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
摘 要:该文详细阐述了宣城市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统筹规划,树立大生态、大循环、大农业的发展理念;明确重点项目,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参的促进机制;加大科技创新,集成融合、推广应用的力度等。
关键词:宣城;生态农业;经验做法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5-0012-3
1 基本情况
宣城市围绕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两大重点,深入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市有7个全国、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拥有宣州农产品加工园、广德城北禽类加工园、宁国南山食品产业园和绩溪华阳特色农产品加工园、郎溪县十字镇5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其中宁国、广德被列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山水诗乡,多彩宣城,休闲养生度假游”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线路被中国旅游协会乡村旅游分会评为2014年全国十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现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省级4个,其中宁国恩龙世界木屋村、徽菜文化园被列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宣城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及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初步探索了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宣城市既有生物多样的先天优势,又有生态良好的后发优势,还有生动实践的先行优势,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早、特色明显、成效显著。一是突出生态优势,打造现代生态农业。涌现出一大批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如猪(禽)—沼—粮(菜、果等)、经果园立体种养、稻田立体种养、小流域农业生态治理、休闲观光生态农业模式。二是突出种养结合,攻坚畜禽养殖污染,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坚持生态养殖,农牧结合,综合利用,循环发展。三是突出绿色循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2016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4.2%。四是突出多元并举,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围绕建设“山水诗乡、多彩宣城”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五是突出三产融合,助推生态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由单纯的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域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和创建农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2 经验做法
2.1 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发展集约节约型农业 在示范区建设上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集聚、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节约化经营为主要抓手,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如宣州区洪林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先后整合农业、水务、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等各项涉农资金2.09亿元投入示范区建设,核心区土地流转面积0.1万hm2,集聚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15家。示范园区内有较先进的生猪发酵床养殖技术、虾—稻(鸭)轮作养殖技术、禽业屠宰污水收集处理技术以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按照低碳、生态的理念把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区。
2.2 以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为抓手,推进农业绿色增长 推广适宜生态农业模式,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主要推广五种生态农业模式,2016年全市共建立生态农业示范点25个,核心面积0.09万万hm2,示范面积0.45万万hm2,有机肥较常规1hm2增加3000左右,平均1hm2增效益3585元,特别是水田立体种养模式的推广,充分利用了稻田光、热、水及生物资源,把水田生态系统的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在确保粮食稳产的前提下,实现了水稻稳产、水(禽)产品增产、品质提升的目的,取得了“1﹢1=4”即:水稻﹢水(禽)产=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综合效益,最大限度提高了稻田产出率。
2.3 以污染治理为着力点,坚持治理与利用并重 以点源治理为重点,从规模化、生态环养殖入手,全面开展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治理,加大对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推进养殖企业实施“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粪污收集—污染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全过程综合治理。以大中型沼气工程、户用(联户)沼气池为载体,促进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等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坚持生态养殖,农牧结合,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2017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进一步完善畜禽养殖准入机制,实施规模畜禽养殖场生态化治理、标准化改造,生猪出栏控制在100万头左右,逐步建立就地消纳、转运有效的运行机制。全面启动并实施《宣城市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全市建成水稻核心高产示范区5万hm2,示范区单产高出一般平均单产10%,为粮食总产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2.4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为基础,着力构建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打造“生态宣城·绿色产品”大品牌。充分发挥我市独特地理区位和生态优势,以畜禽、林特、水产品为主,打造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创建一批有规模的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培育一批又特色的有机休闲农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内在品质。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为依托,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以绿色增效、品牌建设、主体培育、科技推广、改革创新五大示范行动为抓手整建制推進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打造一批安全、稳定的蔬菜、粮油、茶叶等有机农产品基地,同时使畜禽粪污、地膜、秸秆等带来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努力构建养殖(种植)企业内部小循环;部分主体之间中循环;现代农业示范区域内大循环的运行机制,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逐步向生态农业强市迈进。
2.5 以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 以农业标准化种养示范小区、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农业新业态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内容,推进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集生产、加工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
2.6 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手段,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制机制,在保障农技服务公益性基础上,积极探索社会化、市场化的多元农技服务格局。一是高度重视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各类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加大高效栽培养殖集成、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和农业资源开发保护骨干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逐步改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改善农业推广机构工作的技术条件,提高农业科技人员服务现代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二是推动市场主体技术创新。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技术协作,开发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科技示范园,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三是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围绕主要农作物生产,重点培养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服务主体,开展农业生产全程化服务创新试点,积极推广托管式服务、合作式服务、订单式服务。以土地流转促规模经营,以机械化作业提升耕种收、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效益。
3 存在问题
县市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县域农业特色不突出;农业自身造成的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基础脆弱;抵制自然灾害能力差、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不足,生态农业建设意识不强;中小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较重、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有待健全等。
4 对策与建议
4.1 统筹规划,树立大生态、大循环、大农业的发展理念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时机成熟,条件具备。要结合“十三五”规划,统一谋划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把生态、循环、低碳的理念贯穿农业发展的各个领域、每项工作、具体环节,积极开展种养结合现代生态农业试点示范,推进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强化领导、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内外呼应,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
4.2 明确重点项目,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的促进机制 围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农业资源集约化综合利用等现代生态农业的相关内容,谋划一批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制等手段加以推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面源污染防治等法律法规,强化执法手段,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管理,完善考核机制。制定出台鼓励、支持和激励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发挥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以环境约束为倒逼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减少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主体力量,示范带动生态农业大面积推广应用。
4.3 加大科技創新、集成融合、推广应用的力度 强化农科教结合,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着力攻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亟待解决的难点、焦点和热点问题,破解制约瓶颈。推进农林牧渔融合协调,加强一、二、三产业相互支撑,促进农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协调、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强化技术培训,推广应用规范、成熟的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推广科学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控制和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推进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推广标准化、清洁化、健康化养殖技术,加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4.4 强化宣传引导、示范带动、指导服务工作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农民易于接受的形式,传播生态农业理念,营造有利于农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发动群众参与生态农业环境建设。结合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创建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生态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社、示范户,以点带面,推动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重点建立健全县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构,充实人员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强化培训,提高队伍素质,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同时,要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作用,建立完善政府服务、自我服务、市场服务相配套的生态农业服务体系。
(责编:徐焕斗)