交流也带来了阻碍,双方在课程互认、学分互认、学历互认、资格互认以及师生流动方面存在诸多困难。
三、中国与沿线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中国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一以贯之地坚持教育对外开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积极扩大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一)加強语言和人文沟通
鉴于国内高校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语种专业较少,无法满足国家的用人需求的情况,要着力加强非通用语种的人才培养。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依托教育部小语种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业力量,联合有关部门严格论证和缜密考察行业所需非通用语人才,既要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非通用语人才的需求,又要做好相关语种人才的储备工作。
其次,要把语言人才的培养和相关国家的国别区域研究相结合。只有培养出来的语言人才成为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本地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展的“亚非地区研究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选派优秀学生赴英国和法国攻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课程,并开展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区域研究。中外联合培养的模式为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与国别研究创新了形式,丰富了内容。此外,要积极倡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者开展“中国学”课题研究,增进沿线各国对中国教育传统、教育政策、教育法规等各方面的理解。
最后,要改变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加强语言互通协调机制构建,共同开发语言互通开放课程,倡导沿线各国在华开设相关语言课程。鼓励部分教育发达地区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开设沿线国家语言课程,对于一些急需的沿线国家语言人才,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满足当前社会的用人需求。
(二)搭建多层次教育合作平台
首先,要确立高层次的定期往来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深领域的协商模式,这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运行良好且不断发展的协调机制是推进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工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然在经济基础、社会制度、文化认同等方面存在着多元性和差异性,但应该秉承“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原则,求大同、存小异,利用现有的合作平台和交流机制,如“一带一路”高峰论坛、APEC领导人峰会,增强政治互信,相互协调,从而为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保障。此外,要避免以自我为中心的“射线”思维,根据不同地区与国家之间的特点,制定差异化教育合作政策,提高教育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各地方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民族特点,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一带一路”的总体布局,发挥各地方在“一带一路”中的主体作用。例如,利用与沿线国家或地方建立“友好省州”“姊妹城市”的契机, 搭建海内外合作平台,打造教育合作新典范。新疆作为“一带一路”重要的节点省份和“桥头堡”,利用跨境民族与周边国家拥有相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优势,深入推进与沿线国家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2016年,陕西省利用古丝绸之路起点的区位优势,举办丝博会暨第20届西洽会“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交流会,旨在通过合作办学,展示丝绸之路沿线特色服装,为沿线国家搭建深入合作的平台。
再次,各级各类学校要以“兼容并包,互学互鉴”为原则,有序地与沿线国家学校扩大交流与合作。中小学可以与沿线国家学校确立友好关系,利用“夏令营”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师生交流工作,从小培养学生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感。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高职院校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专业技术性和应用型人才。普通高校应充分发挥智库优势,为国家战略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比如,西北大学成立丝绸之路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成立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等。
最后,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要完善民间交流与合作机制,加强地方双边、多边交流与互访机制。密切人员往来,加强民间与政府间的交往,消除民众中的沟通与交流障碍。要创新合作形式,丰富合作内容,设立“一带一路”活动主题,举办國际化访学活动,推动青少年访学服务;围绕“一带一路”主题开设专门期刊或是开辟期刊专栏。
(三)整合教育资源,共享合作成果
首先,鼓励中国与沿线国家高校间的学分转换和学历互认,积极探索跨国跨境人才培养模式,减少沿线国家留学生交流与互换的障碍。中国要与沿线国家建立全面、稳定、务实的合作关系,提高区域内教育的吸引力。2016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其中明确提出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世界范围内的学历互认机制,实现区域内双边、多边学历学位关联互认,这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提高区域内教育竞争力。
其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打造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的升级版提供了宝贵的机遇,而来华留学生教育也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要充分利用好中国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的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在留学生生源结构上适当对沿线国家倾斜。一方面要积极利用留学生来华机遇,将他们培养成为“知华”“友华”“亲华”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结合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选派具有全球视野、掌握国际规则、精通外语的人才赴沿线国家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传播中国好声音,讲述中国好故事。据统计,从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呈稳定增长态势,增速连续5年超过10%,年均增长14.11%。[7]
最后,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境外办学。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开展境外合作办学,顺应了“一带一路”国际化潮流,也可以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先前已有苏州大学在老挝建立老挝苏州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在曼谷成立曼谷商学院等。目前,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约旦、埃及等十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向中国发出了境外办学的邀请。其中,约旦、埃及等国家希望中国的应用技术学校赴当地办学[8]。有的国家甚至采用“筑巢引凤”的模式,已经建好校舍,准备好教学设备,随时欢迎中国教师和管理人员进驻。此外,要充分利用海外华人华侨资源,办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提升中国教育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N].人民日报,2014-11-07(1).
[2]张陨璧,王毅.谈中国—东盟外长会情况: 中方提出六项重点工作[EB/OL]. http:/ /cn. chinadaily. com.cn/2016-07/26/content_26218267.htm,2016-07-26.
[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的策略选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72.
[4]孔子学院总部.关于孔子学院、课堂[EB/OL]. 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 10961.htm,2017-05-20.
[5]苏莹莹.小语种、大作为——以北外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沿革与发展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4(4):60-62.
[6]阿依提拉-阿布都热依木.哈萨克斯坦成立后20年的教育现状探究[J].新疆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7-55.
[7]刘强、荆晓丽.期待“一带一路”开辟留学新路[J].神州学人,2015(10):10-13.
[8]赵欣莹,杨军.中国-东盟跨境办学研讨会在贵阳召开[EB/OL].http://cnews.chinadaily.com.cn/2015-08/04content_21500613.htm,201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